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方:上海大学耕乐堂文化工作室 学术主持:苏金成博士(上海美术学院硕导) 别署:龙胄,老乐。1972年8月出生于山东潍坊,北京大学首届书法研究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北京大学研究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导师(范扬)工作室助理导师,《美术报》吴冠南大写意花鸟研究中心研究员,《美术报》季乐胜工作室导师,潍坊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享受政府津贴专家。 法无定法 乃为至法 中国书画源远流长,有着严格的程式和技法,前人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时代创造的高度令人高山仰止。如何传承传统,如何入古,如何创新这是当代艺术家共同面对的课题。
季乐胜书法 我的山水、花鸟画追求的是厚重朴拙的画风,追求飘逸、潇洒、清朗、秀逸与风流,讲究笔墨的灵动、劲健、透明,寻求的是画面的充实、自由和丰富。表现在我的画作中,没有那种装腔作势空泛浮躁,而是把人带进一个陌生的清新世界。我的作品大都是中国绘画的传统题材,但笔下的山水却给人一种陌生感。陌生的不是具体物象,而是在洗练的笔墨和独特的结构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胸怀和素质。
季乐胜书法 我的画相对静态的自然山水、深山古寺,亦绝无甜俗,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气韵生动,山川雄浑秀丽、豪迈刚健,表现出拙朴浑厚的气度和别具匠心的构思,小品和巨制有着同样的气势。以混沌的水墨,纵而有控之笔,写山水之魂,像《十八岁的记忆》可谓是意境深邃的上乘之作。我注重把握画面的整体感,紧扣主题,营房、坦克与雷达隐于其中,以及巧妙的题目,写出了军人的情愫与精神。虽然峰峦叠出,蜿蜒不绝,沟壑纵横,同时云流飞瀑涌动其间;但却毫无零碎琐繁之感,整个山体龙脉相互呼应、浑然一体,给人以大气磅礴的壮美之感。
季乐胜书法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我的山水画既不是用水墨直接呈现视觉所见的写生性山水,也不是完全脱离对象纯以传统笔墨表现审美经验的笔墨性山水,而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切入点。即在表现现代性的山水上不是照抄自然、甚至于也不是从写生画稿转变而来,而是注重感受真实性的表达,这促使我把自己成长经历中最为深刻的自然山川的地貌特征,更多地通过综合印象去提炼和概括。而这种提炼和概括的方法,则是和我对于传统笔墨与现代笔墨的综合运用结合在一起的。在汲取传统的养分上,我并不止于笔墨语言的研习,而是拓展至气象、境界和品格等精神层面。我的笔墨得益于宋元、近代黄宾虹及恩师范扬先生,但更多获得了他们在气象、境界方面的启示。我注重阔远宁谧的意境营造,这就和当下许多仅仅从写生性笔墨的角度表现山水的作品拉开了距离。显然,宋元的法度与气象开阔了自己表现山水的空间,写胸中丘壑才是我山水画的格局与气象。 季乐胜书法 中国画的研习、创作是一个渐修顿悟的过程,要求画家“澄怀味象”、“凝想行悟”和“迁想妙得”。感悟、体验、心得是对自然之景直面写生时的另一种创作,古往今来,画家莫不是在自然、生活中去观察和体悟,游历山水间,窥探宇宙万物之全貌。
我的山水画在总体的气息上和我的书法是一致的,那就是:古典、逸雅。我不属于新潮画家,没有什么前卫的姿态。在通常的情况下,我无意于标新立异。相反,我的个人风格和面目,是在谨慎地探索中逐步形成的,这是缓缓的渐变过程。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我的山水画的图式、题材等等,都大略恪守传统的规矩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古典道途上寂静而忠实的追溯者,在追溯中返回内心,以传统的审美体验,描绘属于自己的画卷。可以说,正是在传统延续的脉络上,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渐趋使我的山水画呈示出我家面目。
文摘自:季乐胜 醉秋,138cm×68cm 云岫散彩,240cm×120cm 接下来,请将手机横过来看 ![]() “上海耕乐堂艺术厅微拍”: 1、高艺术价值,以专业眼光选取精品;2、作品来源可靠,全部保真;3、底价合理,力争大部分作品无底价竞拍;4、竞价过程真实透明,坚决杜绝假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