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二、衣着

 tzhbook 2014-12-28

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二、衣着  

2013-12-06 11:48:38|  分类: 印象上海 |举报 |字号 订阅


 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二、衣

 
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二、衣着 - 人在旅途 - 人在旅途
 

 

  明万历年间,上海服饰发生重要变化。倭乱之后,有的乡间地主豪绅,迁城居住从商,城市居民增加。万历《上海县志》称“市井轻佻、十五为群,家无担石,华衣鲜履”。清初,官绅与庶民的服饰区分严格,“贵贱之别,望而知之”。晚清,市民服饰不再遵循“奴仆优伶皂隶不准用绸、绢缎、纱罗及各种细毛,庶民不得潜用金线”的等序规定,“几至无人不绸无人不缎”,“优伶娼妓之服金绣者亦视为寻常”。出身微贱的商人暴发,可打扮成官宦模样。有的市民家徒四壁,行头毕挺。

  清宣统三年(1911年),第一套中山装在上海诞生。是年,上海亨利服装店依孙中山的日本陆军士官服设计中山装,四贴袋,袋盖做成倒“山”字形笔架盖。自此,中山装在中上层市民流行。

  20世纪20年代,出现女子新式旗袍,约与中山装同时风行。新式旗袍,借鉴西洋时装特点,将宽大的满族旗袍改成线条流畅、不带装饰的新型服装,以丝绸缎等为面料,职业女性流行阴丹士林布料。女学生时行背带式连衫裙。

  20-30年代,巴黎等西方大城市新式服装问世后三四个月就传入上海,首先在电影明星、名模、交际花中流行,渐而扩至上层社会妇女,再影响普通女性衣着,最终向内陆扩散。影响较大的有翻花女时装、西式裘皮大衣、百褶裙、好来坞明星服装等。

  民国时期,上海妇女时装流行分明星派、淡静派(也称“学生派”)和浓艳派3种。男子服装讲究身份地位。有的学生、职员或无业游民,贫而又以着西装示高雅,被讥为西装瘪三。男女服装面料均以进口货为时髦。

  解放初,人民装、列宁装和俄罗斯式样的连衫裙(又称布拉吉)流行一时,成为时代新风的象征。西装旗袍渐为少见。50年代中期,青年女子流行穿连衫裙、茄克衫、两用衫、中西式棉袄,皮猎装、风衣、花式衬衫等,衣着品种日多。“文化大革命”初流行军装、军便服。

  70年代初,在全国首先流行学生装、青年装、两用衫、茄克衫等服式。女性服装变换衣领式样、钮扣颜色和造型,变化花色。冬季流行中式棉袄,男女青年戴白色大口罩。结婚,男必着呢中山装,女必着呢开领中大衣或短大衣。发明“节约领”、“假袖子”,代替整件衬衣。做裤子两人套裁以节约衣料。流行旧衣改制,衬衫领子翻面,来料机缝毛衣等。

  80年代起,广州、深圳等地服装大量进入上海。大批个体户南下采购服装到上海经销。形成华亭路、柳林路、福民街等个体经营服装街。华亭路、八仙桥、柳林路的服装主要翻版于港澳粤服装。1988年,九江路湖北路至西藏路段兴起精品屋群,销售广东和港澳等地服装。90年代,居民衣着档次、式样呈多样化。在外资企业服务者多着西装。

  男子服饰

  清末民初,长衫、马褂、折叠式大腰裤为士绅、文职人员、教师、账房等日常服装。一度流行紫红色。留洋学生或洋行职员等喜着西服。农民多短装、兑裤,中老年人以蓝布裙围身。富人夏穿衬衣或长衫,冬穿皮袍、骆驼绒、衬绒袍、毛料、麦尔登呢袍子。逢礼,穿长衫加马褂,腰间挂香囊。劳工平时穿粗布短衣,节庆或作客穿布料长衫加马褂。20年代,流行中山装,以知识青年穿着为多。农民服装无大变化,多用自制土布,穿机制细布为奢侈品。

  解放初,流行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青年装、西装裤,各阶层服饰渐趋一致。“文化大革命”中,青年人以穿黄军装,扎皮带,挎黄军包为时髦。服装大多为黄、蓝、灰等色,少色彩鲜艳的花式服装。80年代起,服装的质料、款式、色彩逐年丰富,西装走俏,茄克、牛仔服等成为时装。中老年人着装趋向年轻化。

  女子服饰

  清末民初,多穿旗袍或大襟束裙。时髦女郎爱穿西式男猎装、马裤、高靴,戴呢织鸭舌帽。20年代,盛行长旗袍。30年代行短旗袍。冬季,富妇穿丝绒、锦缎旗袍,外加皮大衣,夏穿绫罗、丝绸,衣襟绣花。平民穿浅蓝色士林布或土布。

