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文化常识题”专项练学生版(附答案)

 老刘tdrhg 2018-03-10

“古代文化常识题”专项练

查看答案请点击【阅读原文】

(时间:30分钟 满分:69)

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我国汉代出现的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

D.循吏,指循礼守法的官吏。“循”在这里用“顺着,沿着”的引申义“依照,遵守”。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经,科举的科目之一。隋置明经、进士二科,唐增至六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明经废于宋。

B.行在,“行在所”的简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到的地方。

C.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神和谷神,“社稷”便成了国家的代称。

D.视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视”是观察、考察的意思。

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如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

B.疏,又称“奏议”或“奏章”,是臣子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的统称。

C.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在古代,官员的父母亲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守丧。即丁忧期间,不能为官。

D.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似簸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两都”在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时开始设立,相当于如今的交通部。

B.羽书,即羽檄,是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

C.疏,也叫奏疏,是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或有所请求的一种文体。

D.“世荫”是指在封建社会子孙因先世官爵而得官。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

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释褐,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7.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六军,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

B.四纪,为四十年。古代以岁星(木星)运行一周天为一纪,一纪十年。

C.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

D.九州,我国古代所划分的九个行政区的通称,后用作中国的代称。

8.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和老子被尊为“黄老思想”的创始人。

B.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C.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水利、屯田等事务,为国家财务行政的最高机构。

D.乞骸骨,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简称“乞骸”。

9.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孝廉”。

B.服阕,指三年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古代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C.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优礼诸侯、大臣所赐予的九种物品,是最高礼遇的表示。这些物品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其使用价值。

D.束发,古代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曾写道:“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可知归有光20岁时开始在项脊轩读书。

1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青庐,指青布搭成的帐篷,古代北方民族举行婚礼时常使用。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楚辞》及其研究史做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1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谏”的要义在于“直言以劝正”。

B.教授,原意为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等具体事务。

C.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别称或解释,如“垂髫”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

D.节度使,官名。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1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1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布衣,古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衣服。权贵人家穿绫罗绸缎,平民穿麻、葛之类的廉价衣服,所以常以“布衣”指称平民百姓。

B.天子,顾名思义,指上天之子。历代帝王一直鼓吹“君权神授”,说他们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帝王为天子。

C.《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朱由检二百多年的历史。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

D.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

1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庶人,泛指平民百姓。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分给的土地,享有贵族给予的政治军事权利。

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陟”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司马迁《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中的“跽”即为此意。

1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迁”在此处是贬谪、放逐的意思。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中的“迁客”即为此意。

B.丞相,古代辅佐天子治理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官员。多由一人担任,有时也由二人或多人共同担任。

C.鼎元,指状元。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三者如一鼎的三足,总称为“鼎甲”。其中,状元居鼎甲之首,称“鼎元”。

D.太傅,古代“三公”之一,位次于太师、太保。贾谊曾被封为“太傅”,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太傅。

1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有春、秋两社日。

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用荆条或竹板打人的脊背或臀部,为五刑之一。

C.昧旦、平旦、晡时、黄昏、人定都是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其中,“平旦”指天将亮而未亮时。

D.华盖,帝王车驾的伞形顶盖。也可指华盖星,华盖星共十六星,形似伞状。

17.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庶吉士,亦称庶常,是明清时期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等。

B.改元,帝王即位或在位改变年号,如新君即位不用旧君纪年之数而以即位当年为元年。

C.阙里,地名,相传为孔子授徒之所,位于山东曲阜城内阙里街,因有两石阙,故名。

D.太庙,皇帝的宗庙,夏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始称太庙。

18.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祭酒,官职名,汉置六经祭酒,秩上卿;后置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

B.政府,唐宋时期称宰相处理政务的地方,明朝时期指内阁处理政务的地方。

C.岁币,封建社会中,中原周边的附属地方或国家向中原朝廷所交纳的财物。

D.通籍,记名于门籍,这里指做官。“籍”是挂在宫门外以备出入查对的写有姓名、年龄、身份的竹片。

19.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2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表示尊重。

B.臣,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C.卿,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2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嫡子,指正妻所生的儿子。嫡长子,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往往具有政治继承权。

B.百越,古代散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各个越族的总称,也是古代南方各地的总称,包括现在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C.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间依长幼排行的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D.媵,指古代嫁女时陪嫁的人。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中的“媵”即为此意。

2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2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因在秋季举行,故称“秋闱”。

B.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者尊居上位,官低者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C.“抗疏”,就是上书拒绝皇上所授的官职,杜甫诗“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中的“抗疏”正是此意。

D.“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亦即“配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