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结构在犯罪心理学研究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要想对心理结构有深入了解,一定要从各个方面对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进行分析。这一节的内客就是从生物学、社会学、精神病理学等不同的学科角度对犯罪心理结构的成因进行分析。 一、生物学的原因 单纯从生物学的角度,也可以分析出人犯罪的原因。从古希腊开始,就有学者进行这方面的讨论苏格拉底曾经说过“凡是面黑的人,都有为恶的倾向”;亚里士多德也曾经说过人的头部形状与人的心智是有关的,犯罪人的头盖骨的形状与正常人的形状是有所不同的。后来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非常详尽的解释和学说。 第一个是体格类型犯罪学派,这个学派的学说被称为体型说。他们将人的体型分为四类,分别是肥胖型、瘦长型、健壮型、障碍型。他们认为肥胖型的人犯罪比较少,犯罪的类型也就是欺诈之类的,而且在犯罪之后很容易就能够改正。瘦长型的人大多犯的是盗窃罪和诈骗罪,而且累犯的数量是比较多的。健壮型的人很容易从事与财产和性有关的犯罪。障碍型的人大多实施的都是性犯罪。 第二个是犯罪遗传决定论学派,他们的学说又被称为遗传说。他们认为一般来讲,犯罪行为和其他的正常行为是一样的,都会受到遗传的影响。遗传的影响也分为四个方面。 首先从家庭史的方面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很多家族方面的行为都是具有遗传性的。其次他们还进行了双生子的研究,他们认为如果双生子中的个人犯罪,另一个犯罪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在对染色体的研究过程中,他们认为人之所以犯罪是因为体内性染色体的数量异常。还有对于收养子女的研究,他们认为在存在收养关系的家庭当中,犯罪行为也是很容易出现的。 研究角度和具体内容:1.家庭史:在家庭和家族当中,很多行为都是具有遗传性的,犯罪行为也不例外。在对于家族和犯罪行为的长期研究当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行为和他的子孙之间的行为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2.双生子研究:所谓双生子指的就是同卵的或者异卵的双胞胎,这些双胞胎之间的犯罪行为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3.染色体说:染色体是人体细胞核当中对遗传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一种元素。正常人一般有46个染色体,其中44个决定身体结构,2个决定性别。但是有一些人体内的染色体数量存在异常,这就会影响人的自我控制力,其犯罪的概率也会上升;4.收养关系研究:有研究在对犯罪行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收养关系和血缘关系两种关系的对比,来看究竟是环境影响的因素比较重要,还是遗传基因的因素比较重要。研究之后发现,环境对于犯罪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不良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成为犯罪人。 第三个是生物化学因素。犯罪生物学家通过检查人体内的化学物质、矿物质、荷尔蒙激素等各项生物化学的指标,发现人的犯罪行为与这些生物化学因素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比如说如果人在饮食中含糖量较高,那么犯罪的概率也会更高一些;在男性当中,如果荷尔蒙激素的含量明显很高,犯罪的概率也会高出很多;除此之外,食用色素等因素也会使人产生敌意和冲动,这样就容易导致暴力犯罪。 第四个是神经生理因素。通过研究,很多人认为影响犯罪的神经生理因素包括人的小脑功能失调、脑电图异常和其他类脑功能失调。这种神经生理方面的失调很容易造成人在情绪和性格方面产生异常或者剧变,甚至产生暴力行为。调查研究证明,在自杀者当中有60%以上的人都呈现出小脑功能失调的特征。 将具有社会性的犯罪行为归因于生物学因素,很显然是具有片面性的。但是这也能够从某个方面体现出理解方法和视角的不同。 二、社会学的原因 第一种理论是文化冲突理论。文化冲突理论认为犯罪是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不同文化规范冲突的结果。代表人物塞林曾经写过一本书《文化冲突与犯罪》,在书中他认为各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当中,其实都有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这些文化的不同就是对阶层、团体不同的一种反映。如果这些文化之间存在冲突,那么犯罪就成为非常正常的事情。 第二种理论是社会异常论,社会异常论又被称为压力论、紧张状态论或激发论。这个理论认为犯罪行为的出现总是犯罪人不能够通过合法的手段获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结果。这个理论指出,虽然社会中存在一些所谓合法合理的手段,通过这些手段能够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或者是物质财富,但是这样的手段并不是对所有人来讲都公平,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有很多处在较低地位当中的社会成员,可能就无法取得他们想要的资源,因此他们就有可能就会蔑视合法的手段,转而使用非法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第三种理论是副文化群论。这个理论认为在社会上不仅存在主流文化,而且还存在副文化。副文化和主流文化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如有一定的受众群体、有相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在文化群体的内部也存在着互相支撑和互相保护。