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成县尖川西汉墓地出土木漆器保护修复

 来来永胜 2018-03-10

尖川墓地位于甘肃成县沙坝镇尖川村东约1公里的山坡上,在当地村民修整梯田时发现。2003年9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对之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过程历时3个月,包括钻探与发掘两部分。在钻探1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掘西汉早期墓葬10座,出土随葬品200余件(组)和大量车马饰件。因为这些墓葬规格比较高,保存状况相对而言比较完整。在青膏泥封存下的椁木内,其中的木漆器处于一个相对密闭的状态,保存状况比较好。发现数量如此之多、保护较好的木漆器,在甘肃尚属首次,得到学术界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尖川出土木漆器保存状况


在尖川墓地出土的器物中,比较有特色且保存比较好的是木漆器,一共有100余件,器物形制有盆、樽、盘、耳杯、木梳、壶等。木漆器的图案颜色为黑底、红色花纹,图案以勾连云气纹为主。精美华丽、富贵典雅、光泽细润,工艺之繁缛,制作之细腻,令人叹为观止,是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古代手工艺品。由于这批木漆器出土于半干半湿的地下环境中,虽属于饱水木漆器,但出土后长期存放于原生态的库房冰箱内,导致器物色泽变深,胎体糟朽,部分器物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原有的强度,其微观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201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合作并根据《馆藏出土竹木漆器类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制规范》的要求,编制并上报了《甘肃尖川墓地竹木漆器保护修复方案》,同年获国家文物局批复。2012年3月将这批木漆器移交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进行保护修复。

  

▲   M1:27漆盘 


▲  M3:7漆盆    


尖川出土木漆器保护修复



病 害 状 况

尖川墓地出土的木漆器病害除了人为因素外,更主要的是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如温湿度、土壤环境、微生物等自然因素对于木漆器的各种腐蚀。尤其是出土以后,木漆器从相对稳定的埋藏环境到裸露在不断变化的大气中,受到光照、温湿度的变化和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的影响,致使木漆器病变程度的加剧。

本次保护修复的100余件木漆器均存在不同的病害特征, 木胎糟朽、残缺, 断裂、变形, 漆膜残缺、脱落, 器体裂隙、卷曲与起泡等。



▲ 断裂

▲ 木胎糟朽    


▲ 漆膜残缺、卷曲

 变形、起泡      


分析检测

为了科学地保护修复这批木漆器,在文物病害评估的基础上,对部分样品进行了含水率检测、微观结构观察、纤维素结晶度检测及X衍射分析。

(1)含水率检测:取混杂于84号器物中的饱水木片,测得其相对含水率为370%。该检测结果说明样品含水率高,糟朽严重。

(2)微观结构观察

    


  新木微观结构(200倍)


84 号器物中的饱水木片

微观结构(200 倍)

(3)纤维素结晶度检测

▲ 天然木材的X衍射分析结果图

▲ 混杂于84号器物中的饱水木片的X衍射分析结果图

根据上述衍射图计算:

X衍射分析说明经过2000多年降解以后,尖川墓地木材纤维素含量减少,聚合度下降,晶体与原纤受破坏,致使结晶度降低,内部基本为无定型区域,其X-射线衍射吸收峰为一非晶包。纤维素的结晶度即结晶区占纤维素整体的百分率,可通过结晶峰面积和整个衍射曲线扣除背底之间的面积比计算获得。经计算可得,天然木的结晶度为74.9%,与文献报道值相近。而尖川墓地出土的木材样品的结晶度仅为38.2%。

可见,尖川墓地出土竹木漆器的主要构成成分已发生严重降解,使其外观表现为极其糟朽。为使其在脱水后能保持形状,就需要填充适当的化学材料以保持其外型。

保护修复过程

(1)清洗

根据每件器物残留的污渍不同,选择的清洗方法和材料也不一样。

易清除的污渍用蒸馏水清洗,对于顽固性污垢,选用表面活性剂或络合试剂清除,再用蒸馏水多次浸泡漂洗。对于彩绘,采取蘸洗的方法,以避免彩绘脱落和文物承载的文化信息的丢失。

(2)脱水加固

针对木漆器的保存情况,项目组根据已有成功的方法与实例,选择使用乙二醛复合法进行脱水加固。

首先将清洗干净的木漆器放入浓度为40%的乙二醛溶液中进行脱水处理,每隔几天,将溶液慢慢搅动,以加速药水向木漆器内部的渗透速度。脱水过程中,定期观察脱水过程中的现象,并做好称重、量尺寸和脱水液的比重等工作。后期再加入一定量辅助试剂,直到乙二醛水溶液的比重和木漆器重量基本不变时为止,取出器物,处理表面,放在避光、通风、湿度变化小的环境中自然干燥。

这一方法最大优点是适应性广,并具有PEG法一样的可逆性,其水溶液为弱酸性,对于饱水木漆器而言其酸度可以承受。脱水完成后留存于器物中的主要是乙二醛聚合物,聚合物通过氢键等方式与纤维素、木质素聚合及与纤维素、木质素的降解产物发生交联反应,从而增强了木漆器的强度,保证器物可以相对长久地保存。

▲ 脱水观察                                  ▲  比重测定

(3)整形处理

在整形修复过程中,对于一些局部变形或整体变形的木漆器,在缺少专门矫形器情况下,根据具体器物的变形程度就地取材,制作矫形工具。一般采用沙包、有机玻璃板等特定工具进行顶压、捆绑、填充,以达到器物的整形效果。

▲ 整形                                               ▲ 整形中观察

(4)补缺修复

对脱水后的木漆器进行胎骨、漆膜及其漆彩的补缺、拼接、髹漆、图案补绘等工作。主要使用生漆、瓦灰、楠木屑等材料。

在查阅大量历史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重视文物“原真性”。修复时以采用传统工艺技术为准则, 以考古学证据为依据,不凭主观想象,尽可能使用“原材料”、“原工艺”的传统修复工艺,确保修补后能体现该器物的原始风貌,最大程度地恢复器物的完整性,展示其历史、艺术价值。

① 胎体修复,对器物胎体拼对时按照器物形制、纹饰图案等正确无误的进行拼对;粘接时,一般用细竹签作为骨架增强粘接强度;对于残缺部位,参考可靠资料进行补全。

② 漆膜修复,对脱落的漆膜首先进行清洗,依照颜色、图案等依据进行拼对,确认正确无误后进行粘贴,对残缺漆膜部位选用大漆进行补全。

③ 彩绘修复,应与原有器物的纹饰图案相匹配,主要方法首先是依据考古资料,其次才是观察器物的纹饰特点,如对称性、连续性等。

漆盘刮灰修复                                      ▲漆盘胎体修复

▲ 木漆器胎体修复

结语

成县尖川木漆器,经过长达三年之久的保护修复,成功地恢复了其原始风貌。通过一年多的跟踪观察,各项数据显示,器物的收缩率不超过3%;在一定的程度上,恢复了木漆器的性能特征;整体修复的效果,在视觉上达到了“远看一致、近观有别”。达到了陈展和长久保存的要求。

   ▲  M1:27漆盘保护修复前和保护处理后


▲ M2:17漆奁保护修复前和保护处理后


▲ M3:7漆盆保护修复前和保护处理后


编辑:陈 梅


《中国文物报》2018年3月2日第7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