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穴位"终极篇6

 建华1968 2018-03-11


囟会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囟会穴: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渊、小儿惊风

图解囟会穴位的位置

【囟会穴的位置】位于人体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穴前3寸)。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及左、右颞浅动、静脉和额动、静脉的吻合网。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分支。

人体穴位大全——囟会穴: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渊、小儿惊风

穴名解说

【囟会穴】出自《灵枢·热病》,属于督脉穴位图。别名:囟上、囟门、顶门。

【释名】囟,颅囟。会,会合。穴当前囟(额囟)所在处。

(1)囟会。囟,连合胎儿或新生儿颅顶各骨间的膜质部也,此指穴内气血有肾气的收引特征。会,交会也。囟会名意指督脉上行的弱小水湿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上星穴传来的弱小水湿,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同肾气有收引特征,故名囟会。囟中、鬼门、囟门名意与囟会同,中指穴内,鬼指穴内气血寒湿收引。

(2)天窗。天,天部也。窗,窗户也,气之通道也,虚也。天窗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之下的水湿之气,天之上部气血空虚。本穴物质为来自上星穴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则聚集在天之下部,天之上部气血如同空虚之状,故名天窗。

(3)顶门。顶,挤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顶门名意指督脉吸热的上行气血在此被顶撞而不能上行。本穴物质为上星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因无外界热助,弱小水气至此后不能上行,如同被顶撞一般,故名顶门。

人体穴位大全——囟会穴: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渊、小儿惊风

【穴位含义】督脉上行的弱小水湿在此聚集。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输散于头之各部。

按摩囟会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疾,嗜睡,小儿惊风等。

【作用功效】囟会穴,补益肺气,传导水湿。安神醒脑、清热消肿。

【穴位配伍】囟会穴配头维穴、太阳穴、合谷穴治头痛目眩;囟会穴配前顶穴、天柱穴、本神穴治小儿惊痫;囟会穴配人中穴、十宣穴治中风昏迷、癫痫;囟会穴配血海穴、支沟穴治血虚头晕; 囟会穴配玉枕穴治头风;配百会治多睡;配上星、合谷、列缺、迎香治鼻渊、鼻衄。

人体穴位大全——囟会穴: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渊、小儿惊风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刺方法】囟会穴平刺0.5-0.8寸(小儿禁刺)

【艾灸方法】囟会穴,艾条灸5-10分钟。

人体穴位大全——囟会穴: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渊、小儿惊风

小肠俞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小肠俞穴:小腹胀痛、遗精、遗尿、疝气、盆腔炎

图解小肠俞穴位的位置

【小肠俞穴的位置】位于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取穴方法】在骶部,当第一仙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一骶后孔齐平。取穴时常采用俯卧姿势。

【穴位解剖】在骶髂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的外侧支;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五腰神经后支。

人体穴位大全——小肠俞穴:小腹胀痛、遗精、遗尿、疝气、盆腔炎

穴名解说

【小肠俞穴】经穴名。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小肠之背俞穴。

【穴义】小肠腑中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小肠,小肠腑也。俞,输也。小肠俞名意指小肠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俞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小肠腑之热。

人体穴位大全——小肠俞穴:小腹胀痛、遗精、遗尿、疝气、盆腔炎

按摩小肠俞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小腹胀痛、遗精、遗尿、疝气、腰骶疼痛、盆腔炎等。

【穴位配伍】小肠俞穴配肾俞穴、三阴交穴、三焦俞穴、关元穴、曲泉穴治泌尿系结石;配天枢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关元穴治腹胀、痢疾、便秘。此外此穴和大肠俞穴配合可以明显改善男性早泄状况。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小肠俞穴,直刺0.8-1寸,局部酸胀;小肠俞穴向下斜刺2-2.5寸,针感扩散至骶髂关节,用以治疗骶髂关节疾患。

性欲乃是人类本能,但并非是人类唯一的本能。这么来说,性行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所谓“性”,其目的就是为了双方获得欢欣,因此有旺盛精力,而使女性疲惫,这并非“性”的原意,而应该是男女双方彼此获得满足的性欲和欢喜。某种意义上讲,早泄男性没有性交资格并不为过。

早泄对他本人也是一大问题,它会使自己对“性”缺乏自信,无法使女性满足,终于形成精神性阳痿。如此夫妻生活就无法圆满,所以患者应尽早治疗早泄。

任何人到达某种年龄,都会自觉精力减退,但是早泄和这种情形不同,早泄者有性欲,而且勃起力强,但是性交时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早泄”。没有性经验者,早泄是在所难免,但是如果持续性早泄的话,就很难治疗早泄了。

根据统计,哪种人早泄情形较多?凡腰椎下部和仙骨接口坚硬,使勃起神经过度受刺激,大多便会形成早泄。因此在采用穴道指压法之前,应先做柔软体操。将脚张开,向前弯曲,每日不断,就可奏效。但是最佳的治疗早泄方法是采用穴道指压法。

人体穴位大全——小肠俞穴:小腹胀痛、遗精、遗尿、疝气、盆腔炎

治疗早泄的穴位及指压法

要治疗早泄,首先要使腰椎和仙骨结合处产生正常的柔性。要恢复它的功能以指压“大肠俞”和“小肠俞”最有效。“大肠俞”位于第四腰椎下方左右3指宽处,“小肠俞”位于第一仙椎左右3指宽处。指压时,一边缓缓吐气一边强压6秒钟,如此重复10次。

指压之前如果先将手搓热,则治疗早泄效果更佳。早泄者平常应下意识地将肛门肌肉夹紧。镇静呼吸对治疗早泄也有效。所谓镇静呼吸是丹田用力缓缓深吸,急吐气,如此不断重复,这种呼吸法平常应该有意识进行。

人体穴位大全——小肠俞穴:小腹胀痛、遗精、遗尿、疝气、盆腔炎

胃仓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胃仓穴:腹胀、水肿、胃溃疡、习惯性便秘等

图解胃仓穴位的位置

【胃仓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取穴方法】俯卧位,平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1、第2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

穴名解说

【胃仓穴】 Wèi cāng(BL50),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穴位含义】胃腑的湿热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胃仓穴 ”,“胃”,胃腑也。“仓”,存贮聚散之所也。胃仓名意指胃腑的湿热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胃腑的湿热阳气,至本穴后,因受人体重力场的作用,湿重而热的阳气既不能上行又不能下行,湿热阳气屯留于本穴之中,故名“胃仓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阳气。

【运行规律】由穴内向穴外缓慢扩散。

【功能作用】外散胃腑之热。

人体穴位大全——胃仓穴:腹胀、水肿、胃溃疡、习惯性便秘等

按摩胃仓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腹胀、水肿、胃脘痛、胃溃疡、肠炎、习惯性便秘、小儿食积、饮食不下、背脊疼痛等。

