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旗袍的起源,是女性的长袍还是男性的长衫?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1-09-10

过去服装史学界多主张旗袍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改良而来,不过近年有了新看法,认为旗袍可能由清代男性穿着的长衫修改而来,并与清末以来女性解放运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旗袍改良自长衫 长衫又源自哪件服饰

清代男性的长衫是什么样的衣服呢?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长衫为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常见的装扮,是当时人们根据明代文人常穿的道袍(并非道士所著的袍子,而是明代文人的礼服)改良而来。不过两者的外观实在差异太大,看不出相似痕迹。

清代汉人男性之朝服与礼服因剃发易服政策,而遭到中断,但该政策在民间并没有彻底实施,通过图画可知老百姓依然穿着交领汉服,或是大致上与满族服装类似的汉服。但由于目前缺乏清初服饰出土,因此至今仍无法对于晚明流行的明制立领汉服、清初汉人男装与民国文人长衫做更进一步的比对。

很难直接说民国长衫就是源自道袍,但可以说长衫是满汉文化交融下的混血儿,该服装被赋予与明代道袍相似的文化概念。

中国服装史的特色 女穿男装

那么,本属于男性知识分子穿着的长衫,又如何成为今日华人妇女的礼服-旗袍呢?这要从晚清时流行的女尚男装的潮流说起。在西方思潮影响下,清末时就有不少妇女开始穿起男装。不过中国历朝历代皆有女尚男装、男穿女装的风气,但这类穿着方式,多会引来文人的批评,更会被视作“亡国”象征的“服妖”。

由于清代汉人在服装上“男降女不降”、男女服饰分属不同体系,使得清代妇女少有穿男装者,女穿男装、男穿女装的现象也比过去少很多。不过清末这时女穿男装的风尚,与明代女穿男装的差别在于,穿男装的女性多了份意识,便是抱持着打破男女不平等、女性解放的心思。

清末最知名的女穿男装的例子,即中国近代女权运动家、反清烈士秋瑾(1875-1907年)。她虽然小时候曾缠足,不过留学日本期间已改着男装,不少革命党员对她印象深刻:“当时身穿一件玄青色湖绸长袍,头梳辫子,加上玄青辫穗,放脚,穿黑缎靴。那年她三十二岁。光复会的青年会员们都称呼她为'秋先生’”。

民国订定国民礼服 女装西化遭碰壁

民国建立后,依照过去朝代订定舆服制的传统,开始思索新成立的中国,国民该穿什么样的服饰。有人主张应回归明代时的汉服形制,或是穿着传统服饰才是爱国表现,但由于明代距离人们遥远、大众对其已相当陌生,加上清末以来在西方的船坚炮利下,多持应全面改穿西服的看法。

不过,改穿西服的提议却在讨论妇女礼服款式时,迟疑了。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光是相关草案、修正案反反复覆提出多次,最后女性穿西式礼服的建议遭到否决,改采中式。1912年10月4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1859-1916年)正式公布服制,关于女性服装规定为:

“长与膝齐。袖与手脉齐。对襟。用领。左右及后下端开”,裙子则是:“前后中幅平。左右有裥(折子)。上缘两端用带”。

此女子服制一公布,令很多人失望,不但内容只有两条,样式仍与清代服饰无太大差别。《亚东丛报》随即刊载时评,抗议男女服装不平等:“咄!咄!咄!男女之不平等,于服制宣布见之……所恶于制定礼服者,以其简单鄙陋,一仍前清之旧习耳……乃观对于女子之所谓制定礼服者,衣裙一仍旧式……意欲满清我女子耶。亡国之衣,男子之不欲服者,而欲我女子仍旧被服之,何不恕之甚也……女同胞!女同胞!其速醒!其速醒!参议院之不利于女子也,将不仅一衣服之制度也”。

五四运动与旗袍

从前段所述,可以看到由于清代汉人女装的满化,使其在民初妇女眼中看来与满族服装无太大差异,做为清初“男降女不降”的汉人女装,遭到不少知识女性的排斥。但是与清代汉人女装、满族服装有极高相似度的旗袍,却是广受妇女欢迎,甚至跃升成为今日华人妇女的礼服,这与五四运动有很大的关系。

五四运动中,许多女学生积极参与抗争,当时的服饰仍保留立领、盘扣等清代女装特色,但整体色彩相当素雅,上衣的袖子、下襬则都缩短许多。此时,女性知识分子提出对女性的礼服应有“卫生、经济与美观”的三项要求。而受到西方服饰剪裁风格、女性解放要求影响,有不少清末女性知识分子穿男装,盼打破男女不平等,这些思潮加总之下,遂诞生了旗袍——一件具有中华文化精神又有西式服装优点,却又不是传统汉人女装的新服饰。可见,旗袍成为民国与现代华人女装的代表服饰,绝非偶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