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黑眼圈,也就是俗称的“熊猫眼”,通常情况下大家都将它解读成熬夜、没睡好的“标志”,其实,常年挂着黑眼圈的人,还可能是身体疾病所致。 那么,黑眼圈是如何形成的? 眼圈的形成,由于眼部皮肤红血球细胞供氧不足,静脉血管中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积累过多,形成慢性缺氧,血液较暗并形成滞留以及造成眼部色素沉着。 黑眼圈通常可分为2种颜色: 青黑色黑眼圈:这是因为微血管的静脉血液滞留,从外表看来,皮肤就出现暗蓝色调。常见于生活作息不正常的人尤难避免。 茶色黑眼圈:因黑色素生成与代谢不全而产生。茶黑色眼圈的成因与年龄增长有关,长期日晒会造成色素沉淀在眼周,挥之不去。 黑眼圈形成的原因 排除疾病原因,黑眼圈的形成原因通常有以下5种:
建议:对以上原因造成的黑眼圈,通常改变坏习惯,就能改善黑眼圈。 黑眼圈还与7种疾病有关 如果黑眼圈久久不消,可能跟许多疾病有关了,这时候需要警惕以下7种疾病: 肾虚 表现:双目无神,眼圈发黑 传统医学认为黑眼圈是肾亏所致,如果长期生活方式不健康、性生活过度的话,就很容易导致黑眼圈。 建议:培养规律的生活习惯,防止过度劳累,不熬夜、保持愉快的心情,防止防止情绪变化激烈。 各种肾病例如肾炎、肾结石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也可能引起肾功能衰竭而导致黑眼圈。 肝脏 表现:面部、眼眶周围都有色素沉着 据统计显示,大约有20%的肝病患者在暴露部位,如面部、眼眶周围有色素沉着,呈现出“黑眼圈”,尤其是肝功能长期不正常、肝大者,黑眼圈会长期存在。 建议:治疗方法是以静养和食疗为主,减轻肝脏负担,同时给予充分的营养,摄入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以修复被损害的肝细胞。 慢性胃病 表现:黑眼圈颜色会较深,呈浅蓝色,范围也较大 慢性胃炎患者如果长期消化、吸收功能减退,胃炎反复发作,黑眼圈也会加重;患有神经衰弱兼内脏疾病,尤其是慢性胃肠疾病的人,也会出现黑眼圈。 建议: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的饮食、切忌暴饮暴食,尽量避免给脆弱的胃肠额外的刺激。 过敏性鼻炎 表现:眼眶周围特别是下眼睑颜色灰暗无光、下睑眼袋等 有过敏性鼻炎的人,因为鼻子、眼睛周围皮肤皮下组织过敏原的迟发型反应,导致眼睑水肿,静脉回流障碍。 建议:除了治疗外,尽量不要待在充满烟雾弥漫的环境,避免给鼻子额外的刺激;同时,早晚注意别让冷空气刺激到气管,而引起过敏的打喷嚏;打喷嚏千万别太用力,因为那会压迫到肌肤的微血管。 月经不调 表现:长期存在 黑眼圈长期存在,可能是痛经或月经不调引起的。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痛经是由气滞血淤、寒凝血淤引起气血运行失常所致,而黑眼圈便是气血运行失常在面部的表现。此外,经血量过多或患有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女性,也容易出现黑眼圈。 建议:多喝热水,注意保暖,若长期不调,需要及时就诊。 眼部疾病 如眼睑部的皮肤有脂溢性皮炎、黑病变、上眼睑部神经性皮炎、皮肌炎或重症睑缘炎之后,也会形成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 心脏病 如果出现黑眼圈,且心脏部位不时有刺痛感、呼吸感到困难,不要不以为然,及时去医院进行心血管检查和化验,观察是否有心肌肥大的现象,及早预防。 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黑眼圈的困扰,只要找准自己属于哪一类型的黑眼圈,就可以轻松甩掉“熊猫眼”。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要从平常生活饮食等习惯入手才行。 如何缓解黑眼圈? 1、快速修复法
2、预防黑眼圈
想要去黑眼圈,可以从饮食方面去调理。平时要多喝水,可以利于身体的代谢循环,排出身体里的脏物质,降低色素积压。 饮食要均衡搭配,多吃含有蛋白质和维生素A、E的食物,如牛奶鸡蛋,也可以参考一些优质食谱,如番茄胡萝卜红枣水、枸杞猪肝汤等等,都有利于消除淡化黑眼圈。
大部分人的黑眼圈都是由于睡眠不足造成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早睡,只有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才能真正的去除黑眼圈。另外,避免侧着睡或趴着睡,这些睡姿可能引起眼下水肿,仰着睡是最好的姿势。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会让你的皮肤过早地老化,研究表明尼古丁可能会破坏你的睡眠模式,也不要喝太多酒,因为酒精会导致水分滞留,引发水肿。
为了减少眼部色素沉着,要记得在眼部涂抹防晒霜,夏季建议戴眼镜做好进一步的防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