不同的是他们的受众是社会底层的群体。在这样的群体当中,很多价值观都是扭曲的,他们会认为犯罪是可以接受的,也可能会在成员内部互相交流犯罪的技巧,也会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第四种理论是社会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犯罪的原因与城市的居民状况和周围的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他们认为不同城市的犯罪率是不同的,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犯罪率也是不同的。于是社会生态学家就通过一系列的统计方法对社会的某些因素进行精确的统计,如人口的流动性、人口贫困率、住房的情况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调查,他们发现在不同的区域当中犯罪发生的概率是明显不同的。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富人区周边的贫民区的犯罪率是相对较高的,因为这些贫民深刻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正,并且认为其贫困是因为富人的掠夺才产生的。他们还认为城市化是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城市化带来了社会的紊乱、失业、离婚等各种问题。 第五种理论是标签理论。标签理论认为人之所以会成为罪犯,主要是因为社会给他贴上了一个越轨、犯罪的标签。贴标签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法定犯罪的前身,在社会当中,正是有一些群体对人的行为进行界定,才会在之后将这样的行为称之为犯罪。他们认为,社会对于一些有越轨行为的人贴标签,会刺激和加强他们的人格转变,使他们向着一种恶性的方向转变,最终成为罪犯。 总体来讲,社会犯罪学比较重视的是社会的客观环境。但是这个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是方法论方面的缺陷,在研究的过程中只注重一方面而轻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其次是世界观的缺陷,这种缺陷导致研究的对象总是集中于中下层的犯罪人,而忽略了实际上在每个阶层都有犯罪人的事实。 三、精神病理学的原因 精神病理学认为人的犯罪行为是由精神上的缺陷导致的,精神缺陷包括精神病、病态人格、低能等。 第一个学说是病态人格说。这个学说认为人的病态人格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很多难以改造的惯犯大多都是病态型人格。这种人有种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缺乏道德感,而且有很强的反社会性,同时他们的意志缺乏独立性和坚持性,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左右,也没有任何的同情心、良心和罪责感。 第二个学说是低能说。这个学说认为犯罪有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是智商低,犯罪者实际上就是天生的低能。因为智商低的人通常对事情的理解能力比较低下,缺乏自主性,但是却很容易冲动和兴奋,所以这种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犯罪危险性。 四、心理本能说 心理本能说认为犯罪心理是来源于人的心理本能,学者们将这种原动力归结为侵犯性、利欲性、性冲动和权力欲等四种。 侵犯性说认为,人的犯罪行为来源于人的侵犯本能。侵犯本能是生物原本就具有的本能,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侵犯性已经有所减弱。在正常情况下,人处在社会的监督和约束当中,这种侵犯性的本能是处在一种隐蔽的状态当中的。但是一旦发生激烈的斗争,这种侵犯性就会流露出来,可能就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利欲性说认为,人的犯罪行为来源于人的求生需求,这种生存的需求实际上就是利欲心,是人内心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驱动力。其实欲求是人人都有的,而且正常的欲求并不会导致人产生犯罪行为。但是当欲求受到妨碍或者欲求高出普通限度的时候,人们就可能通过犯罪行为来满足他们额外的或者难以得到的欲求,这样就可能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性冲动说认为,人的犯罪行为来源于性冲动。弗洛伊德始终认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以性为潜意识的。他认为犯罪行为的产生就是因为自我难以控制体内的力比多的分布,从而造成自我和超我之间的不均衡,并逐渐向本我的方向靠近,这样就很有可能产生犯罪行为。 权力欲说认为,人的犯罪行为来源于权力欲,权力欲指的就是人具有追求优越的一种本能。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人就会形成一种自卑感,就很有可能会产生犯罪行为。因为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不仅仅局限于内心,而是会同时对外界采取一定的敌对态度,这样可能就会推动人产生犯罪行为。 心理本能说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人们在认识犯罪动机的时候,不应只局限于某一方面。
原文载《让你受益匪浅的极简心理学》,刘文秀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年7月第一版,P244-250. 整理:苏州市公安局信访处(民意监测中心)“不念,不忘”、“诗心竹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