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尔自选集》:长袍马褂的念想

 马尔的视觉 2022-12-03 发布于安徽

    和旗袍文化研究会陈艳艳会长合影时,画家张此潜非常感慨。陈会长穿的是汉服,他觉得自己上身带条条的短褂不搭,配不上人家的衣服。我就安慰他,你穿的这件,若是圆领,那可是四五十年前非常时髦的“海魂衫”,比穿啥都露脸。





    男人把比较正式场合才穿、价钱明显贵一些的服装叫“喝茶服”或“走场装”。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正式场合穿着是有礼仪要求的,既展示自己,又是对场合、对他人的尊重;二是男人一般情况下可以衣着稍随意些,非正式场合也特别讲究的,难免给人以拿腔拿调的感觉。当然也有例外。你像堂主老沈,春夏秋冬不变的汉服,穿成了肌肤,哪天换成便装,反倒碍眼,咋看咋不对劲。

    张此潜其实是有几件喝茶衣服的,夏天穿出来的深色暗花绸子的那一款,就显古旧,人往文儒形象上跑;大花的由海南穿回,贴在身上,显出的是留洋派头。

    渔庐弄几个菜,几杯小酒下肚,老张还沉浸在刚才那个话题里走不出来。他忽发奇想,说是俺哥几个能不能张罗张罗,都穿长衫马褂,成立一个“马褂会”么?专去和旗袍会呼应,就由你这个姓马的当会长。半是玩笑,陈会长却很当真,说是若有长袍马褂配,张老师、马老师出场,旗袍就更出彩了。

    此潜此话隐含了心结。

    五零后、六零初一代,亲身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心里头刻下的饥饿感是其一生的路标。不管吃啥,能填饱肚子就好;不管穿啥,能蔽体御寒就成。它指向了两条人生线路:一是节俭成性、成病,看不得一点浪费,一个米粒落在碗底,掉在桌子上,看了都会难受;另一条是“报复”,大吃大喝、烂吃烂喝,奢靡无度。

    我跟老张显然被困在第一条路上了。非常正式的场合,我会穿西装、打领带,这是能够表达庄重的最高仪礼穿法了。平日里,逮啥穿啥;有啥吃啥。一到金碧辉煌的大场合,手脚没处放,饭菜也下不去筷子。

     穷惯了穷怕了,多少年回不过来神。



    此潜要尴尬些,弄个杂志的封面人物照,就这件不伦不类的上衣,坐在东篱草堂门前,就彰显不出汉族画家的气质。

    所以他说建个“马褂会”,倒也真有几分心思存在话里。



    前几日摄影师杜鹏拍一组“茶馆听戏”照片,令人惊讶的就是衣着。和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比,看不出任何变化。

    那茶馆就建在濉溪县著名的古镇上;最能体现汉族市井风味的地方,看不到汉族特色的服装,杂七杂八地乱着。

张此潜眼睛里看重的服装,不是光鲜的西装革履、土豪似的绫罗绸缎,而是一个过去了的时代的文人画师的服饰。

    那真是气韵十足。

    穿长衫马褂和着西装者并立,不是那个时代传统已经没落了的暮歌。长衫虽稍显老气,但横秋的风姿亦飞扬起我中华自有的一种气派。尤其是小娃、女人、男人一家,套上长衫、旗袍,一股中国式大家庭的气氛浓浓地溢出。尽管都是常穿的装扮,读书人、教授、企业家、艺术家、商贩,各有各的搭配风格,招数也不同路。

    服饰是各自的标榜。

    马褂倒并非汉人的传统服饰,而是满族的男性常装。满人骑马时穿简装,立领、对襟、平袖端,身长至腰,前襟缀扣襻五枚。

    清代男性正装“袍褂”的外褂则较长,长及膝盖或更偏下,与短款的马褂不同;后马褂由骑马专用,逐渐成为日常穿用的便服。

    至民国时期马褂又升格为礼服,统用黑色面料,织暗花纹,不作彩色织绣图案。

    照片里鲁迅等人的着装,上衣就是马褂的典型穿法。它是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短褂。

    马褂是有袖上衣,不同于无袖的马甲。



     民国元年(1911),北洋政府颁布《服制案》,将长袍马褂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政府公布《服制条例》,正式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老百姓该穿什么政府也要颁令规范行止,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但那一段历史看着就很有意思。

     汉族其实是苦大仇深的。 汉人原本是将头发束在头顶;满人则是前颅头发剃光,把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清军入关几年后,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发,“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把几千年的汉儒发式变成“猪尾巴”小辫,不仅仅是一种对人格的侮辱,甚至可以说是对汉族尊严的一种“阉割”。

     但此仇汉人并未报复。恰恰非常有趣味的是,废了清廷,不惟满族权贵,更多的是大批汉人遗老遗少,视剪短发的新潮流为假洋鬼子之风,形同挖祖坟的痛切。

     长袍马褂也没有立刻毙命。

     当然,最终还是弄出了个中山装的样式出来宣示变化,并且呈后来者居上的汹涌。



     中山装不是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设计的服装。实际上重要的礼仪场合,孙先生反倒喜欢穿长袍马褂。



     他的领袖标准像穿的却是后以其名字命名的一种服装款式,这才算是定型定名。 这个上装很奇葩,它是在日本学生服装样式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鲁迅戴帽子的留日学生照就是这种样子。它和汉族的服装渊源非常浅,又与西服的开领也显著不同。

     具有政治意义的中山装最终成为现代中国最为著名的服饰,很多大人物如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穿它,而且是万众瞩目的场合。由于毛泽东经常穿着中山装示人,所以西方人称呼中山装为“毛服”。令国内外瞩目的“毛服”实为中山装的改良款,在国内也有叫“人民装”的,区别于文革前自苏联流行过来的双排扣“列宁装”。

    “人民装”是对传统长袍马褂等级服饰的极力逆反,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无论贫富贵贱,一种样式。这种服装及其衍生的变化,成为1980年代以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服装样式。今天的领导人在一些重要场合也会穿中山装。

     概述这段历史能看出近现代中国男子服饰的有趣现象。服装作为族性的标签功能是很强的,但它又不是僵死的固守;现代中国着装的政治性压倒了传统的礼仪性和民族特色。





    鲁迅先生很会用服装做小说道具,特地给他小说里著名人物孔乙己设计出一件很重要的道具“长衫”: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穿长衫和站着喝酒是阶层标志;鲁迅在他自己的时代里,在家或外出也从不曾脱下他的长衫。

    每个民族的服装,倘若没有政治化的强制,总有群体认同的传统样式,汉服、唐装是时代变化、沉淀的结果,并非是疆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密集的汉民族的主观刻意。

    长衫马褂也早已丧失了满人旗装的狭隘,成为中华服饰的重要标志。



    那一日市文化馆搞古琴雅集,一个年轻人一袭长衫上台来。他的气质叫长衫、古琴衬托得古韵典雅,道风仙骨。

    长衫搭配女子的汉服,十分润帖,古曲、诗经的风雅。

    也就在那一刻我有个顿悟:长衫马褂穿对了人,穿好了场合,真是很雅很美。

    传统汉服或长衫马褂比较适合清瘦型中等个头男子,符合古旧书生的形象审美。像张此潜那样的圆肥肚子凸显,我这样的板寸头加“啤酒肚”,穿长袍马褂效果如何,大可存疑。要是再戴个瓜皮帽,简直就是一副不古不今的油腻男行头,万万使不得。

作者相关文章

到南山望稼楼,找张此潜吃酒去

《老友记》代序:老友说,说老友

关注马尔的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