【作用功效】和胃健脾,消食导滞。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痉挛、胃炎、溃疡病、习惯性便秘、乳腺炎等。

【胃仓穴位配伍】胃仓穴配足三里穴具有治胃痛的作用。

人体穴位大全——胃仓穴:腹胀、水肿、胃溃疡、习惯性便秘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湿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湿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按摩疗法】俯卧位,按摩者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

【针灸疗法】斜刺0.3-0.5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损伤内脏。

【艾灸疗法】艾条灸10-20分钟或者艾柱灸5-10壮。

人体穴位大全——胃仓穴:腹胀、水肿、胃溃疡、习惯性便秘等



    小海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小海穴:头痛、耳鸣、颊肿、肘臂痛、癫痫等

    图解小海穴位的位置

    【小海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屈肘取穴。一说在“天井外旁五分”(《针灸集成》)。

    【取穴技巧】屈肘举臂,在肘横纹平齐之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用手弹拨该部位,有麻感可直达小指。

    【穴位解剖】尺神经沟中,为尺侧腕屈肌的起始部;有尺侧上、下副动脉和副静脉以及尺返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本干。

    人体穴位大全——小海穴:头痛、耳鸣、颊肿、肘臂痛、癫痫等

    穴名解说

    【小海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合(土)穴。

    (1)“小海穴”。“小”,与大相对,为孝为阴也。“海”,穴内气血场覆盖的范围广阔如海也。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气血场范围巨大。本穴物质为支正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聚集的天部之气以云气的方式而存在,覆盖的范围巨大如海,亦含有一定水湿,故名。

    (2)小肠经合穴。本穴为小肠经气血的汇合之处,故为小肠经合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小肠经经气的汇合之处,气血物质的运行缓慢,有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穴位含义】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缓慢地蒸散并循小肠经上行。

    【功能作用】生发小肠之气。

    人体穴位大全——小海穴:头痛、耳鸣、颊肿、肘臂痛、癫痫等

    按摩小海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项强、耳鸣、颊肿、肘臂痛、瘰疬、癫痫等。

    【功效疗法】小海穴,清热止痛、安神定志、清热祛风。

    【穴位配伍】小海穴配足通谷穴、太冲穴治癫痫;小海穴配太阳穴、眉冲穴治头痛;小海穴配手三里穴治肘臂疼痛。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头痛、项强、耳鸣、颊肿、肘臂痛、瘰疬、癫痫等。

    (1)如果小肠吸收营养不良,具有造血功能障碍以及贫血等疾病,可以通过按摩此处穴位得到缓解;

    (2)长期按压小海穴,对于肘臂痛、肩、肱、肘、臂等部位的肌肉痉挛,以及尺神经痛、头痛、眼睑充血,听觉麻痹,寒热齿龈肿、下腹痛、四肢无力等病症,都具有良好的调理和保健功能;

    (3)中医临床中,多用于治疗麻痹、齿龈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舞蹈病等疾病;

    (4)小海穴配手三里穴,能够活血舒筋,可以治疗肘臂疼痛;配合谷穴、颊车穴,有清热消炎的作用。

    【文献摘要】《医宗金鉴》:"主治咽喉,牙龈肿痛等症。"《甲乙经》:“风眩头痛,小海主之…”

    人体穴位大全——小海穴:头痛、耳鸣、颊肿、肘臂痛、癫痫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疗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指尖掐按小海穴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治疗前臂疼痛、麻木。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日一次,可改善颊肿、高尔夫球肘、疥疮等疾病。

    【刮痧疗法】用角刮法从上向下刮拭小海穴3~5分钟,隔天一次,可治耳鸣、耳聋、癫狂等。

    【针灸疗法】直刺0.3~0.5寸。

    人体穴位大全——小海穴:头痛、耳鸣、颊肿、肘臂痛、癫痫等

    陷谷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陷谷穴:腹痛胀满、面目浮肿、疝气、足背肿痛等

    图解陷谷穴位的位置

    【陷谷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二、三跖趾关节后方,二、三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取穴。

    【穴位解剖】有第二跖骨间肌,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

    穴名解说

    【陷谷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别名陷骨。输(木)穴。

    【穴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1)陷谷。陷,凹陷之处也。谷,山谷也。陷谷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

    (2)胃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和内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天部之气是横向传于冲阳穴,地部经水则下传内庭穴,本穴有传输胃经气血的功能,故为胃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穴内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的天部之气向胃经的上部传输,其运行方式为横向移动,表现出风木的运动特征,故本穴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风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胃经下行内庭穴,风气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输送胃经气血。

    人体穴位大全——陷谷穴:腹痛胀满、面目浮肿、疝气、足背肿痛等

    按摩陷谷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腹痛胀满、肠鸣泄痢、面目浮肿、目赤痛、疝气、热病、足背肿痛等。

    【古代记述】颜面浮肿,目赤痛,肠鸣腹痛,腹水,盗汗,足背肿痛,发热,热病汗不出,腹大满,喜噫,咳逆不止,逆不止,疟少气,季肋支满痛。

    【近人报道】癔病。

    【临床应用】临床用于感冒,胸膜炎,胃炎,肠炎,肾炎。下肢瘫痪,足扭伤的治疗。有报道取双侧陷谷透涌泉,治疗急性结膜炎疗效好。

    【穴位配伍】陷谷穴配陷上星穴、囟会穴、前顶穴、公孙穴治卒面肿。配列缺,主治面目肿;配内庭、太冲,主治足跗肿。配列缺,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主治面目痈肿。配内庭、太冲,有清热消肿,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

    人体穴位大全——陷谷穴:腹痛胀满、面目浮肿、疝气、足背肿痛等

    【文献摘要】

    (1)《千金方》:热病,肠鸣而痛,腹大满,喜噫。

    (2)《资生》:主腹大满,善噫。

    (3)《灵枢·本输》:“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

    (4)《针灸甲乙经》:“足大指次指间本节后陷者中,去内庭二寸。”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刺方法】陷谷穴,直刺0.3~0.5寸;或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到足背。

    【艾灸方法】陷谷穴,艾条灸5-10分钟,陷谷穴,艾炷灸3-5壮。

    人体穴位大全——陷谷穴:腹痛胀满、面目浮肿、疝气、足背肿痛等

    日常保健

    有相当多的孕妇,在妊娠后期会出现下肢浮肿。轻度浮肿一般是每天下午较为明显,夜里卧床休息后,早晨就消失了,这是正常现象。如果早晨仍不能消失,则称为妊娠水肿。

    对于下肢浮肿的孕妇,可让其采用平卧或下肢略为抬高的体位,然后从足背开始,沿小腿向大腿方向推拿,力度要轻柔,手法以按、压、推、拿、轻捏交替混合使用。在按压推揉的过程中,要以陷谷穴为重点。陷谷穴位于脚背上第二三趾骨结合部前方的凹陷处。按压此穴,对颜面浮肿、水肿、足背肿痛都有很好的疗效。

