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同时代的服装

 zqbxi 2020-10-05


辽朝

辽朝契丹人入主燕云十六州,契丹服也随之流行于京。但由于辽朝采取了“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胡汉分治,汉服并未完全被契丹服所取代,且燕京人大多以汉人着汉服、契丹人着契丹服的服饰作为划分。

《散乐图》河北宣化辽张世卿墓笔画中的服饰

《辽史·舆服志》曾记载:“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由此,服饰不再仅作为生活所需的存在,还代表了衣者的身份与待遇。

辽墓壁画中男子的着装

契丹贵族妇女服装就常通体绣花。男子除袍、裤之外还有裘衣、包肚、捍腰。裘衣以貂裘、银鼠裘等皮毛制成, 包肚围于腹部, 捍腰自后向前围。袍、衫有圆领和直领的区别。

契丹贵族妇女服饰

根据《辽史》记载关于东北契丹人男子髡 [kūn] 发,垂发在耳旁,这是因为契丹族及其从属部落的普通百姓只能髡发,不能戴帽子,头巾等,有钱的人如果想带巾子需要向朝廷缴纳大量钱财。皇帝有金文冠、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硬帽等样式,一般臣僚则戴毡冠和沙冠,毡冠上加珠玉、翠毛。

金朝

建立金朝的女真族,是原住于多雪的东北地区的北方射猎民族,以渔猎为生,因此女真人的服饰质朴而简陋。《金史·礼志》中写道:“衣布,好白,衣短而左衽”。其尚白是因白与冰雪同色,便于在雪中狩猎野兽, 久之成俗;左衽则是为了便于骑射。金朝是历史上首次提出“中华统一”的朝代,主张中华统一,不分夷夏,在服饰中更是体现了其民族平等的理念。

金朝绿地忍冬云纹夔龙金锦绵袍

女真服饰受辽宋地区汉文化影响较大,女真男子的常服,通常是腰系吐鹘带, 身穿盘领衣,头裹皂罗巾,脚穿乌皮尖头靴。女子服饰,则承袭了辽代契丹风格。年轻女子上着黑色或黑紫色团衫, 直领左衽,团衫前长及地, 后裙拖地尺余, 腰以巾带扎系;已经许嫁的姑娘受汉族影响穿绰子,一般是对襟彩领,前齐及地,后曳五寸有余;老年妇女用皂纱拢住发髻, 上缀玉钿, 名“玉逍遥”。除此之外,妇女还常穿锦裙, 戴翠毛装饰的花环冠子或羔皮帽。

金朝紫地云鹤金锦绵袍背面

金朝褐绿地全枝梅金锦绵褝裙

随着女真经济的发展,加上受汉文化影响,金中都的服装等级差别极为严重。华贵的服装只能由贵族穿戴,以示其高贵的地位和身份,被统治者的服装,则有多方限制,如禁止奴婢穿罗绮制作的衣服,禁止庶民着纯黄、银褐色的服装。

金朝地翻鸿金锦绵袍

金入主中原后,根据汉族的传统制定了初步的服饰制度,金世宗时曾按官职尊卑定衣服上的花朵大小,三品以上花大五寸,六品以上三寸,小官则穿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

元朝

元朝的服饰非常注重实用性。大都的蒙古人着袍服,右衽,无论男女均为相同式样,穿用粗麻布、天鹅绒或织锦制成的长袍,两侧从上端到底部开口,在腰部折叠起来,左边扣一个扣子,右边扣三个扣子。袍服材料有皮革、丝织品、棉制品。男子上盖着较为体面的外衣,可以是袄子,也可以是袍子。妇女则以团衫和大衣为礼服。

元朝成吉思汗及其家族的着装

元贵族妇女喜罟罟冠。据《蒙鞑备略》记载,罟罟冠“用画木为骨,包以红绢金帛,顶之上用四五尺长柳枝或铁打成,包以青毡,其向上人则用……翠花或五采帛饰之,令其飞动,以下人则用野鸡毛。”此外,在这些贵族妇女中还流行一种“大衣”,又叫“团衫”。袍式宽大,袖身肥大,但袖口收窄,下摆长可以挨着地。这种宽大的袍是用织金锦,丝绒或毛织品制作而成,颜色一般是红、黄、绿、胭脂红、鸡冠紫等色。男子冬天戴帽夏天戴笠,帽以珍贵皮毛做成,称“暖帽”,有前帽檐;笠有宽檐笠,也有加帔的笠子帽。

元朝穿翻折领小袖袍的蒙古贵族

后来,蒙古人渐渐打破传统习俗, 按中原服饰习惯着装。开国功臣木华黎之子孛鲁,“美容仪,不肯剃婆焦,只裹巾帽,著窄服”,如汉人一样。后来元朝宫廷中服装鞋帽兼采中原样式,如用于祭祀、册封、朝会的皇帝冕服, 与中原皇帝冕服基本相同, 皇帝护卫人员的服装也明显受中原影响, 既保留中原旧有的长袍笠帽, 也采纳中原的巾冠服装, 如幞头、唐巾等。

