分享

中国古代政变史话30—5

 钟家台 2018-03-09


宋太祖当时正忙于征讨李筠,如果二李合兵,势必难以应付。于是,宋太祖厚赐翟守珣,让他重返扬州,劝李重进不要起兵。为了稳住李重进,宋太祖又派陈思诲去扬州,赐给李重进铁券,以示恩宠。赐铁券,对臣下来说是一种殊荣。铁券,其状如瓦,铁质金字,外刻功臣履历事功,内刊免罪减禄之数。赐铁券时,分其器为二,左颁功臣,右藏内府,功臣及其后世如遇犯罪,出所颁铁券验核,得推念其功,予以赦减。李重进见朝廷如此厚待,便把陈思诲留下,表示在宋太祖返回京城时,一起入朝。

宋太祖平定李筠叛乱后,班师回朝。李重进见宋太祖威势日盛,心中害怕,决心尽快入朝,表示臣服。但部将向美、谌敬等认为,李重进本是周室至亲,宋太祖不会真诚相待,入朝觐见无疑自投罗网,再难复返。不如乘宋军师老兵疲,结纳南唐,起兵反宋。李重进思忖再三,觉得自己终难见容于宋太祖,与其束手待毙,不如铤而走险。于是,他命人拘住陈思诲,同时派人投书南唐,准备起兵。不料,南唐国主李璟害怕宋朝势大,不敢接受其请求。李重进无奈,只得硬着头皮,独自支撑。

宋太祖闻讯,立即派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宋延渥四将分路征讨淮南。十月,宋太祖御驾亲征。十一月,扬州被攻陷,李重进及其一家全部投火自焚而死。

李重进之死,固然是他图谋叛逆的结果,但这里面也有宋太祖逼迫的因素。宋太祖即位之初,李重进曾一再要求入朝,有心归顺,却没有得到宋太祖的同意。在宋太祖看来,李重进既是周室亲戚,又是禁军的前辈将领,自己很难处理好和他的关系。因此,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恩赐铁券云云,不过是封建政治家的权术而已,当不得真。后世一谈到宋太祖,都把他说成是一位豁达大度、豪放磊落的一代君,但从他对待李重进这件事上,却又暴露出他身上专横残暴的另一面。

杯酒释兵权

平定二李叛乱后,国内已没有足以与宋太祖对抗的势力。然而,陈桥兵变时部下们将自己拥上皇帝宝座的那一幕情景,却不时在宋太祖脑子里再现。怎样驾驭好局势,避免类似事件出现,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是宋太祖时常思虑的大问题,令他寝食难安。

曾在陈桥兵变中起了关键作用的赵普,是宋太祖的亲信大臣。宋太祖经常和他讨论天下大事。这天,宋太祖又把赵普召进宫来,对他说:“自唐末以来,几十年间,帝王换了八个姓、十二个人,篡夺相连,兵革不息,百姓苦不堪言,这是什么原因?我想让天下停止战乱,为国家建立长久之计,怎样才能实现这个愿望呢?”

赵普一听这话,十分高兴。他说:“陛下考虑到这个大问题,真是社稷和百姓的福气啊!依臣之见,几十年来之所以兵连祸结,改朝换代频繁,就是因为方镇权势太重,君弱臣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也没有什么蹊跷,只需削弱方镇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谷,收夺他们的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宁了……”

不等赵普说完,宋太祖就接口说道:“你不必再讲下去,我已经明白了。”

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下令罢免了慕容延钊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让他到外地去当节度使。从此,这一职务不再授人。此举固然重要,但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因为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仍然手握兵权,久后难免不生反叛之心。赵普曾不止一次地提醒宋太祖注意这个问题。但是,起初宋太祖并不以为然。因为这些人都是和他交情深厚的结拜弟兄,而且拥立有功。宋太祖对他们还是信任的。况且,无故削夺功臣兵权,也恐他们不服。他对赵普说:“石守信这些人我信得过,他们肯定不会背叛我,你没有必要担这个心!”

赵普则回答说:“我也认为他们不会背叛您。但我仔细观察,这几个人都缺乏统驭部下的才干,恐怕他们制服不了部属。万一部队中有人作乱,到时候他们也不由自主了。”

听赵普说到这里,宋太祖立即想起了陈桥驿的那个黎明、部下为自己黄袍加身的情景。真是太危险了,决不可等闲视之。必须剥夺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刻不容缓,宋太祖下了决心。而且,手段要巧妙、和平,不能激起兵变,导致流血。于是,君臣二人又进一步谋划起来。

这一年七月里的一天,宋太祖把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召到宫中饮酒叙旧。酒过三巡,大家都略带醉意。宋太祖屏退左右,乘着酒兴对大家说:“要不是靠你们出力,我哪能有今天!你们的功劳,我永远不会忘记。不过,作天子实在太难了,远不如当节度使的时候逍遥自在。自从登基以来,我是整夜都睡不安稳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