    一般来说,对下肢经过10分钟左右推揉,再对陷谷穴按压8~10分钟后,下肢浮肿就会消除了。如果第二天下肢浮肿又发生了,可采用本法继续治疗,直至彻底消除浮肿为止。

    人体穴位大全——陷谷穴:腹痛胀满、面目浮肿、疝气、足背肿痛等

    胸乡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胸乡穴:咳嗽、胸胁支满、乳汁少等

    图解胸乡穴位的位置

    【胸乡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快速取穴】仰卧位,在胸部,从乳头旁开2寸,再向上l肋间(第3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

    【穴位解剖】在第3肋间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中,下层有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3肋间动、静脉;布有第3肋间神经。

    【局部解剖】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3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胸前神经和胸肩峰动脉胸肌支分布。

    人体穴位大全——胸乡穴:咳嗽、胸胁支满、乳汁少等

    穴名解说

    【胸乡穴】Xiongxiang (SP 19),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

    【穴位含义】脾经之气在此流散胸部。

    【名解】胸,胸部。乡,乡村也,边远之处。胸乡名意指脾经之气由此输散脾经之外。本穴物质为天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水湿会含量较少,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传之热,水湿之气进一步胀散并流散于脾经之外,如去到远离脾经的乡村之地,故名胸乡。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输散于脾经之外的胸部。外传脾气。

    【功能作用】外传脾气。

    人体穴位大全——胸乡穴:咳嗽、胸胁支满、乳汁少等

    按摩胸乡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胸胁支满、咳嗽气逆、痛引胸背、卧不得转侧;乳汁少、乳痈等。

    【作用功效】胸乡穴,宽胸理气、疏泄三焦。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胸肋胀痛、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等。

    【穴位配伍】胸乡穴配膻中穴治胸肋胀痛。

    【文献摘录】

    (1)《外台秘要》∶胸胁胀满,却引背痛,卧不得转侧。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针刺方法】胸乡穴平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酸胀。 切勿深刺,以防气胸。

    【艾灸方法】胸乡穴,艾条灸5-15分钟,胸乡穴,艾炷灸3-5壮。

    【按摩手法】拇指和其余四指微曲,如钳状夹持此处大筋,继而用力提拿深层肌肉,在指下产生滑动弹跳感最佳。此法刺激较强,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操作3-5下即可。疼痛过后局部温热,并有心胸豁然开朗之感。

    人体穴位大全——胸乡穴:咳嗽、胸胁支满、乳汁少等


      陷谷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陷谷穴:腹痛胀满、面目浮肿、疝气、足背肿痛等

      图解陷谷穴位的位置

      【陷谷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取穴方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二、三跖趾关节后方,二、三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取穴。

      【穴位解剖】有第二跖骨间肌,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

      穴名解说

      【陷谷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别名陷骨。输(木)穴。

      【穴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1)陷谷。陷,凹陷之处也。谷,山谷也。陷谷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故名陷谷。

      (2)胃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和内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天部之气是横向传于冲阳穴,地部经水则下传内庭穴,本穴有传输胃经气血的功能,故为胃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穴内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的天部之气向胃经的上部传输,其运行方式为横向移动,表现出风木的运动特征,故本穴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风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胃经下行内庭穴,风气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输送胃经气血。

      人体穴位大全——陷谷穴:腹痛胀满、面目浮肿、疝气、足背肿痛等

      按摩陷谷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腹痛胀满、肠鸣泄痢、面目浮肿、目赤痛、疝气、热病、足背肿痛等。

      【古代记述】颜面浮肿,目赤痛,肠鸣腹痛,腹水,盗汗,足背肿痛,发热,热病汗不出,腹大满,喜噫,咳逆不止,逆不止,疟少气,季肋支满痛。

      【近人报道】癔病。

      【临床应用】临床用于感冒,胸膜炎,胃炎,肠炎,肾炎。下肢瘫痪,足扭伤的治疗。有报道取双侧陷谷透涌泉,治疗急性结膜炎疗效好。

      【穴位配伍】陷谷穴配陷上星穴、囟会穴、前顶穴、公孙穴治卒面肿。配列缺,主治面目肿;配内庭、太冲,主治足跗肿。配列缺,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主治面目痈肿。配内庭、太冲,有清热消肿,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

      人体穴位大全——陷谷穴:腹痛胀满、面目浮肿、疝气、足背肿痛等

      【文献摘要】

      (1)《千金方》:热病,肠鸣而痛,腹大满,喜噫。

      (2)《资生》:主腹大满,善噫。

      (3)《灵枢·本输》:“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

      (4)《针灸甲乙经》:“足大指次指间本节后陷者中,去内庭二寸。”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刺方法】陷谷穴,直刺0.3~0.5寸;或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到足背。

      【艾灸方法】陷谷穴,艾条灸5-10分钟,陷谷穴,艾炷灸3-5壮。

      人体穴位大全——陷谷穴:腹痛胀满、面目浮肿、疝气、足背肿痛等

      日常保健

      有相当多的孕妇,在妊娠后期会出现下肢浮肿。轻度浮肿一般是每天下午较为明显,夜里卧床休息后,早晨就消失了,这是正常现象。如果早晨仍不能消失,则称为妊娠水肿。

      对于下肢浮肿的孕妇,可让其采用平卧或下肢略为抬高的体位,然后从足背开始,沿小腿向大腿方向推拿,力度要轻柔,手法以按、压、推、拿、轻捏交替混合使用。在按压推揉的过程中,要以陷谷穴为重点。陷谷穴位于脚背上第二三趾骨结合部前方的凹陷处。按压此穴,对颜面浮肿、水肿、足背肿痛都有很好的疗效。

      一般来说,对下肢经过10分钟左右推揉,再对陷谷穴按压8~10分钟后,下肢浮肿就会消除了。如果第二天下肢浮肿又发生了,可采用本法继续治疗,直至彻底消除浮肿为止。

      人体穴位大全——陷谷穴:腹痛胀满、面目浮肿、疝气、足背肿痛等

      小海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小海穴:头痛、耳鸣、颊肿、肘臂痛、癫痫等

      图解小海穴位的位置

      【小海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屈肘取穴。一说在“天井外旁五分”(《针灸集成》)。

      【取穴技巧】屈肘举臂,在肘横纹平齐之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用手弹拨该部位,有麻感可直达小指。

      【穴位解剖】尺神经沟中,为尺侧腕屈肌的起始部;有尺侧上、下副动脉和副静脉以及尺返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本干。

      人体穴位大全——小海穴:头痛、耳鸣、颊肿、肘臂痛、癫痫等

      穴名解说

      【小海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合(土)穴。

      (1)“小海穴”。“小”,与大相对,为孝为阴也。“海”,穴内气血场覆盖的范围广阔如海也。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气血场范围巨大。本穴物质为支正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聚集的天部之气以云气的方式而存在,覆盖的范围巨大如海,亦含有一定水湿,故名。

