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漆器

 来来永胜 2018-03-10


       宋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密陀僧兑制生漆的基础上,发明了推光漆精制技术和器物的髹涂抛光技术。这两个关键技术的创新,把漆的装饰功能推向了两极。一方面把漆质的剔透晶莹发挥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也把漆的黑色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审美高度,促进了宋代素髹工艺和雕漆工艺的兴盛。



    宋代漆工艺以质朴的造型取胜,最能体现宋代时代特点的是一色漆器。一色漆指的是器物通体髹一种颜色的漆器。有的表里异色,或表里同色、底足异色,也归为一色漆。由于一色漆器没有任何装饰和花纹,质朴无华,又称其为“光素漆”。宋代的一色漆器以黑色为主,兼有红色、褐色、赭色和黄色等。器形有饮食用具中的盘、碗、碟、盒、钵、罐、勺、盆、渣斗等,茶具中的盏托,梳妆用具中的奁、粉盒、梳子,文具中的笔筒、镇纸、画轴,家具中的几,还有瓶、棒、剑等。花瓣形碗、盘以及各种造型的盒是这个时期的流行器形。碗、盘大都与同时期的瓷器造型相同。

    宋代漆器工艺最具特色的是胎骨用圈叠胎制作。圈叠胎是用上好的木料裁剪成条,细长而规整,然后用热水回软,逐圈从小到大叠置而成,粘接,干燥后修去梯形的棱角,做出各种造型。这种工艺是在战国时代出现的椿木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融合了木胎与夹紵胎工艺,是一种将木胎做好后外表裱以麻布并进行髹漆的制胎方法,具有比椿木胎更优越的使用性能,多条薄木片的层层圈叠有利于克服木材的各向异性,也易于塑造出各类器型,而麻布、漆灰的裱衬作用则使得胎体更加轻薄,坚固耐用。在全国各地宋墓出土的众多漆器上,都可以看到这种圈制工艺制胎新法的普遍应用。湖北监利唐墓出土的圈胎漆器,是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这类制品。


    宋代的漆艺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描金堆漆、螺钿、戗金、雕漆等。嵌螺钿是宋代漆器的又一重要品种。宋代的螺钿跟前代比更薄且精细,在薄薄的螺钿上刻出精巧的花纹。苏州瑞光寺塔发现的黑漆经函,花鸟纹用贝片嵌成,使我们看到五代、宋初时期的厚螺钿做法。宣和中访问过朝鲜的徐兢,在所著《奉使高丽图经》中记载了当时受中国影响的高丽螺钿器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十三、十四世纪间朝鲜制的螺钿箱和唐草纹圆盒等,花纹枝梗都用铜丝来嵌制,和明初《格古要论·螺钿》条中所说的“宋朝内府中物及旧者俱是坚漆,或有嵌铜丝者甚佳”正合。铜丝的使用足以说明宋代的螺钿技法传到了朝鲜。南宋临安,螺钿更为流行,《西湖老人繁胜录》讲到螺钿交椅、螺钿投鼓、螺钿鼓架、螺钿玩物等,说明南宋时已用螺钿来做多种器物用具了。


    宋代的描金堆漆,上承于唐代。现珍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瑞安慧光塔内出土的三件经函,除了采用单纯描金工艺,还在四壁周围及转角处采用了堆漆工艺。此外.苏州瑞光寺塔出土舍利宝幢的须弥座上也使用了堆漆做法。经函的外函用漆灰堆出佛像、神兽、飞鸟、花卉等花纹,并嵌小珍珠。舍利函底座四角堆花纹,中间留出壶门,内贴堆漆奔兽。函盖堆菊花图案,亦嵌珍珠为饰。经考证,经函为温州制品,而当时温州漆器是驰名全国的。


描金堆漆舍利函

北宋

浙江瑞安市慧光塔出土
高41.2、底宽24.5厘米

呈方形,盝顶状,通体描金堆漆饰菊花纹和神兽等,嵌小珍珠,髹棕色漆。函中部四面用金笔绘出白描人物画各一幅,表现涅盘的主题。函底有金书十一行,具录施主名位,结尾署“大宋庆历二年壬午岁十二月题记”字样。庆历二年为公元1042年。
       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北宋
外函:长40cm 宽18cm 高16.5cm 内函:长33.8c m宽11cm 高11.5cm

