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玉扳指的全面解析!

 海内百川大包容 2018-03-10

扳指是中国古代一种极为时髦的佩饰品,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汉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但皆喜佩戴。其质地亦由原来的皮革、犀角、驼骨等扩大至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等名贵材料。近年来,由于艺术品市场的升温,扳指的价格也扶摇直上。

白玉扳指,清,故宫博物院藏

扳指在古代叫韘(she),是射箭时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以保护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专用器物。韘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战国至西汉,但到后期原先的功用逐渐弱化,其演变为一种装饰品。

螭纹玉扳指,清代,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藏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韘字的解释是:“韘,射决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韦系,著右巨指。”《诗经·卫风》“芄兰”篇中有“芄兰之叶,童子佩韘”之句,说明商周时期一个能射箭、会驾车的普通少年都可佩戴韘,可见韘在那时是一种使用非常广泛的器物。


追溯历史

当时普通人所用的韘都是用皮革制作的,留存至今非常不易,只有极少数军事统帅使用的代表其权力和地位的玉韘在考古中才偶有发现。

商朝

目前,韘以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韘为最早。玉韘上穿孔可用来系绳,缚于腕部,用时套于拇指上,张弓时,将弓弦嵌入背面的深槽,以防勒伤拇指。

玉兽面纹韘,商,故宫博物院藏

西周

在河南三门峡发掘的西周虢季墓中也出土了两枚玉韘,形制和商朝的玉韘基本相同。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玉韘十分流行。这个时候的韘制做精美,纹饰细致。到了战国,玉韘渐渐演变为成年男子的佩饰,形状从指环形演变为扁平体。

勾连云纹玉韘,战国,国家博物馆藏

汉代

汉代,玉韘出现了片状形制,很多还镂龙雕凤,十分精美。大都也有用来拉弦的小钩,但这个时候的玉韘已经不能承受拉弓射箭的强大扣力,而完全演变为一种佩件装饰品,失去了实际用途。因其中空部呈鸡心形,也有人称之为“鸡心佩”。

玉螭凤纹韘,汉,故宫博物院藏

两晋至元

两晋之后,由于战乱和杜绝厚葬之风,尚不见有这一时期的玉韘或韘式佩出土。尽管文献和实物都非常稀少,但佩韘的观念依然存在。

明清时期

到了明清时代,玉韘则完全异化为观赏之物并更名为扳指,特别是在清朝的王公贵胄中十分流行。

玉扳指一组,清,故宫博物院藏


清朝扳指的由来

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前,射箭作为冷兵器时代重要的个人军事技能受到极大重视,因此清朝军事力量的核心武装“八旗”对此物甚为重视,几乎人手一枚。

入关以后,举天下以奉养八旗,待遇优厚,八旗风气日渐奢靡,这种军事器械渐渐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玩物和装饰,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民间还流传着各式各样的扳指的故事。

清静无为玉扳指,乾隆时期,首都博物馆藏

顺治皇帝用扳指选择陵寝

传说在清初,顺治皇帝率领众臣到河北遵化一带狩猎。极目向南望,金星山如锦屏翠帐,林涛如涌,绿波荡漾;朝北看,昌瑞山重峦叠嶂,景物秀美,如同仙境。顺治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

他一边向苍天默默地祈祷,一边轻轻取下佩戴在大拇指上的白玉扳指,小心翼翼地扔下了山坡,然后向众臣宣诏:“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的寿宫,所落之处为佳穴,即可启工。”随从在草丛中发现了玉,并且立桩做了标记。于是,清东陵中的第一座陵寝——孝陵就在这里落成。虽然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却说明了顺治皇帝对玉扳指的珍爱。

梵文玉扳指,清代,广东省博物馆藏

乾隆为扳指赋诗50首

乾隆皇帝是个艺术品的狂热追求者,对于用来陈设和鉴赏的以珍贵材质尤其是玉材制作的玉扳指,更是情有独钟。

有次他看到一件进贡的玉扳指,立刻被其温润的玉质和精致的工艺所吸引,于是为此作了一首《咏玉韘》的诗,不仅把玉扳指的来源、用途交代得很清楚,而且还引经据典,将古代玉的使用制度作了说明。从此他便一发而不可收,先后为玉扳指赋诗就达50首。

内镶金玉扳指,清代,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上有所好,下必盛焉。皇帝爷如此喜好扳指,八旗子弟热情追捧赏玩,自在情理之中。因此,玉扳指在清代玉器中最为常见,甚至还出现了从缅甸进口的翡翠扳指。但大多玉扳指外面光素,只有少数雕有花鸟虫鱼图案或诗文吉语,因此异常珍贵。

翡翠扳指,李莲英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步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民间收藏的急剧升温,扳指也开始频频亮相各地拍场。2007年一件清代羊脂白玉扳指在北京中拍国际拍卖会上露面,估价为80万元,成交价达165万元,高出估价一倍;而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玉雕御制诗文马鞍形扳指获价134.4万元。

尤值得一提的是,在2007年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一套盒装7枚清乾隆御用玉扳指格外引人注目。最后被一位亚洲收藏家以4736万港元收入囊中,创下了玉扳指市场最高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