      (2)小肠经合穴。本穴为小肠经气血的汇合之处,故为小肠经合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小肠经经气的汇合之处,气血物质的运行缓慢,有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穴位含义】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缓慢地蒸散并循小肠经上行。

      【功能作用】生发小肠之气。

      人体穴位大全——小海穴:头痛、耳鸣、颊肿、肘臂痛、癫痫等

      按摩小海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项强、耳鸣、颊肿、肘臂痛、瘰疬、癫痫等。

      【功效疗法】小海穴,清热止痛、安神定志、清热祛风。

      【穴位配伍】小海穴配足通谷穴、太冲穴治癫痫;小海穴配太阳穴、眉冲穴治头痛;小海穴配手三里穴治肘臂疼痛。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头痛、项强、耳鸣、颊肿、肘臂痛、瘰疬、癫痫等。

      (1)如果小肠吸收营养不良,具有造血功能障碍以及贫血等疾病,可以通过按摩此处穴位得到缓解;

      (2)长期按压小海穴,对于肘臂痛、肩、肱、肘、臂等部位的肌肉痉挛,以及尺神经痛、头痛、眼睑充血,听觉麻痹,寒热齿龈肿、下腹痛、四肢无力等病症,都具有良好的调理和保健功能;

      (3)中医临床中,多用于治疗麻痹、齿龈炎、癫痫、精神分裂症、舞蹈病等疾病;

      (4)小海穴配手三里穴,能够活血舒筋,可以治疗肘臂疼痛;配合谷穴、颊车穴,有清热消炎的作用。

      【文献摘要】《医宗金鉴》:"主治咽喉,牙龈肿痛等症。"《甲乙经》:“风眩头痛,小海主之…”

      人体穴位大全——小海穴:头痛、耳鸣、颊肿、肘臂痛、癫痫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疗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指尖掐按小海穴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治疗前臂疼痛、麻木。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日一次,可改善颊肿、高尔夫球肘、疥疮等疾病。

      【刮痧疗法】用角刮法从上向下刮拭小海穴3~5分钟,隔天一次,可治耳鸣、耳聋、癫狂等。

      【针灸疗法】直刺0.3~0.5寸。

      人体穴位大全——小海穴:头痛、耳鸣、颊肿、肘臂痛、癫痫等

      小肠俞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小肠俞穴:小腹胀痛、遗精、遗尿、疝气、盆腔炎

      图解小肠俞穴位的位置

      【小肠俞穴的位置】位于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一骶后孔。

      【取穴方法】在骶部,当第一仙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一骶后孔齐平。取穴时常采用俯卧姿势。

      【穴位解剖】在骶髂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的外侧支;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五腰神经后支。

      人体穴位大全——小肠俞穴:小腹胀痛、遗精、遗尿、疝气、盆腔炎

      穴名解说

      【小肠俞穴】经穴名。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小肠之背俞穴。

      【穴义】小肠腑中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小肠,小肠腑也。俞,输也。小肠俞名意指小肠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俞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小肠腑之热。

      人体穴位大全——小肠俞穴:小腹胀痛、遗精、遗尿、疝气、盆腔炎

      按摩小肠俞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小腹胀痛、遗精、遗尿、疝气、腰骶疼痛、盆腔炎等。

      【穴位配伍】小肠俞穴配肾俞穴、三阴交穴、三焦俞穴、关元穴、曲泉穴治泌尿系结石;配天枢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关元穴治腹胀、痢疾、便秘。此外此穴和大肠俞穴配合可以明显改善男性早泄状况。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小肠俞穴,直刺0.8-1寸,局部酸胀;小肠俞穴向下斜刺2-2.5寸,针感扩散至骶髂关节,用以治疗骶髂关节疾患。

      性欲乃是人类本能,但并非是人类唯一的本能。这么来说,性行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所谓“性”,其目的就是为了双方获得欢欣,因此有旺盛精力,而使女性疲惫,这并非“性”的原意,而应该是男女双方彼此获得满足的性欲和欢喜。某种意义上讲,早泄男性没有性交资格并不为过。

      早泄对他本人也是一大问题,它会使自己对“性”缺乏自信,无法使女性满足,终于形成精神性阳痿。如此夫妻生活就无法圆满,所以患者应尽早治疗早泄。

      任何人到达某种年龄,都会自觉精力减退,但是早泄和这种情形不同,早泄者有性欲,而且勃起力强,但是性交时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早泄”。没有性经验者,早泄是在所难免,但是如果持续性早泄的话,就很难治疗早泄了。

      根据统计,哪种人早泄情形较多?凡腰椎下部和仙骨接口坚硬,使勃起神经过度受刺激,大多便会形成早泄。因此在采用穴道指压法之前,应先做柔软体操。将脚张开,向前弯曲,每日不断,就可奏效。但是最佳的治疗早泄方法是采用穴道指压法。

      人体穴位大全——小肠俞穴:小腹胀痛、遗精、遗尿、疝气、盆腔炎

      治疗早泄的穴位及指压法

      要治疗早泄,首先要使腰椎和仙骨结合处产生正常的柔性。要恢复它的功能以指压“大肠俞”和“小肠俞”最有效。“大肠俞”位于第四腰椎下方左右3指宽处,“小肠俞”位于第一仙椎左右3指宽处。指压时,一边缓缓吐气一边强压6秒钟,如此重复10次。

      指压之前如果先将手搓热,则治疗早泄效果更佳。早泄者平常应下意识地将肛门肌肉夹紧。镇静呼吸对治疗早泄也有效。所谓镇静呼吸是丹田用力缓缓深吸,急吐气,如此不断重复,这种呼吸法平常应该有意识进行。

      人体穴位大全——小肠俞穴:小腹胀痛、遗精、遗尿、疝气、盆腔炎



        心俞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心俞穴:失眠、健忘、咳嗽、恶心呕吐、头痛晕车

        图解心俞穴位的位置

        【心俞穴】位于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取穴时一般可以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

        【穴位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五或第六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五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下缘——竖脊肌。浅层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相应的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人体穴位大全——心俞穴:失眠、健忘、咳嗽、恶心呕吐、头痛晕车

        穴名解说

        【心俞穴】经穴名。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心之背俞穴。

        【穴位含义】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1)心俞。心,心室也。俞,输也。心俞穴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背俞。背,指穴所在部位为背部。俞,输也。背俞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背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温态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湿热水气一方面散发热量循膀胱经向上传输,另一方面水湿散热冷降后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发心室之热。

        【疗法原则】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人体穴位大全——心俞穴:失眠、健忘、咳嗽、恶心呕吐、头痛晕车

        按摩心俞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疾病】

        (1)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动过速、心悸、心烦等;

        (2)失眠、健忘、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精神分裂症、癫痫、癔病等;