明朝

明朝重新建立了汉族为主体的中央封建政权,在此期间,北京的 服饰以汉族传统服饰为潮流,并在不同时期,衍生了多样的风格。

明《宫蚕图》中的花楼机

由于明朝非常注重农业生产,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棉花的种植,所以这个时期除了以麻、丝、毛等为原材料被普遍使用外,棉制品也迅速普及并且成为主要面料。当时的社会流行一种长背心,像士兵穿的盔甲一样,又叫做马甲,在青年妇女中特别流行。在色彩方面,平民妇女不能用大红、鸦青、黄等颜色,避免与官服颜色相混淆,劳动大众只允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的旧样式外,朱元璋又亲自定制两种新的样式颁行全国,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又称四方平定巾,取国家四方平定之意,一种是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又叫六合一统帽,取意为四海升平,天下统一,这种半球形小帽也是北方广为流行的瓜皮帽的雏形。

明《皕美图》之一(着马甲)

正德时,衣衫渐大,妇女衣衫仅掩裙腰,有钱人用罗、缎、纱、绢,织金彩通袖, 髻逐渐增高。士大夫多中停冠,平顶,高一尺有余;市井少年帽尖长,名边鼓帽。到嘉靖时,衣衫长至膝, 裙短且褶少。高如官帽, 皆铁丝胎, 高六七寸。至此,明朝的衣衫款式再无大改,之后的服饰变化,就主要体现在鞋帽中了。

明朝服饰漫画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与前朝的服饰相较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一直使用的带结,这样不仅更加实用,而且美观。

清朝

清朝定都北京后,推行了“首崇满洲”的政策,将服饰祖制视为“立国之经”,所以清朝服制改革从公服向常服扩展,一步步将汉民族的服饰文化转变为满族的服饰文化。太宗皇太极还特别告诫后世子孙“勿轻弃祖制”。《清世祖实录》卷28中记载,顺治年间,为了维护满族的装束,清朝关于服饰一再颁布谕旨:“有为剃发,衣冠……具疏者,一概治罪”,强迫汉人剃发易装,并以此为标准,判定汉人是否臣服。

广州清朝满族服饰展中的清朝满族女装

清朝官服的主要品种是长袍马褂。长袍的造型非常简单,立着领子,衣身挺直,大襟往旁边偏,衣身的前后两面由接缝连在一起,上衣的下摆有两开叉、四开叉和无开叉等好几种类型,其中四开叉的形式主要是为清代皇室贵族设计的。马褂是穿在袍子外面的外褂,它从康熙年间在一些贵族中开始流行,后逐渐被军队采用。清初期马褂的颜色主要是天蓝色,乾隆时期流行用玫红紫,清末主要用深绛(赤、大红)。乾隆年间,出现了贵族用的翻毛皮马褂,有管制的人在马褂的胸前背后缀有补子,叫 “补褂”,另外一种对襟马褂,衣长及腰,方袖,又叫“德胜褂”。

清朝穿便服的男子

清朝服饰不得不提满族的八旗服饰,俗称旗袍,旗装。旗装的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的衣领可以遮挡脸颊,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外露,偏襟右衽用盘纽作为装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衣外加衣,增加马褂或坎肩,旗装造型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庄重,而且独树一帜。

清朝八旗甲胄

满族人喜好狩猎,在满族服饰的许多细节中也得以体现。如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 两侧开襟, 腰束布带, 上系佩挂,如小刀、匙子袋、火镰袋等日用品,方便其日常使用。

清朝狩猎图中男子的穿着

民国

1912年,政府规定了男女礼服的形制,男子有大礼服和常礼服。大礼服分昼礼服和晚礼服两种,均采用黑色礼服和领结。常礼服有中式和西式两种,中式即为长袍马褂。

穿长袍马褂的民国男子

20世纪20年代末,民国政府在《服制条例》中只对女礼服和公务人员做规定,平时服装则不再做规定。这一时期,女装的总体趋势有两个类型:一是各种素色或印花面料制作的曲线长旗袍,在衣边加镶条,或衣外加套小马甲和丝质围巾;另外一种是上衣下裙分开的衣裙式。

银绣旗袍图

穿深色西装的官员

男装在这一时期广为流行孙中山先生创制的中山装,官职人员和知识界较多穿中山装。长袍和马褂在这一时期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是百姓日常穿着的首选。立领、三个口袋、七个扣子的学生装主要是高等学府男学生的制服。女生则多着偏大襟上衣底襟圆摆,齐轴中袖短衫,黑色绸裙。

民国时期女学生装

30年代后,旗袍取代了上衣下裙成为当时最时髦的服饰。不过这时的旗袍与清代相比进行了一定的改造,腰身收紧,长度缩短,减少繁琐装饰,领和袖富于变化,领有高领、低领、无领之分;袖有长袖、短袖、无袖之别,线条简练优美,造型质朴大方,更能展示女性凹凸有致的体态,成为中国妇女的主流代表服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