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生所李文辉研究组再下一城,为乙肝治疗带来新希望

 率我真 2018-03-10

近日,乙肝病毒受体发现者、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李文辉研究员率领研究团队在乙肝病毒的cccDNA合成的分子机制方面有了重大发现,相关研究成果于10月26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PLoS Pathogens》上,该研究发现为乙肝治疗带来了新的方向。


乙型肝炎病毒 (HBV) 属嗜肝DNA 病毒科 (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环状部分双链DNA(rcDNA)。根据目前所知,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尽管有了安全有效的HBV疫苗,但是全球还有近2.4亿感染病毒,在我国约有9300万人携带乙肝病毒,其中有30%-40%的携带者进展为终末期肝病和肝癌。乙肝的治疗最有效的就是进行抗病毒治疗,但难于完全清除肝细胞核内的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难以根治。对于乙肝患者来说,身体上的伤害远不及社会上不同程度的歧视,心灵不可避免地蒙上了悲凉的色彩。因此,一种高效的特异性的HBV治疗药物是所有乙肝患者的迫切需求。




自上世纪60年代发现HBV开始,有一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那就是HBV进入细胞需要的受体是什么?全世界的HBV研究人员孜孜研究了近半个世纪而未解决的问题,在2012年由北生所李文辉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完成了。200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HIV和冠状病毒研究的李文辉博士回到国内,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出任研究员,选择的研究课题就是寻找HBV的细胞受体––––一个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一个新实验室顶住近五年没有任何论文产出的巨大压力下(在别的地方估计直接实验室关门了…),辛苦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研究发现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NTCP)是HBV的功能性受体,体外肝细胞系表达NTCP后就能够被HBV感染,摆脱了HBV研究对原代肝细胞的依赖,其成果发表在eLife杂志上,享誉世界。NTCP受体的发现,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乙肝感染过程,并为乙肝治疗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药物靶标。近日,李文辉研究团队在HBV研究领域再创辉煌,揭示了细胞DNA聚合酶k(POLK)对cccDNA从头合成的重要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研究国际顶级期刊《PLoS Pathogens》上,为肝病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HBV的rcDNA双链长短不一,长链(L)完整,为负链,短链(S)为正链,不完整,长度随机可变。HBV经NTCP受体进入肝细胞后,HBV rcDNA进入细胞核,短链会进行扩增延长,“填充缺口”形成cccDNA (cccDNA从头合成过程),后者作为模板指导病毒mRNA和pgRNA合成,pgRNA在胞质中与病毒DNA聚合酶结合,并被衣壳蛋白包装形成核衣壳,pgRNA逆转录合成rcDNA,新合成的rcDNA可进入细胞核再次生成cccDNA (cccDNA复制过程)。因此cccDNA的形成和扩增是HBV建立持续慢性感染的基础。因为cccDNA的形成涉及DNA链的延伸,人们推测细胞内参与DNA修复的某些酶催化了cccDNA的合成,但是相关研究所获甚微。




在本研究中,李文辉研究团队把目光投向了细胞的DNA聚合酶。研究人员首先检测了稳定表达NTCP的肝细胞系HepG2 (HepG2-NTCP)体外感染HBV系统,发现HepG2-NTCP完全支持HBV的感染、cccDNA形成、基因表达和新病毒的组装释放,符合作为研究cccDNA形成的HBV感染系统需求。病毒DNA聚合酶对cccDNA复制过程非常重要,但在cccDNA从头合成过程中作用并不明确。为了回答该问题,研究人员构建了突变病毒HBV-ΔHBc,该病毒无法产生衣壳蛋白故而无法进行病毒DNA的复制。在添加病毒DNA聚合酶抑制剂下,通过突变病毒与正常病毒感染HepG2-NTCP后合成的cccDNA对比,证明病毒DNA聚合酶并不参与cccDNA从头合成过程,说明了细胞DNA聚合酶参与的可能。


在哺乳细胞中共有15种DNA聚合酶,究竟是哪种酶参与了cccDNA从头合成过程呢?研究人员利用siRNA进行功能筛选,发现了三种细胞DNA聚合酶POLK, POLL和POLH是病毒cccDNA从头合成所必须的,其中POLK最为重要。后续的CRISPR敲除和外源回复表达实验都进一步验证了实验结果。

 




该研究揭示了cccDNA合成的分子机制,首次发现了HBV通过劫持细胞DNA聚合酶来实现cccDNA的从头合成过程,这一研究发现为乙肝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治疗方向,开发以POLK为靶点的抗HBV药物具有一定的前景。




作者简介




  


李文辉  博士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研究方向:

实验室综合运用病毒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方法深入剖析HBV及HDV感染过程的分子基础,以帮助理解其病理机制。我们也希望研发新的抗病毒药物,为最终有效解除患者的病痛而努力。此外,我们也与相关实验室合作研究NTCP/胆酸等分子在感染及机体代谢过程中的相关作用。


DNA Polymerase κ Is a Key Cellular Factor for the Formation of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of Hepatitis B Virus

来源“中国病毒学论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