浙江省瑞安县慧光寺塔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描金堆漆经函外函


    1966年浙江省瑞安县慧不塔出土漆器中,有内外套合的经函一套。此函为外函,木胎,盝顶,下有须弥座,通体髹棕色漆,漆堆出供养菩萨、神兽、飞仙、花卉等,并嵌小珍珠。在漆地上用金笔描绘飞天、花鸟、鼓,琶、排箫等乐器,线描精细,堆漆工艺高超,此函反映了北宋早期髹漆工艺水平。
    据建塔施主题记,知此函为永嘉严士元所抬。函底有金书一行,已模糊不清,仅“大宋庆历二年”等字依稀可辨。此函当为温州制品。

  描金堆漆经函内函
  此经函乃内外一套经函中的内函。木胎,通体髹朱漆,除函底外,均工笔描金。顶部绘双凤纹团花三个,四壁绘六瓣形鸟纹八围,花卉为地。下部须弥座上设壶门,壶门内饰嫩芽形装饰,以十字形叶片为地。由于内函放置在外函内,保存完好。
    此函制作年代有据,为北宋庆历年间早期制品,是一件北宋早期描金漆器的实例,乃北宋漆器中之珍贵品。


北宋
残高19.3cm面宽12cm

浙江温州北宋白象塔出土

浙江省温州博物馆藏
  此塔为方形,由基座、塔身及顶三部分组成。中空,顶部略凸,中央刻十二瓣莲纹。塔刹已损,四角作蕉叶形插角,高7.5厘米,正面刻佛传故事,背面刻佛三身。塔身四面各镂刻券门,门楣刻西番莲纹,门内镂刻佛传和佛本生故事。四角作倚柱,柱头各刻金丝鸟一只。基座呈扁平状须弥座,每面镂刻佛像四身,均结跏跌坐。胎系山麻干粉拌油脂等物塑雕而成,外涂以漆,呈褐黑色。漆层甚厚,光泽度好,且与镂刻相结合,反映了北宋时期温州漆器精湛的工艺水平。


    所谓戗金是在朱色或黑色漆地上,用针尖或刀锋镂划出纤细花纹,花纹内填漆,然后将金箔或银箔粘贴上去,经过打磨处理,形成金色或银色的花纹。江苏武进出土的宋戗金漆器,为人们认识宋代戗金漆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戗金仕女图奁、出游图长方盒、柳塘图长方盒,技艺之娴熟,刻画之精细,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是宋代戗金漆器的代表作,也代表了宋代漆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尤其是这三件作品都有铭文,注明了制作时间、地点和工匠姓名,也证明了宋代戗金漆器的主要制作地在浙江温州。宋代戗金漆器已在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一,在画面构图上疏密有致,突出所要表现的主题。其二,在戗金工艺上采用细钩纤皴技法,物象细构之间一一划刷丝。用较粗的线条表现物象的轮廓,用细线、细点表现物象的细部和层次,具有写实风格;其三,在艺术效果方面,无论是表现人物,还是表现花卉,已达到戗划与绘图浑然一体的效果。

戗金沽酒图长方形盒

南宋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村前乡南宋5号墓出土
高10.7    长15.3    宽8.1厘米

木胎,长方形,子母口、口部套一黑漆浅盘。内髹黑漆,外髹朱漆,且细钩戗金为纹。盖面表现《晋书·阮修传》“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的情状,盖壁及盒身立墙各饰牡丹、芍药、栀子花及茶花。盖内侧有朱漆书“丁酉温州五马锺念二郎上牢”款。

现藏江苏省常州博物馆。



戗金朱漆斑纹柳塘图长方形盒

南宋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村前乡南宋4号墓出土
髙10.1    长11.4    宽8.3厘米

木胎,呈长方形。外髹黑漆为地,细钩戗金。盖面为一幅柳塘小景图,在景物以外钻以细斑,填衬朱漆。盖壁及盒身立墙戗刻月季、菊花、海棠、荷花、梅花等四季花卉。盖内侧朱书“庚申温州丁字桥廨七叔上牢”款。
       现藏江苏省常州博物馆。


戗金酣睡江舟图长方形盒

南宋

江苏江阴市夏港新开河工地宋墓出土
通高12.5    长15    宽8.5厘米

木胎,呈长方形,子母口、口部套一浅盘。外髹黑漆地,盖面戗刻一醉酒老翁酣睡于小舟舱前,悠然自得于山水之间。盖壁及盒身立墙戗刻牡丹、芍药、芙蓉等花卉。

现藏江苏省江阴市博物馆。



戗金庭园仕女图莲瓣形奁

南宋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村前乡南宋5号墓出土

通高21.3    直径19.2厘米
       木胎,十二棱莲瓣形。分盖、盘、中格和底四层,附浅圈足,合口处镶银扣。内髹黑漆,外髹朱漆,并以戗金饰花纹。盖面戗刻庭园仕女图。器身十二棱间细刻上下对称的荷叶、莲花、牡丹、山茶、梅花等六组折枝花卉。盖内朱书“温州新河金念二郎上牢”款。
       现藏江苏省常州博物馆。


