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魔都从古至今的女装演进史,一条微信速看!

 xdd响当当 2018-03-10


上海的女性服饰,是上海文化的组成部分,折射出城市文明的历史进程,也历经不同的变化时期。


在古代,接受楚文化的影响,崇尚朴实无华,后又演变为唐之艳丽、宋之端庄和明清之端庄中显俏丽。及至近代,国门大开,欧风东渐,在继承民族优良传统的同时,勇于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海纳百川,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现今上海地区妇女的服饰相传为“身穿上衣下裳(裙)相连的‘深衣’,袖身肥大,袖口窄小,中束大带,腰身细小,下裳拂地,轻盈苗条”。这显然是楚国好细腰习俗的表现。

在湖北出土的楚汉时期女性襦裙歌俑


到汉代和唐代,妇女服饰有所变化。前者多为云纹刺绣曲裾长袍,足着翘跂履,脑后束髻,额旁插着步摇簪钗;后者则流行由女上衣和女裙相配套的时装。此外,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传到南方,江南包括上海的妇女也爱穿这种衣袖和裤管都肥大的服装。


明代妇女服饰恢复汉制。上海地区青年女子上穿背子,下穿裙子,裙子的式样有月华裙、凤尾裙、百褶裙等。当时苏州、湖州、杭州等地盛产丝绸,上海地区妇女的高档服饰以丝绸为面料,因绣工精美,还远销日本。清代,旗人女性常穿宽大的不分上衣下裳的旗袍,有时上身加罩短小的马甲,汉族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常服,或加穿较长的背心。汉满两族妇女的服饰也互有影响。

清末上海街头的妇女衣着

1

中西合璧 时尚先驱

1843年开埠之后,女性服饰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例如衣袖口部位,有的款式是窄的,有的款式是宽的。虽然这些变化比较小,但足以证明上海女性服饰已经开始发生改观, 在整个社会风貌上透露出新的气息。

清末,一户家住静安寺路(现今南京西路)的旅沪西侨及本地女佣。中西服饰款式的对比效果明显


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透过它的变化便可以知晓近代女性服饰的变化。“清末旗女穿的旗袍,其基本样式是立领,右大襟,全身较宽松, 长袖,上下直线剪裁,下摆宽大,不开衩。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至足。” 近代以来,旗袍也开始反传统,其制衣方式将西方元素融入。有的旗袍甚至局部西化,在衣领和袖口处添加欧美服装的装饰,旗袍的衣领处融合洋装中的“V”形领、荷叶领、翻领等款式。旗袍有单、夹、棉、皮之分,按季节不同更换。

以上两幅老上海街景,分别摄于1907年、1920年。独轮车是当时主要的人力交通工具。而车上坐的女子服饰变化明显


20世纪20年代早期到1950年初,旗袍亦为上海妇女主要服装和礼服,并逐渐形成了独领风骚的海派旗袍。主要是从筒式改为S形;立领逐渐减低为窄领以至于无领;衣袖时而短及于肘,甚至无袖;袍衩高低及袍身长短,都随风尚而变易。

1930年,模特所穿着的旗袍已经增加了许多装饰元素,还有衫袄等,用料也不再局限于普通的布料


20世纪30年代早期拍摄的上海女性。当时的旗袍款式已融入许多西式元素


《玲珑》杂志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非常流行的一份时尚杂志。这三十一期封面上的旗袍样式和图案更趋时尚化

裙装和裤装。近代上海妇女裙式,时有变化。晚清到二十年代初,即有穿西式套裙的。20世纪20年代开始,穿着白衫黑裙“文明新装”日趋常见,也有套裙雏型。连衣裙也是近代由西方传入,其实即是中国古代上衣下裙相连的深衣现代化。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女学生、电影明星都喜欢穿连衣裙装。

20世纪20年代,上海新娘和伴娘的裙装


1938年的外滩南京路口。一位女性西侨身着的裙装已与现今没有太大差别。其身后的两位本地女性市民也身穿较为西式的裙装


20世纪30年代开始这种衬衫和裙装搭配渐成趋势


女式西装,由西欧的正统男服演变而来,后被女服采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上海少数新女性开始穿西装。女式西装,基本造型与男子西装相似,但款式较男式多变。上衣的款式,领子驳头分三种:长驳头为一粒钮,相当潇洒;中驳头为两粒钮,比较严谨;短驳头为三粒钮,甚是典雅。


