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服饰合辑,这么穿,才最时尚!

 真友书屋 2020-03-18

民初的剪辫是一个政治问题,却意外地促进了服饰的改革。诚如孙中山所指明的:“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 

 清末,无论男女老幼,衣色以青、蓝、黑为主。衣料贫富殊异,富人多用绸、缎、绢、纱、皮,贫者多用土布。从衣式看,男性不论长衫短袄,内衬外罩,一般都是大襟。富者以长衫为礼服,出门做客,外加马褂,以示庄重;劳动者除夏季外,多着短袄,长裤。女性为大襟喇叭式.齐膝短衫和长裤。男女裤子均无门襟。

 服饰反映一个时代或某个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是最鲜明直接的社会风情画和人物素描。中国古代的服装有很多值得赞美的地方,但古板单一、等级观念强、庄重有余、自由不足。

 自辛亥革命后,服饰的形制为之一变,出现了百花齐放的自由局面。

 西服首次得了官方的认可,并被定为礼服。尽管在辛亥之前,杭州穿西服的人已不是凤毛麟角,衣饰崇洋风气在留学生、官员、知识分子中逐渐形成;但在那个时候,满街都是长袍马褂,更多的人把西服视为假洋鬼子的表征。辛亥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西式服装已被杭人广泛接受。当时,奉帮裁缝制作的西服饮誉杭城。他们靠工艺精湛著称,又以“罗派”为主,即俄国式西服,讲究“做出奶胸舒展、肩头平服,束腰得体”,具有壮美之外感,与日式、欧美式的西服讲究潇洒和针脚细密等工艺稍有不同。旗下有一家“皇家服装店”,是当时杭城唯一的奉帮店,店主何荣庭手艺高,名气大,工效高,收费较一般店高出5-10倍,但仍门庭若市。高级政府官员、富绅,如当时的省长黄绍弦等都曾到“皇家”做过西服。

奉帮裁缝,范思田画。

 1912年秋,中央参议院还通过了民国礼服的式样,有3章12条之多,并附图样,大体为:男子大礼服,白天为西方大氅式,晚间用后为圆形的燕尾服,裤子皆为西裤;男子常礼服,可在西式和袍褂式中自由选择,皆为黑色。女子礼服,下为裙,上用与膝齐的对襟大长衫,周身加刺绣的花边。这种礼服反映了民初服装的更新,也透视出当时思想的活跃。

穿西服风气导致洋货呢绒供不应求,而国货丝绸却大量滞销。针对这种情况,上海、杭州等城市有一些人发起组织“剪发不易服会”,倡导使用国货。由孙中山创制的中山装就是这个时候开始流行的。中山装是孙中山为促进服饰的改革,经过多年观察比较,结合中西装的优点而创制出的融合中酉服装文化的服装。与传统服装不同,中山装保留了西服贴身、精干的风格,但又融入了中国格调,强调对称、凝重,且价格明显低于西服,因此比西服更合乎中国人的口味。到20世纪20年代末,国民政府修订的《民国服制条例》,便把中山装确定为礼服之一。此后数十年,中山装逐渐成为杭州男子普遍喜爱的时装。

孙中山和以他名字命名的中山装

 紧接着深化服饰审美主题的是旗袍的风行。旗袍源自满清妇女服装。为适应现代女性的审美心理,于是一种尽量达到显示女性的体态曲线美效果的新式旗袍诞生了。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也是大众审美风尚中现代性因素的展现。20世纪20年代后期,旗袍几乎成了杭州新女性的标准服装,连女学生都广泛接受了它。中小女学生不宜穿锦着缎,所以流行的是青布旗袍,少女的纯洁、美观、时髦也就在这青布旗袍间流淌。

学生中流行的青布旗袍

 民国初,一般男子都戴尺帽(也叫瓜皮帽,黑锻质料),有钱人和地方绅士则戴呢帽,也叫礼帽或铜盆帽。后来改戴皮帽。抗日战争时期,流行毛线帽。妇女一般不戴帽,抗日战争时期,流行毛线帽时,中老年妇女也都戴之。

 总体来说,杭州城市男子,年纪稍长的多穿旧式长袍,青年多穿中山装、西装与学生装,商人多着长袍套马褂,党政教育机关人员多穿中山装与西装。女子年纪稍长的,多穿不长不短的便服,俗称两节穿衣者,还有十分之三四左右的穿旗袍。年纪轻的,多穿旗袍,也有穿西装,但很少。在校女学生多穿蓝布上衣,下面是黑色绸裙,穿布鞋。当然农村和城市近郊的男女穿着仍然是十分朴素的,质料多以棉布为主,多是短衣,且式样陈旧。

《良友杂志》中穿旗袍的女性

 与服饰变化相适应,衣饰业也发生了变化。从民国前杭州有提庄,专销各典当行中到期不赎的满当衣服,因为没有服装店,衣服均由裁缝量身定制,服装之式样变化不大,所以提庄生意很好。但民国服饰风气发生变化,衣着追求时髦新式,提庄于是逐渐淘汰。新兴的服装业兴起,并以缝纫机代替于工,以所制服式不同而有红帮(专制西服)、大帮(操衣帮)、衬衫帮、童装帮、风雨衣帮之分。当时较大较著名的店有三元坊、清河坊之恒昌祥、瑞茂祥等,承制各种制服。官巷口有益新祥、宝和等操衣店。迎紫路有张顺兴、毛顺安等店专制西服。

民国时期杭州通行的鞋类有皮鞋、布鞋、钉鞋、胶底鞋、套鞋五种。民国后风行皮鞋,因而在杭州太平坊先后出现广合顺、太昶、升昶、久大等皮鞋店。

1932年印行的《杭州市经济调查》指出:杭市原为丝绸出产之地,殷富之家,服用本爱华丽,加以近来各地游客来杭者大多奇装异服,争妍斗艳,本好华饰之杭市男女耳濡目染,乃起而效之。且又与上海接壤,举凡奇服时装,朝见于沪上者,夕即相示于湖滨,以致制服工人应接不暇,成衣铺则闾里相望,西装店亦毗连开设,自成一街(新民路)。青年男女莫不以西装革履相尚,质料以及高贵之舶来品为荣。绸料原为本地出产,服用者亦无不推陈出新,争相夸耀。故每年服用所费,为数颇巨,即简单之中等家庭,亦非一二百元不足应付。近年丝绸棉布之价格虽有下落之势,市民零购仍嫌高贵。

作者系杭州文史研究会理事、

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系副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