     雕漆的兴起是宋代漆器发展的一个突出成就。尽管文献记载唐代已有雕漆工艺,但确切的实物却至今未见。目前,所见最早的雕漆实物是宋代的作品。雕漆是在已做好的木胎上层层髹漆,待达到一定厚度时再按所需图案雕刻出花纹,具有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的浮雕效果。因所雕漆色的不同,雕漆又分为剔红、剔黄、剔彩、剔绿、剔黑、剔犀等若干品种。雕漆的出现虽然比较晚,但却后来居上,成为唐以后漆器的主要品种。宋代雕漆目前只见剔黑、剔红和剔犀三种。


剔犀八角形奁

南宋

福建福州市茶园山南宋墓出土

髙13    口径10厘米

木胎,呈八角形,由盖、中格、底组合而成。红面有黑线一道。盖面中心剔刻五瓣梅花纹,外围饰两圈如意云纹,间以四出圆心纹。
       现藏福建省福州市博物馆。



剔犀菱花形奁

南宋

福建福州市茶园山南宋墓出土

高17    口径15厘米

木胎,呈六瓣菱花形,分三层。紫面,黄、红相间。盖面饰两圈如意云纹,中心及补间饰菱形枝叉纹。器身各层周壁剔刻相对组合的如意云纹和卷云纹。
       现藏福建省福州市博物馆。



剔黑婴戏图盘

南宋

高4.5    直径31.2厘米
       整体花纹分内、外两圈雕成。内圈雕楼阁三重,前为庭院,婴戏其间,上有明月悬于树梢,全景似为中秋之夜。外圈雕繁密的花卉及枝叶。
       现藏日本文化厅。


剔犀长方形黄地镜箱

南宋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村前乡南宋墓出土

高 12.5 长 16.7 宽11.5厘米
       木胎,黄漆地,呈长方形。箱设两屉,其上有两层套盘。屉板中央有柿蒂纹铜环。箱盖可见剔犀工艺遗留的云纹图案线条。套盘及下层盘内的支架均髹黑漆。
       现藏江苏省常州博物馆。



剔犀脱胎柄团扇

南宋

江苏金坛市茅山东麓南宋周墦墓出土

扇面长26  宽20厘米 扇柄长12.5厘米
       扇面以细木杆为轴,以竹篾丝为骨,以一月牙形扇托护扇面并裱纸施柿汁。扇柄镂空透雕三组云头如意纹,黑漆面,十余层朱、黑漆更迭,以脱胎工艺制成。柄头部刻隶书“君玉” 二字。
       现藏江苏省镇江博物馆。




剔犀圆形盒

南宋

江苏江阴市夏港新开河工地宋墓出土
高7    口径13.5厘米

木胎。盖与盒身以子母口相扣合,小平底,下附圈足。黑面,露红线。通体剔刻卷云纹图案。
       现藏江苏省江阴市博物馆。



剔红桂花纹盒

南宋

高3    口径8.7厘米

盒体圆形,漆质坚厚,精光内蕴。盖面精刻回纹锦地,雕桂花一枝,盒侧斜雕回纹。盒底髹黑色漆,有朱漆篆书“墨林秘玩”印款。
       现藏故宫博物院。


        剔者,雕也。剔黑,即雕黑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件宋代剔黑作品,但在日本却收藏有数件传世宋代剔黑漆器。比较典型的是日本文化厅收藏的一件珍贵的宋代剔黑婴戏图盘。醉翁亭剔黑盘,两盘的刀法相同,花纹凸起不高,与漆层肥厚的元代雕漆异趣,均为南宋时的雕漆。


        剔红,即雕红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剔红桂花圆盒,被有的学者定为南宋时期的作品。该作品的年代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陈设有一件宋代剔红人物葵瓣式盘。该盘口径约50厘米左右,应是已发现的宋代雕漆中最大的一件。目前考古所发现的宋代雕漆,主要是剔犀。剔犀也是雕漆的的一种,与剔黑、剔红所不同的是它的装饰手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剔犀工艺的做法是用两种或三种色漆,先在胎骨上用一种色漆刷若干道,积成一个色层,再换一色漆刷若干道,有规律地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色层达到一定厚度,再用刀雕刻出云纹、回纹、卷草纹等,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的色层。因此,剔犀能够取得比纯色雕漆更富于变化的装饰艺术效果。剔犀虽然属于雕漆范畴,但这种工艺只是以雕刻线条简练、流畅大方的的云纹、回纹等为主,并不雕刻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关于剔犀漆器出现的时间,虽然有人认为始于汉代,但目前考古发现最早还是宋代的剔犀作品。

