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无中国藏品的博物馆不是真正的世界级博物馆。” 各种原因流落境外的中国文物是中国文明最好的大使。而对于散落在世界各地中国文物的探寻,是所有藏家热衷的事情。 中国艺术在海外,并不是单纯的意味着遗留在海外的中国艺术品的收藏或展示。中国文物和艺术品越来越高效、高质地在世界范围内循环流通,以此从小众领域走向大众视野,或许这才是其在海外的意义所在。
赛努奇博物馆,大多数国内藏家听到这个名字或许都还陌生。它隐藏在巴黎八区,坐落在著名的蒙梭公园旁。当地服务的华人司机也坦言鲜有国内的客人要求专程前来。 博物馆以其创始人——银行家、记者和收藏家亨利·赛努奇(Henri Cernuschi)的名字命名,又名巴黎亚洲艺术博物馆。
19世纪的欧洲许多收藏家的收藏都曾遭到过强烈的批评。这些批评首先来自专业的策展人,但小部分收藏家坚持了自己的收藏理念,执著于对文物的初心,最终构建了自己的收藏王国,赛努奇就是其中一位。 19世纪末,欧洲还沉浸在一片日本热中,但是20世纪初随着在河南、甘肃等地涌现出的许多考古新发现,让西方的汉学专家和博物馆研究人员开始探求亚洲文明的源头中国,那个时期赛努奇也隐藏在其中,开始关注中国早期的文物。 在赛努奇收藏的总共1000多件中国青铜器中,除了上古时期的器物以外,还有大量宋元明清时代的青铜器,这一部分占到了总数的80%左右。20世纪时很少有学者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研究员们相信当时一定有中国人员陪同在其侧,在交易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意见,尽管迄今为止还不知道具体的名字。当时在中国,赛努奇不得不和古董商人不断讨价还价,常常很长时间都无法就价格达成统一的意见,有的时候洽谈很久未果,第二天要离开时却又发现有人送来一件从未见过的佳品。 赛努奇有自己系统的收藏,同一种器型会买不同形式,如青铜器中的鼎、斗,瓷器中的唾壶等,都发现了多件甚至是一整个系列。事实上亨利·赛努奇本人既不通中文也看不懂汉字,但他认为同时收藏器物和资料可以供后人使用研究,这个想法很了不起。 当时居住在巴黎的赛努奇只有一间小公寓,他却曾带着4.5米高的阿弥陀佛像和900箱其他文物回到巴黎。亚洲之旅归来后不久,他将所有收藏都借给了位于香榭丽舍大街上的巴黎工业宫举办展览,自己则在蒙梭公园边上买下一块地筹建自己的宅邸。 事实上这栋房子主要就是为了藏品而建。经计算,整个大厅的宽度可以盛放下13米长的浮雕。同时,他还在积极购买拥有许多西方艺术品的卡瓦列里收藏,并请他的朋友费迪南多·梅阿扎(Ferdinando Meazza)帮忙搜寻日本瓷器来完善自己的收藏。1875年,他的博物馆开始对公众开放。 今天的赛努奇博物馆收藏中国、韩国和日本的12500多件珍贵文物,长期展品900多件,为法国第二、欧洲第五大亚洲艺术博物馆。
馆内藏品以赛努奇本人收藏的中国古代艺术为主,包括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商周的青铜器、漆器,秦汉画像石、陶器,南北朝佛像,明、清时期的瓷器与早期留法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等。
基于一成不变的古老审美体系已经成为过去了,在新的审美表现中,博物馆内的展陈尤其重要。赛努奇博物馆的设计旨在给观众提供一个全景式的视角来观赏各种文物陈列,从而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对不同文明成就的认识。来自不同文明的藏品相对陈列,方便观众在发现其相似性的同时比较其差异。
若您也想参加到这样的艺术之旅 请与我们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