  50年代,在干部、学生中流行列宁装、学生装、布拉吉(连衫裙),中年妇女多穿大襟或对面扣中式服装。“文化大革命”中,女学生多穿军装,与男生同。有两用衫、中式装等,多灰、黄、蓝、咖啡等色,花布多细花、格子、条纹。

  【五十年代,做一件“布拉吉”至少需要九尺布,那时一尺布五毛钱。】

  80年代起,时装每年翻新,出现宽松衫、蝙蝠袖、超短裙、喇叭裤、健身裤等。夏穿裙,有超短、喇叭、一步、连衣、百褶等式;冬装有呢衣、羽绒服、皮装、裘皮大衣,有的穿露膝短皮裙,披大衣。

  【八十年代初,喇叭裤在中国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

  内衣

  女子多束胸,用布小褂紧裹胸部。市郊农村妇女夏季喜着肚兜。20世纪60-70年代,城市、农村先后始流行胸罩。50年代,普通人家冬穿棉,春秋穿夹,内衣仅有布衬衫,称“光棉袄”。60年代球衣球裤,70年代棉毛衫裤、毛线衣裤、尼龙衫裤普及。80年代,流行羊毛衫裤。

  制衣

  妇女多自缝自制,好衣料请裁缝。习惯春做夏衣,秋做冬衣,请裁缝到家中做三五天。御寒服,富人用丝棉,一般人家用棉花。20世纪60年代起,时行驼毛,80年代时行羽绒,90年代时行高弹棉等化纤品。夹袄面料有绸缎、咔其、棉布,夹里用绒布、棉布。

  衬衣,20世纪50年代前用丝绸、纺绸、印度绸、香云纱、细布等,此后用府绸。70年代,时行“的确良”(涤棉)。80-、90年代,时行高支全棉布、丝绸。

  20世纪70年代前,农民无论棉衣、夹衣、衬衫多用土布,此后用咔其、府绸、涤棉、线呢布等机织面料逐年增多,90年代和城市居民相差无几。

  60年代起,市区大多购布料请裁缝店加工,80年代起多购成衣。80年代后期起,农村逐步以购成品衣为主。

  

  清末,流行戴瓜皮帽。民国时期,流行呢制礼帽(俗称大英帽)。解放初到60年代,流行六角帽、平顶圆帽、鸭舌帽、翻耳棉帽、罗宋帽(俗称行灶帽)等。“文化大革命”中流行黄军帽。70年代后期起,戴帽者日少。

  80年代有身份者多呢制塌帽、贝雷帽,老年人多绒线帽。90年代年轻人多网球帽,尚耐克、阿迪达斯等外国品牌。20世纪60年代前,冬春季节,老年妇女戴黑色蚌壳帽。中青年妇女扎头巾,农村用土布,城镇用方围巾。60年代后期起,流行帽子围巾合一的绒线帽。80年代起,流行丝头巾、尼龙头巾。90年代,无论老少戴帽不多,女青年喜戴圆边呢帽、网球帽等。

  鞋

  20世纪60年代前,多穿自制布鞋,冬天蚌壳棉鞋,春夏秋季单鞋。工商界人员、干部有着皮鞋者。学生有着胶鞋者。70年代胶鞋、塑料鞋流行。80-90年代着皮鞋、旅游鞋、保健鞋等极为普遍。冬季棉皮鞋,春秋单皮鞋,夏季凉鞋,女青年多穿高跟皮鞋。

  20世纪60年代前,夏季在家多着木拖鞋。70年代普及塑料海绵拖鞋,90年代进屋习惯换拖鞋,冬有保暖拖鞋,春夏秋有塑料海绵拖鞋。20世纪60年代前,农民冬穿蒲鞋或棉鞋,春夏秋多赤脚或穿草鞋,作客穿布鞋。70年代,多穿胶鞋、塑料鞋。80年代,老年人穿布鞋、胶鞋为多,中青年穿皮鞋为主。

  饰物

  20世纪20年代起,上海妇女流行佩戴发带、金表、项链、围巾、发卡、耳环等。女学生以别钢笔、戴眼镜为时髦,流风所及,新嫁娘、交际花、妓女爱戴眼镜。富家妇女戴钻石戒,贫家女子佩带银饰物。男子一般戴金方戒、圆戒。

  50年代后,佩戴饰物绝少。少女爱戴蝴蝶结,男女青年别金星钢笔。80年代起,饰物有男子领带、别针、金项链、金戒指等,女子有发夹、金项链、金手链、玉镯、金耳环、以及拎包、背包、束腰带等。

  


 
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二、衣着 - 人在旅途 - 人在旅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