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海八门拳研究会主席杨学海先生演练的八门拳视频

 文苑书店66 2018-03-10


        张师信先生说:“根据《青海省志·体育志》记载,青海的拳术最早在西汉时期从中原传入,但仅限于军队中,真正兴盛是在明代以后。20世纪40年,得到驷意八门拳真传的马奇术和白耀山来到青海。于是,驷意八门拳在青海生根开花,杨学海、马兴隆、罗世清、马文海、马恒云等人,得到了驷意八门拳的真传。”

        天刚刚亮,夏日的南门外体育场就有了许多晨练的人。一位身着白色练功服的人长须飘飘,手持一条鞭杆,左挑右劈,前打后击,凶猛异常。这种风格独特、结构严谨、劲力饱满、变化多端的器械,在演练者手中似蛟龙缠身,魅力无穷。他就是我省驷意八门拳传人杨学海先生,气定神足的他看上去怎么也不像是年近花甲之人。

       记者以为武林高手都是飞来飞去,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高人。对于他们的描写往往是:“一位天定救世的少年身聚灵气,因乱世纷争卷入江湖,他虽正邪不分,善恶随性,然而万事天定,数次在生死边缘挣扎过的他,终于深明生存的真谛———强者生存!他虽无争雄之心,但福缘天定,终得天赐机缘,突破了武学中最高境界,成为主宰武林的帝王。”那么,掌门人真的如同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吗?

  采访中,记者向杨学海先生请教了电影和小说当中的武术情节。他说:“影视剧和小说中的所谓武林高手,基本上是虚构的。实际上,在武术交流切磋中动作往往都非常简单,决定胜负,只在双方相遇的一瞬,根本不可能较量几十招,甚至上百招。”原来,武术是很实在的东西,它并不像武侠小说当中描述的那样神秘。在杨学海先生的家中,记者了解了青海驷意八门拳流派的传承,懂得了什么是“八门”,什么是“驷意”。

       八门一词最早出现于《太白阴经》,其他武术名著中对于八门的理解是:以八卦原理为拳理。拳打休、生、杜、惊、死、伤、景、开,故名八门,进一步可以理解为闪、展、腾、挪、松、紧、滚、缠。“驷”主要是快的意思,有四种解释,应变能力快、出手快、步法快、转身快。“意”是指攻防意识强,以意行拳,以意发劲,心动气达手到。驷意八门拳是在八门拳棍的基础上触类旁通,运用古战车四马奔驰之理,以八门拳出技实践为基础创编的。其内容有奇势连拳、八门子、八门母、八门颠倒子母等拳术。拳术中有独特的四十八手暗发巧取之手法和六十四手散打排子,拳势独特,身法绝妙。

       杨学海是驷意八门拳、十轮天齐棍棍法的第六代传人

       作为一位习武者,较量往往是难以避免的。对于杨学海先生来说,在各种比赛中与对手较量,不但发现了自己拳术中的缺点,也开阔了眼界,在一次次比赛当中受到了感悟。

       从13岁就开始习武的杨学海先生,曾先后跟8位各门派拳师学习少林拳、八极拳、八卦掌、内劲一指禅功法等武功。他还得到了已故老拳师苗玉龙、马玉林的传授。同时,在他武术求学过程中,有幸得到中国宫廷八卦掌传人、著名武术家周金生老师八卦剑、螳螂拳、青萍剑的亲传,成为尹式宫廷八卦门第六代传人。今天,杨学海先生已经完整系统地继承和掌握了驷意八门拳的拳理拳法和十轮天齐棍的棍理棍法,成为驷意八门拳、十轮天齐棍棍法的第六代传人。

       在杨学海先生的居所里,记者翻看了老人众多的奖项,从1983年到2005年,各类奖项见证着老人的武术生涯。1983年,参加西宁市少年宫武术选拔赛,获得拳术第二名、短兵第三名的成绩;1990年,在西宁市文化周武术比赛中获得规定剑第一名;2001年,参加中国石嘴山“山西杯”国际武术邀请赛,获得“八门母”“天齐条子”两项一等奖;2005年6月,在青海省武术锦标赛上,获得“八门母”“天齐条子”两项一等奖;2005年11月22日,在国家体委武术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在云南举办的全国首届传统武术节上,荣获天齐条子金牌、八门母银牌、棍排对练银牌……

        说到学习驷意八门拳的步骤,杨学海先生向记者传授了秘笈。练习驷意八门拳的第一步是基本功,踢腿、打沙袋、击木桩,这些都是基本的功夫,需要习武者不怕苦不怕累,流泪流汗是常事,一般要练习两年多的时间,基本功才算初有成效。接下来就是逐级练习驷意八门拳,在拳师的教授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武功。如果达到一定的境界,就会身法飘忽自然、攻守兼备,与对方交手的时候,令对手不见其来而已来,不见其去而已去,防不胜防、攻不知如何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