剔犀扁圆形红面盒

南宋

福建福州市茶园山南宋墓出土
高5    口径15厘米
       木胎。盖、底扣合。红面,红、黄、黑三色漆更迭,漆层肥厚。画面周缘为五个如意云纹,中央为四个相对称的勾云纹,盒身周壁剔刻卷云纹。内壁与底皆髹黑漆。
       现藏福建省福州市博物馆。


剔犀执镜盒

南宋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村前乡南宋墓出土

高3.4    直径15. 长27.3厘米

木胎。通体剔刻云纹图案。髹褐漆为地,黑漆面,朱、黄、黑三色漆更迭,漆层四十余道。盒内髹黄漆。

现藏江苏省常州博物馆。


北宋
口径13.8cm 高6.8cm
1974年沙洲县(现改张家港市)杨舍镇戴港村宋墓出土

江苏省张家港市文物保管所藏
  此碗同墓出土一对。碗内壁为银质,外层为剔犀漆碗,紫黑色漆为面,红、黄、紫黑三色相间,雕如意云纹两排。从破损处可以看到胎骨结构,用窄木条(筋)圈叠成胎,上、下木条较窄,中间最宽木圈约2厘米左右,灰腻用猪方瓦灰调合,腻子不坚,底部银圈足与漆碗相套合。
    该墓墓主卒于北宋大观元年,由此可知此碗乃北宋时期的剔犀作品。

    在宋代,还出现了器表连续髹两种色漆和推光髹漆工艺。在唐代及其以前的漆器的表面除彩绘外,要么髹成红色(包括棕红、暗红等),要么髹成黑色(包括褐、棕褐等),在武汉市十里铺北宋墓出土的漆器文物,表面连续髹红、黑两种色漆,锃亮如镜,几乎看不到疵点,说明当时已采用从粗磨、细磨到沾水(或油)打磨等多道磨制工序,显示出高超的推光工艺水平。

北宋
盘径16.7cm 通高3.1 cm
1965年武汉市汉阳区十里铺一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盘口外撇呈六瓣花形,弧腹平底。内外髹褐色漆。


莲花形碗

北宋

江苏常州市纱厂工地宋墓出土
高10、口径15.8、底径8厘米
      木胎。器口为六瓣莲花形,深腹,高圈足。内髹赭色漆,外髹黑漆,素面。外腹朱书“万寿常住戊口”六字。
      现藏江苏省常州博物馆。



       在漆器生产方式上,宋代不仅官方专设机构管理漆器生产,而且民间漆器作坊日渐兴盛,遍及各地。私营漆工坊与官营漆器制造作坊的赏赐和调拨体系形成鲜明对照,成为驱动中国古代髹漆工艺向多样化方向持续发展的两个不可缺少的车轮之一。北宋首都汴梁、南宋首都临安等地,都是漆器生产的集中之地,宋元时期的嘉兴、温州、江宁等地也是其著名产地。当时的“浙漆”号称“天下第一”,其中温州漆器最负盛名,所产漆器远销到常州、武汉、淮安等地。


        由于漆器工坊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漆器产品还往往题刻年款、产地、店铺名或制作工匠姓名,商品化特色更加浓厚。各种专业性的漆行和店铺应运而生,在大城市中设有分工很细的“行”、“铺”。据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记叙,汴梁城里遍见“温州漆器什物铺”,《梦粱录》也记载当时临安开设漆行和漆店。南宋的杭州,不仅有著名的“漆作”、“戚家犀皮铺”、“游家漆铺”、“温州漆铺”等,还有以漆器命名的地名,如著名的“李官人双行解毒丸”就设在“漆器墙下”。《清明上河图》中对漆店的描绘,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情景。在宋代官办边境贸易场所——榷场,也有漆器交易。《宋史·食货志》载曰:“西夏至景德四年于保安军置榷场,以香药、瓷、漆器、姜、桂等物易蜜、蜡、麝脐、毛褐等。非官市者,听与民交易。入贡之京者,纵其为市。”可见漆器已作为商品在民间普遍使用。



图文来源:漆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