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审美赏析

 老刘tdrhg 2018-03-11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审美赏析

据资料记载,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之乱而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后来为怀念爱妃杨贵妃,便以此作此曲。之后柳永借此作为表现离别伤感之作的词调。这首《雨霖铃·寒蝉凄切》表现词人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全词如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绪, 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分上下片,上片词人写离别之情。词人开始写道:“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骤雨”即阵雨。“都门帐饮”也就是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就是说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 为舟,后用作“船”的代称。“凝噎”(或“凝咽”)即悲痛得说不出话来。意思是说,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促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这里。这里,词人从日暮雨歇到执手而告别,一气贯注,依次描述离别的场面,并把双方惜别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特别是在雨夜送别,更有不同的感受。其中,词人用了“催”字,不但表明了“骤雨初歇”而急于离别之意,而且可以想见依依惜别,不忍离去的踌躇与内心的深沉感伤,真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无言之美。

接着写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去去”表示行程之远,越走越远。“暮霭”也就是傍晚的云气。“沈沈”即深厚的样子。“楚天”就是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意思是说,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词人在此通过空间描写,不但突出了远离别,而且提高了词作的审美境界,蕴含着深沉而凄楚的情感

下片词人述怀之感,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词人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是的,从古到今确实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莫说在那“冷落清秋节”啊!词人接着说“念”(即“想”),就是一种预设,想到离别后的处境及其所产生的离别伤感。无奈之下,也只好借酒浇愁。然而,这样下去,也不知道今晚醒来在何处啊。这里,词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念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予以尽情点染。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杨柳岸、晓风残月”借物抒情,不但营造了离别不舍的氛围,而且“柳”这一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具有“留”之意,“月”这一意象又有“引人生情”之意,两个意象的结合,可以说最为巧妙地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最后写道:“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经年”也就是一年又一年之意。“风情”往往是指男女之间的恋情。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一样,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渐行渐远,渐行渐久,分别之后,那无尽的思念,即使在“良辰好景”,也是“虚设”的。而那时候离别所产生的思念之情更是“无语凝噎”,真是“更与何人说”呢?情到深处更无言。可以说,词人通过这样实境与虚境的结合,前后照应,层层铺叙,不但淋漓尽致表现了离别时那无穷无尽的愁思,而且拓开了词作的空间,在实境与虚境的结合中营造了“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境界之美。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层层铺叙,尽致情感;其次,反复照应,强化情感;再次,言语自然,表情凄婉;第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第五,虚实结合,意蕴深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