        (3)咳嗽吐血、恶心呕吐、头痛、晕车、胸痛、胃出血、食道狭窄、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作用功效】心俞穴,宽胸理气,宁心安神,通调气血,散发心室之热。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肋间神经痛、精神分裂症、癔病等。

        推按“心俞穴”可以治疗:心经及循环系统疾病,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胸痛、心悸亢进、晕车、头痛、恶心想吐、神经官能症等。

        【穴位配伍】 配巨阙穴、内关穴治心痛、惊悸;配内关穴、神门穴 治失眠、健忘。

        人体穴位大全——心俞穴:失眠、健忘、咳嗽、恶心呕吐、头痛晕车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刺灸疗法】 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沿季胁到达前胸。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拔罐疗法】用火罐留罐5~10分钟,隔天一次,可缓解肩背痛、失眠、健忘等。

        【刮痧疗法】用面刮法从上而下刮拭心俞穴,力度稍重,隔天一次,治疗心痛、心悸等。

        【按摩手法】以一手掌置于心俞穴(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向两侧旁开1.5寸)进行揉法,以顺时针为主,反复3-5分钟后,再揉另一侧,力度要轻柔。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按揉心俞穴100~200次,每天坚持,可缓解治疗心痛、心悸等。

        失眠--穴位按摩疗法

        1、施内科按摩基础手法。着重按揉心俞、脾俞、膏肓穴各约半分钟。

        2、按揉三阴交穴1分钟。

        3、按揉足三里穴1至2分钟。

        4、掐按两内关、神门穴各1分钟。

        5、推摩印堂穴约2至3分钟。

        人体穴位大全——心俞穴:失眠、健忘、咳嗽、恶心呕吐、头痛晕车

        悬枢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悬枢穴:腰痛、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

        图解悬枢穴位的位置

        【悬枢穴的位置】位于人体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穴位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人体穴位大全——悬枢穴:腰痛、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

        穴名解说

        【悬枢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医心方》名悬极俞。属督脉。

        【穴位含义】督脉气血由此外输腰脊各部。

        (1)悬枢。悬,吊挂也。枢,枢纽也。悬枢名意指督脉气血由此外输腰脊各部。本穴物质为命门穴和脊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由本穴横向外传腰脊各部,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吊挂的水湿之气,故名悬枢。

        (2)悬柱。悬,吊挂也。柱,支柱也。悬柱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强劲之气。本穴物质为命门穴和脊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其气强劲,如同支柱一般充实着督脉及腰脊各部,故名悬柱。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强劲阳气。

        【运行规律】循天部传于督脉上下及腰脊各部。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人体穴位大全——悬枢穴:腰痛、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

        按摩悬枢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腰脊强痛,腹胀,腹痛,腰痛、完谷不化,泄泻,痢疾、脱肛等。

        【作用功效】壮阳益气。

        【穴位配伍】悬枢穴配足三里穴、太白穴治完谷不化、泄泻;悬枢穴配委中穴、肾俞穴治腰脊强痛。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刺方法】悬枢穴,直刺0.5-1寸。

        【艾灸方法】悬枢穴,艾条灸5-15分钟,悬枢穴,艾炷灸3-5壮。

        人体穴位大全——悬枢穴:腰痛、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

        血海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血海穴:补血养肝、瘦腿、雀斑、痛经、贫血等

        图解血海穴位的位置

        血海穴的位置: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屈膝取穴。(即:位于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

        穴位解剖: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股四头肌内侧肌(股内侧肌)。皮肤由股前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脂肪较厚,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行经。

        大腿前面阔筋膜内脂肪较厚,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行经。大腿前面阔筋膜内纤维组织较外侧薄弱。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大腿阔筋膜,进入股神经支配的股内侧肌。膝上内动脉起于动脉,在股骨内上髁上方紧贴骨内面深进,经半腱肌、半膜肌,大收肌腱与股骨骨面之间至膝关节前面,参加膝关节网。

        人体穴位大全——血海穴:补血养肝、瘦腿、雀斑、痛经、贫血等

        穴名解说

        血海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腧穴,别名:百虫窠(《针灸大全》,《类经图翼》。另有记载:百虫窝穴是经外奇穴,在血海穴上1寸,

        血海:一指冲脉,又称十二经之海;二指血海穴;三指肝脏。

        1、血海。血,受热变成的红色液体也。海,大也。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阴陵泉穴外流水液气化上行的水湿之气,为较高温度较高浓度的水湿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

        2、百虫窝。百,数量词,形容多也。虫窝,虫之所生之地也。百虫窝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其特性为湿热。本穴物质为聚集而成的脾经之气,性湿热,而本穴所应的时序、地域又为长夏的中土,是百虫的产生之时和繁衍之地,故名百虫窝.

        3、血郄。血,指穴内物质为血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的血液运行出入为细小之状。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其性既湿又热,是血的气态物存在形式。穴内气血物质的出入为水湿云气,水湿云气折合为血则其量较小,如从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血郄。

        人体穴位大全——血海穴:补血养肝、瘦腿、雀斑、痛经、贫血等

        按摩血海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血海穴和血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海穴属于足太阴脾经,是治疗血症的要穴,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功效。

        主冶疾病

        1、生理不顺、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产后恶露不尽、睾丸炎、小便淋涩、气逆、腹胀、便溏腹泻、体倦无力、腹痛;

        2、缓解治膝盖疼痛、股内侧痛、膝关节疼痛;

        3、治贫血、风疹、瘾疹、湿疹、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丹毒、雀斑;

        4、治更年期障碍(更年期综合症),瘦腿、补血养肝、滋润皮肤等

        人体穴位大全——血海穴:补血养肝、瘦腿、雀斑、痛经、贫血等

        归纳总结

        1、治疮疡:本穴可以清血利湿,治血液中血浊血毒 血热引起的疮疡。

        2、治血疾病:统治凡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疾病。

        3、治皮肤痒:血虚、血躁,血稠引起的皮肤痒,用拍穴法。

        4、治荨麻疹:风寒外侵肌表引发一连串皮肤丘疹,用拍穴法。

        5、脱发秃头:本穴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毛囊微循环,使发易长少油不脱落。

        6、治膝盖痛:例如退化性关节炎、风湿性膝关节炎,多与风湿有关,中医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此穴可以祛风清热、疏筋活血与阳陵泉穴同按效果更好。

        7、治月经不顺:包括月经有血块、经期提早或延后、血崩、经血淋沥不断、闭经、痛经。

        8、腹股沟湿疹:病因多为湿热下注,本穴可利湿清热。

        穴位配伍: 配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配曲池穴治瘾疹。

        人体穴位大全——血海穴:补血养肝、瘦腿、雀斑、痛经、贫血等

        临床应用:1)治月经不调∶血海,带脉(《针灸资生经》)。2)治荨麻疹∶血海,三阴交,曲池,合谷。3)治膝关节疼痛∶血海,犊鼻,阴陵泉,阳陵泉。4)治疗阴囊湿疹和股癣:采用放血疗法,配合拔罐。

