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品味·领悟·鉴赏·探究性美文阅读(郭培耘)

 郭培耘 2018-03-11


(议论文部分·前言)

(吉林 郭培耘)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上的课本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延伸阅读,使自己的阅读能力在自读中得到提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老师选编了《发现·品味·领悟·鉴赏·探究性美文阅读(议论文部分)》《发现·品味·领悟·鉴赏·探究性美文阅读(记叙文部分)》《人生、哲理、智慧——领悟能力培养》《高考作文例文借鉴与佳作欣赏》《诗歌鉴赏每日读》《高中阶段精品阅读》等共260万字。

本部分(议论文部分)是一组议论性的文章。这些文章,一篇一个话题,每一篇都有各自的观点,而且有各自的风格和写作特点。很有可读性。

这些文章都是成年人的作品,无论内容,还是写法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品味和借鉴,都能从中获得益处。这些文章,是站在同学们的角度,考虑同学们的阅读需要而筛选的。

选摘这些文章,颇费了些气力,也“浪费”了 许多时间。多年来,为了编选这些读物,老师阅读了大量的书刊杂志,读了大量的各式各类的文章,里面当然包括一些“垃圾”文章,沙里淘金,精选了这些文章精品。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因为考虑到同学们学习时间紧的实情,二是出于语文教学的需要和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需要,三是考虑到同学们“滥读书”(不懂挑选)和“乱读书”(不会读书)的实际情况。

人生是有限的,学生的时间更是有限的,容不得我们滥读。所以,我们读书要有选择,要抓紧有限的时间读有限的好书好文。

读书要解决读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怎么读的问题。换句话说,读书不是拿过来就读,要讲究方法。所以,下面介绍一下老师自己读书的方法(当然这已经过历届同学们验证被认为比较有效的读书方法),也算是阅读这些文章的过程和要求。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品读题目,再合上书。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题目?从题目中能发现什么内涵?如果要我写这个题目的话,我将从那个角度写,写些什么,怎么写?然后再读文章,看看和自己的构想是不是一样的。如果一样了,就说明自己的写作能力和作者相同或者接近;如果不一样,那就看看哪一点不一样,差距在哪里。

一篇文章至少要读三遍。

读第一遍,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这个阶段主要靠“发现”和“领悟”。领悟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观点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或抒情文的话还要看看抒发了什么情感。用尽量简明的语言(一句或不超过三句)概括出中心思想。捎带解决字词的问题。这个阶段要求速读,迅速读懂,准确概括。

读第二遍,解决“怎么写”(内容上怎么写)的问题。这个阶段主要靠“发现”和“品味”。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看看作者怎么阐述观点的或怎么抒发情感的,从几个角度或几个层次来阐述的,概括出层次大意和层次内部的层次结构形式。开头,结尾,衔接,照应,衬托,对比,象征……写作技巧都要发现,都要品味,能够鉴赏。

第三遍,解决“写得好不好”的问题。这个阶段主要靠“品味”和“鉴赏”。调动自己的能力储备,品味语言技巧——词语的运用,修辞方法;品味语言运用——是不是准确规范,是不是形象生动,是不是简明,连贯,得体,文采……不只是找出来,还要品味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如果不好换一种写法。

阅读时,始终贯穿着“发现”,发现“亮点”(精彩之处,独特之处,动人之处),发现“美点”(语言美、色彩美、情感美、气势美、机智美),发现瑕疵,发现值得借鉴之处和自己的不足之处。

发现是品味和鉴赏的前提。发现了之后不要到此为止,发现之后要善于品味。品味什么呢?具体来讲,品关键性的语句,品语言的高下优劣,品言外之意,写作方法,品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有丰富内涵的,文学性较强的词语。

阅读时可以自己规定符号——比如直线、双线、圆圈、黑点、交叉、箭头、曲线、方框、疑问号、惊叹号等。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线,以示区别。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圈”“点”“勾“画”。还可以作眉批、旁批、总评。比如有同学这样做:

生字,生词,决不放过去,要查工具书,并在字上面注音注释,字下面加重点号。

认为生动、形象、新颖、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了醒目,可以用红色或绿色的笔划线。

中心句,重点句,关键句,加横线。重要的、精彩的、值得认同的语句或段落,加波浪线。有疑问的或不赞同的地方,加问号。重要的地方加叹号。

划分段落,每段开头在旁边写出段落大意。段内的层次之间用双斜线断开,并注明“总分”,“并列”“承接”等。

总评,要写出从中发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最突出的特点说什么?这样写好处在哪里。

然后,从文中概括出三至五个“关键词”,或多个你认为最精彩最新颖最值得你学习的词语,写在后面。

最后,在文章的右下方写上阅读时间,并签名。

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同学,还要尝试着写出本文的“思路路线图”。

还要着重强调的是:阅读时还要有“探究”意识。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探究性阅读”的理念。“探究”是什么?就是探寻、追究。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先是了解其“是什么”,接着是“怎么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究其来龙去脉,了解它“为什么”会是这样,不这样行不行,有没有比这更好的……体现在阅读上,这个过程就是“探究”。“探究”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因为其中有创造的成分),阅读中,养成了探究的习惯,可以保持和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阅读中要想能够进行探究,就要树立与保持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阅读:这篇文章反映的事物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作者的观点或感情是不是正确或合理?作者的观点有什么依据?其主张能否付诸实践?文章对我有哪些启发?文章存在着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改进的地方?……落脚点在“探究”上和“创造”上。

“发现、品味、领悟、鉴赏”五步读书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读书方法。经常采用这种“五步读书法”去读书,就会由被动接受现成答案变为主动探寻事物究竟,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然,上面说的“五步”要尽量做,可以灵活对待,而且并不一定篇篇都这样面面俱全,也不要追求形式。关键的是要形成读书意识,追求实效,将读书变为不知不觉的行动,而且养成良好的读书方法。这是最重要的。

读书学习没有捷径,聪明人下笨功夫。如果不肯下功夫,投机取巧,只是寻求事半功倍的“捷径”,恐怕要事与愿违,人人如此,无一例外。

所以,希望同学们安排好时间,每天读一篇,每天想一点,每天写一段。阅读时不要浏览,不能心浮气躁,要放慢节奏,平心静气地阅读。注意“发现”、“品味”、“领悟”、“鉴赏”、“探究”。遇到不认识的或拿不准的字词就查一查,该记的记下来,该背的背下来,该写的写下来,决不放过去。这样养成了习惯,持之以恒,语文能力肯定会在不经意之间得到提高的。(郭培耘20001210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