女式大衣,泛指穿在最外层长至臀下的女装。上海女式大衣,按长度分为短、中、长三种;按季节分为春秋大衣和冬大衣;按面料分为布大衣、全毛呢大衣、化纤或混纺大衣。按造型结构来分,又有各种款式:一口钟大衣,又称篷篷衣,属于斗篷一类。清代中期至二十年代初,在上海妇女中一度流行。而裘皮大衣则是中上层妇女及时髦女郎于冬季常备之装束,为一时风尚。20世纪20年代之后,一口钟渐为西式女大衣所取代。

20世纪20年代,两位正在寄送邮件的女性上海市民。身着旗袍搭配大衣(长、短款)。而且材质也各有不同



这位20世纪40年代上海女性穿着的服饰融合了旗袍和大衣的元素,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2

岁月印痕 特色鲜明

1949年上海解放后,妇女服饰几经变化。先是脱下旗袍,穿起蓝色或灰色的列宁装,其造型男女差别不大,只是女性穿的要求腰间略为收紧一些。下装一般是女西服裤,也有配穿裙子的。当时中国经济尚在恢复,社会崇尚简朴,女装多用棉布料。1950年以后,沪上较为流行的女上装是女式两用衫、女式衬衫和女中式棉袄。

1955年,正在商店中挑选大衣的上海妇女


1956年,一户上海普通居民家的宴客。图中的三位女性身着不同风格的中西式服饰


1957年,一位母亲带着孩子们游玩复兴公园。旗袍仍然是当时部分上海女性市民的衣着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生活日益改善,妇女穿花衣、烫头发、穿皮鞋和着呢绒面料衣服的多起来了。20世纪50年代,连衣裙成为上海妇女夏季主要服装,较厚面料的为春末秋初穿着,并曾流行苏联式的“布拉吉”。“列宁装”是1950年后上海妇女参加工作时常穿的服装。


1958年,上海某处工人新村。图中可见各种裙装,其中就有“布拉吉”


20世纪50年代,参加慰问演出的上海文艺工作者。图中可见从貂皮大衣到列宁装的各类服饰



20世纪60年代早期,上海某工厂的业余合唱团的小组演唱。这些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穿着60年代初上海妇女的时髦打扮


1979年,上海一家理发店中的女性顾客。


3

开放争妍 紧随潮流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上海妇女服饰进入繁荣时期,形成了百花争妍、五彩缤纷的局面。曾被称为“奇装异服”的牛仔裤和喇叭裤,出现在街头。特别是牛仔裤,久盛不衰,而且发展成与其配套的牛仔装,因其紧身合体,于粗犷中显妩媚,成为上海姑娘20世纪80年代的时髦装。接着广为流行的是上装茄克衫,常与牛仔裤或裙子相配,显得干净利落,轻柔洒脱。面料适用范围较广,有布、呢、化纤、皮革等,并可制作单、夹、棉等衣,逐渐发展成为四季皆宜的服装。近年来,由茄克衫演变而成的轻便衫、摩托衫、钓鱼衫、击剑衫、旅游衫、猎装、牛仔装等,因其短小精悍,轻便实用,颇受年轻人的青睐。

1979年,上海某菜市场的女职工。当时的服饰样式依然单一,但色彩已经开始丰富起来


1981年,上海某工厂的女职工


1987年,上海街头。不同年龄段的妇女穿着呈现不同的风格


1987年,上海的年轻人的服饰已经非常多样化


1987年,上海某大学女生寝室。学生群体的衣着变化也非常明显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女性服饰更趋多样化和时尚化。针织衫外衣化的T恤(T-shirt的音译)、由御寒的紧身内裤改变而来的踏脚裤、超短裙)等,颇受一些前卫时尚青年女性的喜爱。而由多块薄薄的乔其纱所构成的沙滩装,则成为沪上一些时髦女性爱穿的休闲装。在剪裁方面, 已经开始打破传统的设计, 将 “宽大离体、平面塑形” 的方法摒弃,逐渐采取了立体服装造型的方法并加以推广。在审美上也更加趋向“透、 露、 瘦”。上海女性服饰进入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时期。

1989年,上海公园内休憩的年轻人


20世纪90年代,上海民航乘务员


1995年,上海某餐厅的服务员。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作服装也在发生变化


1999年,上海街头的时尚女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