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克敬教授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

 山东中医竹林 2018-03-10


2018-03-10 明医公开课





        殷克敬,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师承博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第一批名老中医。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载,现将殷克敬针灸治疗急症的学术思想及代表性病证——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经验总结于兹,以飨同道。



针灸治缺血性中风经验


       殷克敬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临床中发现不少缺血性中风病人虽然经过治疗拯救了生命,但往往都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而针灸早期介入则使致残率大大下降。殷克敬治疗本病,辨证分为肝肾阴虚、气虚血瘀、痰湿阻络、气血亏虚型。

       除中风主要症状外,各型多有兼症:①肝肾阴虚型多伴头晕、口干舌燥、面色潮红、腰膝酸软,苔薄白、脉细数。②气虚血瘀型多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差,舌紫暗、脉细涩。③痰湿阻络型多伴头重如裹、肢体困重、大便粘滞不爽,脘腹痞满、口粘无味,舌苔厚、脉滑。④气血两虚型多伴少气懒言、肢倦麻木,面色不华,舌干涩脉,象细弱无力。



针刺治疗方法:

        主穴选阴郄、郄门、梁丘、水泉。针用捻转法,梁丘穴用泻法,余穴均用补法。每日2次,连续共针刺10天,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3~5分钟行针1次。

        头痛加刺太阳,头晕加刺风池,睡眠不佳加神门,上肢痛加肩髃,下肢痛加髀关,中枢性面舌瘫加地仓透颊车、上廉泉,语言不利加上廉泉(廉泉穴上1寸)、通里穴,半身不遂加瘫痪异功点(曲池与手三里之间)。

        为何多选取郄穴?殷克敬认为其是人体脏腑气血深聚的部位,是治疗急性病证的高效穴位,古今医家在临床应用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如“郄有孔隙意,本是气血聚,疾病反应点,临症能救急”。因此,选肾经的郄穴水泉急补肾阴以治本;取心经郄穴阴郄和心包经郄穴郄门以急补心气,振奋心阳以调血。


       殷克敬认为对于缺血性中风这样的急症,最关键的是诊断是否正确和治疗是否及时。现代CT、MRI等先进检查诊断手段不断升级,中风准确的定位、定性、定量诊断已有很大进步。其中,常见的缺血性中风,一般缺血5~60分钟内,梗塞灶中心已产生不可逆损伤,但周围的“脑缺血半影区”如果在3~6小时内恢复其血液供应,仍有望促使功能一定程度地恢复。

        早期治疗就是要抓住这个“黄金时间”,尽快地积极采取以针灸在内的综合治疗措施,保护脑组织,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功能丧失,促使康复,减少后遗症。殷克敬强调,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等急症都要强调一个“早”字,即早期准确诊断、早期有效治疗,这是疾病转归的关键。


       殷克敬在针灸及早介入治疗本病的机理研究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殷克敬研究发现,血栓素B2与6-酮前列环素F1a相互对立、相互制约,保证了血液的正常流变,与中医学上的阴阳相互制约相契合,而针刺治疗就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作用。研究表明,针灸对两者有明显的良性调节作用,既能促使迅速改善脑部血液量,又能使受损的脑神经细胞尽快向康复趋近,同时针刺还对肢体的功能活动具有良好的恢复作用,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对照比较有显著的差异。


       近年来,殷克敬总结行医50多年来的经验,应用自己不断完善的经络诊查法来选穴(包括阳性反应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明显,简、便、验、廉。此法是在常规诊断基础上,突出经络辨证,通过对经络(本经、表里经、同名经、相生相克经)及相关腧穴进行审、切、循、按、扪等检查,确定异常经脉的变化来治疗疾病。“审”包括审视和审度;“切”指切按全身表经络及其“脉动”之处;“循”指循摸、推压经络表浅的循行部位。最终了解经脉充盈还是虚小,有无结节、条索样、凹陷样改变;确定具体的经脉异常变动情况。正如《灵枢·背腧》云:“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殷克敬认为本法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于一体,却也难以用语言、文字等表达其精髓;必须勤学苦练,反复体察,相互对比,才能逐步领会,掌握其真谛。


      殷克敬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和机理研究认为,针灸确有一定的增加缺血性脑组织血流量,抑制脑细胞的凋亡,保护脑组织,改善脑功能的作用。应该改变目前普遍认为的针灸多用于急性缺血性中风缓解期和后遗症期的观点,尽早应用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早期介入有切实的临术价值,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