        文献摘录

        1)《针灸甲乙经》∶若血闭不通,逆气胀,血海主之。

        2)《针灸大成》∶暴崩不止,血海主之。

        3)《类经图翼》∶主带下,逆气,腹胀。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手法:每天上午的9~11时,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吧。这个时辰是脾经经气运行最旺盛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正处于上升趋势,所以直接进行按揉就好了。每一侧3分钟,要掌握好力道,不易大力,只要能感觉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胀感即可。

        针刺方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可向髌部放散。

        艾灸方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痛经--选穴:血海穴

        每月一次的生理痛真是非常难受,按压血海穴能够缓解这种小腹疼痛。血海穴的位置: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按揉手法及要点:两个大拇指重叠按压这个穴位,痛经的时候通常左腿也会一起痛,多刺激左腿。要是在腰上放一个暖水袋效果会更好。

        肝血虚--血海穴、足三里穴

        很多人看会书和电视就觉得眼睛酸胀,干涩不舒服,有的还会出现手脚麻木现象,往往不被引起重视,其实这是肝血虚的症状。为什么呢?《内经》云:“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体为筋,所以肝血虚了就不能营养眼睛和筋脉,就会出现眼睛酸胀、视物不清、手脚麻木的症状,当出现这些情况时,可选用血海和足三里穴来补足肝血。

        血海穴,血这里指脾血,海,指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该穴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取该穴时应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或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最好每天9-11点在脾经经气最旺盛时按揉该穴,美侧按揉3分钟,以酸胀为度。

        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是人体两个长寿穴之一,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人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人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穴则能担此重任。 该穴艾灸效果最好,有“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之说,艾灸或用手指按压此穴,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如果能每月用艾灸此穴10次,每天1次,每次15分钟,便可使人长寿。若家中无艾或不便艾灸,可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穴,亦可达到同等效果。

        产妇酸痛--血海穴

        产后的妇女特别容易出现各种酸痛,台北市立中医医院主治医师刘桂兰表示,由于产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身体状况本来就比一般人虚弱,再加上医院里的冷气较强,如果疏忽了做好保暖的工夫,风寒便会趁虚而入,而一旦出现了各种酸痛时,又该如何帮妈咪们减缓疼痛呢?请看以下提供的各项绝招。

        按压的手法:以手指的指腹部位按压,切勿以手指甲按压,以免抓伤产妇。通常最常采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根手指头。

        按压的时间:每天固定一个时间进行,一个穴点每次按压以十次为原则。妇女产后身体各部位发生疼痛的原因,不外乎是因为身体出现「血虚」、「血瘀」、「肾虚」、「风寒」四种现象。

        外在表徵:患者容易有关节疼痛、酸痛、有麻木感、脸色苍白、头昏、心悸、怕冷、气短乏力、脉搏细弱的情形。按压穴道:血海穴;位置:屈膝,在髋股内侧上缘上2吋(三只手指头宽)、股四头肌内侧隆起处取穴。

        美容按摩--血海穴

        血海穴是生血和活血化淤的要穴,位置很好找,用掌心盖住膝盖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张开,大拇指端下面便是此穴。

        午饭前按摩膝盖上的血海穴,有利于祛除脸上的雀斑。每天坚持点揉两侧血海穴3分钟,力量不宜太大,能感到穴位处有酸胀感即可,要以轻柔为原则。


        悬钟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悬钟穴:半身不遂、腰腿疼、偏头痛、落枕等

        图解悬钟穴位的位置

        【悬钟穴的位置】位于人体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穴位解剖】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部;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腓深神经的分支。如穿透小腿骨间膜可刺中腓动、静脉。

        穴名解说

        【悬钟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别名绝骨。

        【穴义】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飞落而下。

        (1)悬钟。悬,吊挂也,指空中。钟,古指编钟,为一种乐器,其声混厚响亮。悬钟名意指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飞落而下。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由上飞落而下,如瀑布发出巨响一般,故名悬钟。

        人体穴位大全——悬钟穴:半身不遂、腰腿疼、偏头痛、落枕等

        (2)绝骨。绝,断绝、穷尽也。骨,水也。绝骨名意指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全部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 本穴后,由于本穴以下的人体组织为内收之状,经水从上部飞落而下则悬落于天部,自本穴起则无经水交于下部诸穴,故名绝骨。

        (3)髓会。髓,骨髓也,骨之精也,此指肾气。会,交会也。髓会名意指胆经的寒冷水气在此交会。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全部化为了天部的寒冷水气,本穴如同胆经寒冷之气的聚集之地,故名髓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湿冷。

        【运行规律】吸热后上行阳辅穴。

        【功能作用】清热生气。

        人体穴位大全——悬钟穴:半身不遂、腰腿疼、偏头痛、落枕等

        按摩悬钟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颈项强急、半身不遂、腰腿疼痛、下肢瘫痪、及坐骨神经痛,偏头痛、落枕,痴呆,中风,胸腹胀满,脚气等。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颈椎病、坐骨神经痛、小儿舞蹈病等。

        【作用功效】悬钟穴,舒筋活络、清热生气、舒肝益肾。

        【穴位配伍】悬钟穴配风池穴主要治眩晕、耳鸣;悬钟穴配内庭穴治心腹胀满;悬钟穴配后溪穴、天柱穴主要治颈项强痛;悬钟穴配昆仑穴、合谷穴、曲池穴、肩髃穴、足三里穴治中风、半身不遂;悬钟穴配丰隆穴主要治高脂血症;悬钟穴配后溪穴、列缺穴治项强、落枕。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刺方法】悬钟穴,直刺0.5-0.8寸,深刺可透三阴交穴,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足。

        【艾灸方法】悬钟穴,艾条灸5-10分钟,悬钟穴,艾炷灸3-5壮。

        人体穴位大全——悬钟穴:半身不遂、腰腿疼、偏头痛、落枕等

        悬颅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悬颅穴:偏头痛、面肿、齿痛等

        图解悬颅穴位的位置

        【悬颅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头部鬓发上,当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取穴方法】正坐仰靠或侧伏,在头维穴与曲鬓穴之间,沿鬓发弧开连线之中点取穴。

        【穴位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穴名解说

        【悬颅穴】经穴名。出《灵枢。寒热病》。属足少阳胆经。手足少阳、阳明三脉交会。别名:髓孔穴,髓中穴,米啮穴。

        【穴位含义】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显。

        (1)“悬颅穴”。“悬”,吊挂也。“颅”,古指头盖骨,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颔颅名意指胆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后吸附水湿。本穴物质为颔厌穴传来的温热风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并吸附天部中的寒湿水气,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湿云层一般,故名“悬颅穴”。

