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芜湖史话----东能仁寺,当年东坡有遗篇

 纪勇 2018-03-11
芜湖史话(55)东能仁寺,当年东坡有遗篇

【东能仁寺】
东能仁寺在老芜湖县城东门原胜利电影院一带。始建年代不详。南唐时(923--934)名为承天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东承天院。另有西承天院。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两院分别被赐名东、西能仁寺。东能仁寺在宋元丰年代前后,寺僧蕴湘广交当时朝野名士,藏书籍,建胜迹,因而寺名显耀一时。西能仁寺,则毁于元兵,鲜有记载。
元丰七年(1084)六月二十三日,苏轼应东承天院蕴湘方丈之坚邀,从黄州乘船顺江而下抵达芜湖,为刚竣工的玩鞭亭和梦日亭题诗。苏轼为书七言古诗《湖阴曲》一首,乃芜湖八景之一玩鞭春色的故事(典出《晋书·明帝纪》)并有题跋,记述了来芜之缘由。蕴湘将之刻成诗碑,惜已不存。惟题跋为时人相传,见载于《芜湖县志》。
此前在唐,温庭筠路过芜湖时曾题七言古诗《湖阴曲》。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其中“吴波不动楚山晚,花压阑干春昼长”句,脍炙人口。庭筠书似平原,而遒媚有态。故东坡曰“书温庭筠湖阴曲后”。苏轼弟苏辙过芜湖时,也题《湖阴曲》七言一首,有“荒城至今人不住,狐兔惊走风萧萧”句,亦颇有意味。温庭筠及苏轼兄弟的《湖阴曲》,均自不凡,有口皆碑。
由于承袭旧说,苏轼将本该称之为《于湖曲》的诗题,仍然题成《湖阴曲》。宋陆游《入蜀记》说:“芜湖至东晋,乃改名于湖。王敦反,屯于湖,今故城尚存。又有玩鞭亭,亦当时遗迹。唐温飞卿有《湖阴曲》叙其事。近时张文潜(耒)以为《晋书》所云,帝至于湖,阴察营垒。当以于湖为句,飞卿盖误读也,作《于湖曲》以反之。交代了事情的缘起经过,读之一目了然。又见黄钺《于湖竹枝词》之二十七:
东承天院有苏书,三馆曾搜蔡所储。
七百年来方丈改,不知何处是精庐。
苏轼在东承天院诗已不传,仅存题跋《题温庭筠湖阴曲后》,此事见诸此:
“元丰五年,轼谪居黄州。芜湖东承天院僧蕴湘,因通直郎刘君谊,以书请于轼,愿书此词以刻于石,以为湖阴故事。而鄂州太守陈君瀚,为致其书,且助之请。七年六月二十三日舟过芜湖,乃书以遗湘,使刻之。汝州团练副使员外蜀苏轼书。”
东能仁寺有一清辉阁,为赏月之所。寺旁有雅积楼一座,东邻学舍,明李怀永嗜学,贮书万卷,建此楼以藏之。据传,剧作家汤显祖曾寄居东能仁寺,埋头雅积楼撰写《牡丹亭》云云。
东能仁寺毁于太平天国时期。光绪元年(1875)重修,余基多为学舍民居占用。当时皖南镇总兵潘鼎立增修大殿,却供关羽神像。后又增岳飞神像,称关岳庙。名实不副。从此能仁之名不显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