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旗袍的起始年代,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还是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旗袍的流行年代为20世纪20年代初,有学者认为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也有学者认为是20世纪20年代晚期。出现这种状况除了上述历史文献中对“旗袍”的不同理解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旗袍产生的背后掺杂着错综盘结的社会、历史原因,它既不像前代由统治者颁布,也不是由某个人或某个团体设计、创造出来而告示天下。它是在纷乱多变的社会背景下,在不同文化观念的碰撞下,由处于社会中、下层少数女性活跃者的引领,通过各阶层女性们的尝试、创造、模仿、推广,在坊间逐渐演变而来,是属于一种群体性聚合创造,而后引发流行的服饰。民国政府在 1929年颁布的《服制条例》,也是顺势而为地将已经得到广大女性认可和已广为流行的旗袍,列为女子礼服的一种和唯一的公务员制服。 就旗袍的创始地而言,虽皆认为非上海莫属,但时人就曾有:上海人说来自广东或香港,而广东、香港则说来自上海。究其“推诿”的真正原因,都是想找到一个能让人觉得更为信服的时尚源头。因而,这些扑朔迷离的因素,皆给当时的人们和现在的学者们判断旗袍的明确流行时间节点及创造者,带来了诸多的迷茫和困扰。 2 正如前述,在民国文献中“旗袍”一词1919年就有出现,1920~1922年的民国报刊中,“旗袍”一词曾出现多次。现有的部分研究成果,并未对当时的文献资料做详实、全面的检索和结合上下文的深入分析,只是凭“旗袍” 二字在报端出现的时间,或几项未经深入论证的文献资料、图片就给出旗袍产生和流行起始的主观结论,此类推断、结论的偏颇亦在所难免。 3 民国初期是一个中西莫辨、伦类难分的“乱穿衣”时代,光怪陆离的服装比比皆是。如果将文献中某区域、极短时间内出现的时髦和时狂现象,或一两件与旗袍相似、相像服装的传世照片,就视为旗袍风尚的开端、流行,不管从服装学、设计学、历史学还是考据学角度来看,显然是不科学、片面和难以令人信服的。正确区分和甄别时髦、时狂与时尚流行的特征,在服饰史的研究中尤显重要。 4 有些研究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只是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来进行排列、推断,其结论更是可想而知。 基于上述的原因,笔者认为同样有必要首先将民国报刊与民国时期学者对服装、旗袍起源和流行趋势的论述予以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去伪存真,找出较为接近历史本源的结论。 民国文献中关于服饰的各种论述、时文,大致可梳理为两类:一是报章、杂志中与服装、旗袍等相关的新闻报道和评述,其特点是具有比较强的时效性、敏感度,可以作为我们分析判断某种服装现象出现时间节点和款式特点等的基本依据。其中既有主观的批评,也有对客观社会现象的反映。但又因为面对的是“旗袍”这个陌生而未有约定俗成的新事物,难免会出现作者在所指上的歧义和在某些问题判断上的主观与臆想成分。二是民国年间的学者、文人墨客在当时或若干年后所写的文论、散记等,其中涉及旗袍的相关问题。它们的特点是作者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学术影响,其论点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自我价值判断,但在具体年代和服饰特点描述的准确性上,与时人的报刊文章比较,可能会存在相应的模糊和欠缺。 时尚欢愉的足迹 旗袍的流行发展 绿地大洋花提花倒大袖夹旗袍 年代:20世纪20年代 材质:面料真丝提花缎,里料真丝平纹绸 尺寸:衣长 115cm,通袖长 113cm,下摆宽 66cm,袖口宽 28cm,开衩长 30cm 纹样:大洋花,平接布局 收藏:高建中 棕红地大洋花提花倒大袖衬毡夹旗袍 年代:20世纪20年代 材质:面料真丝提花缎,里料真丝提花绸 尺寸:衣长118.5cm,通袖长108cm,下摆宽58cm,袖口宽 21cm,开衩长13cm 纹样:大洋花,平接布局 收藏:私人收藏 豆沙色地矩形条纹提花长袖夹旗袍 年代:20世纪 20年代 材质:面料真丝提花纱,里料棉布 尺寸:衣长 117cm,通袖长 115cm,下摆宽 57cm,袖口宽 18cm,开衩长 25cm 纹样:矩形条纹 收藏:高建中 ●20世纪 20~40年代的旗袍变化(屠诗聘,《上海市大观》,中国图书编译馆,1948:20-21) ●20世纪20~40年代旗袍发展变化的图文表述[佚名,旗袍的旋律,《良友》,1939(150):57,58] ●橙黄色绸一字襟无袖旗袍(20世纪 30年代,香港博物馆藏) ●近代旗袍的演变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