        (2)“髓孔穴”。“髓”,骨之所主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胆经天部的寒湿水气在此化雨冷降。如悬颅名解,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其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从孔隙中落下一般,故名髓孔。髓中名意与髓孔同。

        (3)“米啮穴”。“米”,微小之物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中聚集的水滴。“啮”,咬或缺口之意。米啮名意指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化雨冷降,如不断地咬缺一般。理由髓孔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化雨冷降,小部分循胆经下传悬厘穴。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人体穴位大全——悬颅穴:偏头痛、面肿、齿痛等

        按摩悬颅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精力不集中、偏头痛、目外眦痛、面肿、齿痛、鼻鼽衄等。

        【作用功效】悬颅穴,祛风明目,清热消肿。

        【临床应用】现今常用于治疗中风偏瘫,颤振。

        【穴位配伍】悬颅穴配合谷穴、曲池穴治疗热病头痛;悬颅穴配颔厌穴治疗偏头痛。

        【文献摘要】《甲乙经》:热病头痛,身重,悬颅主之;《铜人》:治热病,烦满汗不出,头偏痛,引目外眦赤,身热齿痛,面肤赤痛;《图翼》:主治头痛齿痛,偏头痛引目,热病汗不出。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日常保健】按摩法:用大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穴位,有酸、胀、痛的感觉、重按时鼻腔有酸胀感。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

        【针刺方法】悬颅穴,沿皮刺0.3-0.5寸。

        【艾灸方法】悬颅穴,艾条灸5-10分钟。

        人体穴位大全——悬颅穴:偏头痛、面肿、齿痛等

        屋翳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屋翳穴: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咳吐脓血等

        图解屋翳穴位的位置

        【屋翳穴的位置】位于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穴位解剖】在第二肋间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人体穴位大全——屋翳穴: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咳吐脓血等

        穴名解说

        【外陵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

        【穴义】胃经经气在此形成天部的气体摒障。

        【名解】屋,地面建筑也。翳,古指用羽毛做的华盖穴或遮蔽之物,此指穴内物质为卫外之气。该穴名意指本穴有地部气化之气为胸部提供卫外摒障。本穴物质为库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乃库房穴地部脾土外渗之液,在本穴处受心室外传之热而气化为气,性湿浊,所处为天之下部,如胸部的卫外摒障,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湿浊。

        【运行规律】由本穴输向胸膺各部。

        【功能作用】散化胸部之热,为胸部提供阳热之气。

        人体穴位大全——屋翳穴: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咳吐脓血等

        按摩屋翳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咳吐脓血、乳痈等。

        【穴位配伍】屋翳穴配天宗穴治乳痈。

        人体穴位大全——屋翳穴: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咳吐脓血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针刺方法】屋翳穴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

        【艾灸方法】屋翳穴,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3-5壮。

        人体穴位大全——屋翳穴: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咳吐脓血等


          血海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血海穴:补血养肝、瘦腿、雀斑、痛经、贫血等

          图解血海穴位的位置

          血海穴的位置: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屈膝取穴。(即:位于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

          穴位解剖: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股四头肌内侧肌(股内侧肌)。皮肤由股前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脂肪较厚,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行经。

          大腿前面阔筋膜内脂肪较厚,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行经。大腿前面阔筋膜内纤维组织较外侧薄弱。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大腿阔筋膜,进入股神经支配的股内侧肌。膝上内动脉起于动脉,在股骨内上髁上方紧贴骨内面深进,经半腱肌、半膜肌,大收肌腱与股骨骨面之间至膝关节前面,参加膝关节网。

          人体穴位大全——血海穴:补血养肝、瘦腿、雀斑、痛经、贫血等

          穴名解说

          血海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腧穴,别名:百虫窠(《针灸大全》,《类经图翼》。另有记载:百虫窝穴是经外奇穴,在血海穴上1寸,

          血海:一指冲脉,又称十二经之海;二指血海穴;三指肝脏。

          1、血海。血,受热变成的红色液体也。海,大也。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阴陵泉穴外流水液气化上行的水湿之气,为较高温度较高浓度的水湿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

          2、百虫窝。百,数量词,形容多也。虫窝,虫之所生之地也。百虫窝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其特性为湿热。本穴物质为聚集而成的脾经之气,性湿热,而本穴所应的时序、地域又为长夏的中土,是百虫的产生之时和繁衍之地,故名百虫窝.

          3、血郄。血,指穴内物质为血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的血液运行出入为细小之状。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其性既湿又热,是血的气态物存在形式。穴内气血物质的出入为水湿云气,水湿云气折合为血则其量较小,如从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血郄。

          人体穴位大全——血海穴:补血养肝、瘦腿、雀斑、痛经、贫血等

          按摩血海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血海穴和血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海穴属于足太阴脾经,是治疗血症的要穴,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功效。

          主冶疾病

          1、生理不顺、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产后恶露不尽、睾丸炎、小便淋涩、气逆、腹胀、便溏腹泻、体倦无力、腹痛;

          2、缓解治膝盖疼痛、股内侧痛、膝关节疼痛;

          3、治贫血、风疹、瘾疹、湿疹、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丹毒、雀斑;

          4、治更年期障碍(更年期综合症),瘦腿、补血养肝、滋润皮肤等

          人体穴位大全——血海穴:补血养肝、瘦腿、雀斑、痛经、贫血等

          归纳总结

          1、治疮疡:本穴可以清血利湿,治血液中血浊血毒 血热引起的疮疡。

          2、治血疾病:统治凡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疾病。

          3、治皮肤痒:血虚、血躁,血稠引起的皮肤痒,用拍穴法。

          4、治荨麻疹:风寒外侵肌表引发一连串皮肤丘疹,用拍穴法。

          5、脱发秃头:本穴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毛囊微循环,使发易长少油不脱落。

          6、治膝盖痛:例如退化性关节炎、风湿性膝关节炎,多与风湿有关,中医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此穴可以祛风清热、疏筋活血与阳陵泉穴同按效果更好。

          7、治月经不顺:包括月经有血块、经期提早或延后、血崩、经血淋沥不断、闭经、痛经。

          8、腹股沟湿疹:病因多为湿热下注,本穴可利湿清热。

          穴位配伍: 配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配曲池穴治瘾疹。

          人体穴位大全——血海穴:补血养肝、瘦腿、雀斑、痛经、贫血等

          临床应用:1)治月经不调∶血海,带脉(《针灸资生经》)。2)治荨麻疹∶血海,三阴交,曲池,合谷。3)治膝关节疼痛∶血海,犊鼻,阴陵泉,阳陵泉。4)治疗阴囊湿疹和股癣:采用放血疗法,配合拔罐。

          文献摘录

          1)《针灸甲乙经》∶若血闭不通,逆气胀,血海主之。

          2)《针灸大成》∶暴崩不止,血海主之。

          3)《类经图翼》∶主带下,逆气,腹胀。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手法:每天上午的9~11时,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吧。这个时辰是脾经经气运行最旺盛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正处于上升趋势,所以直接进行按揉就好了。每一侧3分钟,要掌握好力道,不易大力,只要能感觉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胀感即可。

