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山,一个钟灵毓秀的地方 这里有着古朴的徽州建筑 也有隐藏在白墙黑瓦里的工艺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甘而可 和他的犀皮漆工作室就坐落于此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享有漆器文化的国家 数千年来 漆器从日用之器到无用之美 一直承载着中华文明中的雍容华贵 犀皮漆不描、不刻、不画 将变幻莫测的纹理藏于大漆之中 有着独特的肌理之美 自南宋时期就作为贡品为皇家所御用 平常人家连见到都很难 各代工匠更是将犀皮漆复杂的制作工艺 视为不传秘法 甘而可 没有师承于谁 全靠着自己一股子的执拗 一切从头学习 一个人踩着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 找回了犀皮漆制作工艺 他说 做一件漆器,完完整整的步骤 需要至少耗费一年的功夫 从画稿的那一刻开始 就要做到零误差 老楠木或者老银杏树的木头 是做木胎的好料子 甘而可打从年轻时期就是个很好的木匠 做起木模来自然得心应手 调漆包上夏布之后 刷上生漆和古瓦灰制成的漆灰 听起来多容易 殊不知生漆过敏有多么难熬 痒到无法入睡也只能咬牙坚持 层层裱布,层层批灰 阴干重复 重复再阴干 几个月的等待,几个月的重复 一点儿不能着急 之后便是关键的打捻 丝瓜络粘上朱红色的漆 轻起慢捻,随着呼吸慢慢点缀 犀皮漆的“犀皮”成败与此 等埝完全干透 才可以刷上不同颜色的色漆 反复涂刷15次,漆层也只有1毫米厚 阴干再涂 反复涂40遍 在看客都已经失去耐心了的时候 甘而可还是慢条斯理 像个读书人一样 慢慢为胎器贴上薄薄的金箔 满屋子的金粉弥漫 预示着犀皮漆器即将涅槃重生 终于 决定犀皮漆器成败与否的打磨工序 还是来了 四层漆加起来也只勉强够一张纸的厚度 力度过大一切前功尽弃 力度过柔漆器的纹理显露不出来平凡无奇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甘而可的淡定自若 14年练就的力度掌控 在冲水的那一刻让我们见证奇迹 最后的抛光,就是休闲的玩闹 甘而可用自己布满沧桑的手 来来回回摩挲 他说 唯有手掌的肌肤与经验 能感应漆面推光的温度与频率 方能形成细腻、晶莹的表面质感 “你今天做不了最好,没关系的,还有明天;明天做不了最好,也没有关系,还有后天,甚至是一辈子。只要你坚持做下去,最有一天,会成为最好的。一生做一件事情,应该可以做好的。” 匠人之心,方成绝世之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