          针刺方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可向髌部放散。

          艾灸方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痛经--选穴:血海穴

          每月一次的生理痛真是非常难受,按压血海穴能够缓解这种小腹疼痛。血海穴的位置: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按揉手法及要点:两个大拇指重叠按压这个穴位,痛经的时候通常左腿也会一起痛,多刺激左腿。要是在腰上放一个暖水袋效果会更好。

          肝血虚--血海穴、足三里穴

          很多人看会书和电视就觉得眼睛酸胀,干涩不舒服,有的还会出现手脚麻木现象,往往不被引起重视,其实这是肝血虚的症状。为什么呢?《内经》云:“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体为筋,所以肝血虚了就不能营养眼睛和筋脉,就会出现眼睛酸胀、视物不清、手脚麻木的症状,当出现这些情况时,可选用血海和足三里穴来补足肝血。

          血海穴,血这里指脾血,海,指脾经所生之血在此聚集,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该穴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取该穴时应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或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最好每天9-11点在脾经经气最旺盛时按揉该穴,美侧按揉3分钟,以酸胀为度。

          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是人体两个长寿穴之一,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人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人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穴则能担此重任。 该穴艾灸效果最好,有“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之说,艾灸或用手指按压此穴,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如果能每月用艾灸此穴10次,每天1次,每次15分钟,便可使人长寿。若家中无艾或不便艾灸,可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穴,亦可达到同等效果。

          产妇酸痛--血海穴

          产后的妇女特别容易出现各种酸痛,台北市立中医医院主治医师刘桂兰表示,由于产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身体状况本来就比一般人虚弱,再加上医院里的冷气较强,如果疏忽了做好保暖的工夫,风寒便会趁虚而入,而一旦出现了各种酸痛时,又该如何帮妈咪们减缓疼痛呢?请看以下提供的各项绝招。

          按压的手法:以手指的指腹部位按压,切勿以手指甲按压,以免抓伤产妇。通常最常采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根手指头。

          按压的时间:每天固定一个时间进行,一个穴点每次按压以十次为原则。妇女产后身体各部位发生疼痛的原因,不外乎是因为身体出现「血虚」、「血瘀」、「肾虚」、「风寒」四种现象。

          外在表徵:患者容易有关节疼痛、酸痛、有麻木感、脸色苍白、头昏、心悸、怕冷、气短乏力、脉搏细弱的情形。按压穴道:血海穴;位置:屈膝,在髋股内侧上缘上2吋(三只手指头宽)、股四头肌内侧隆起处取穴。

          美容按摩--血海穴

          血海穴是生血和活血化淤的要穴,位置很好找,用掌心盖住膝盖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张开,大拇指端下面便是此穴。

          午饭前按摩膝盖上的血海穴,有利于祛除脸上的雀斑。每天坚持点揉两侧血海穴3分钟,力量不宜太大,能感到穴位处有酸胀感即可,要以轻柔为原则。

          屋翳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屋翳穴: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咳吐脓血等

          图解屋翳穴位的位置

          【屋翳穴的位置】位于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穴位解剖】在第二肋间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分支。

          人体穴位大全——屋翳穴: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咳吐脓血等

          穴名解说

          【外陵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

          【穴义】胃经经气在此形成天部的气体摒障。

          【名解】屋,地面建筑也。翳,古指用羽毛做的华盖穴或遮蔽之物,此指穴内物质为卫外之气。该穴名意指本穴有地部气化之气为胸部提供卫外摒障。本穴物质为库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乃库房穴地部脾土外渗之液,在本穴处受心室外传之热而气化为气,性湿浊,所处为天之下部,如胸部的卫外摒障,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湿浊。

          【运行规律】由本穴输向胸膺各部。

          【功能作用】散化胸部之热,为胸部提供阳热之气。

          人体穴位大全——屋翳穴: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咳吐脓血等

          按摩屋翳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咳吐脓血、乳痈等。

          【穴位配伍】屋翳穴配天宗穴治乳痈。

          人体穴位大全——屋翳穴: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咳吐脓血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针刺方法】屋翳穴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

          【艾灸方法】屋翳穴,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3-5壮。

          人体穴位大全——屋翳穴: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咳吐脓血等


            湿气,并不是夏天才会有的,一年四季都会沾上,尤其是经常一坐就一天的上班族更容易滋生湿毒,因此,久坐的人,必须要学会“排湿毒”,如何“排湿毒”呢,求人不如求己,学会下面的一个小方法,自己在家就可排湿毒。方法很简单,只要经常推一推三阴交及阴陵泉,湿毒就跑光光。具体方法如下:

            两个穴位,推走湿气!

            从三阴交穴开始向阴陵泉穴推。三阴交穴是三条阴经的交叉点,可以调动肝、脾、肾这三条经络的气血以通畅脾经。

            然后顺着骨缘推到阴陵泉穴,反复地推。推的过程中,要去找最痛的点,这个点就是淤堵的部位。把它推到不疼了,这“脾经管道”就打通了。脾经一通,多余的水湿就会顺畅地排出去了。

            脾经是通过膀胱来排湿的,所以坚持推一段时间后,会感觉小便增多,这就是排湿的表现。

            (一)身部——身体穴道说明

            人体常用穴位图:每个穴位都有简要说明

            B1)打隔、咳嗽、喉咙痛

            B2)酸痛疲劳

            B3)消化不良、减轻压力、头痛

            B4)晕船、增进食欲

            B5)舒缓焦虑

            B6)失眠

            B7)舒缓手腕酸痛

            B8)膝盖酸痛、风湿痛

            B9)胃不舒服

            B10)舒缓膝盖问题、水肿

            B11)眼睛疲劳、宿醉

            (二)脸部——脸部穴道说明

            人体常用穴位图:每个穴位都有简要说明

            F1)舒缓头痛、使眼睛明亮

            F2)解决青春痘、粉刺问题

            F3)减轻鼻塞、眼睛容易流泪症状

            F4)舒缓抽筋、晕眩

            (三)手部——手部穴道说明

            D1)鼻窦——D6)腰部

            D2)耳朵——D7)直肠

            D3)肩膀——D8)眼睑

            D4)肝脏——D9)胃

            D5)胆—— D10)脖子

            一、穴位:脾经(脾土)

            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

            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人体常用穴位图:每个穴位都有简要说明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二、穴位:肺经(肺金)

            位置:无名指掌面。

            人体常用穴位图:每个穴位都有简要说明

            操作:

            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约补200~400次。

            人体常用穴位图:每个穴位都有简要说明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清200~400次。

            人体常用穴位图:每个穴位都有简要说明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三、穴位:肾经(肾水)

            位置:小指掌面。

            人体常用穴位图:每个穴位都有简要说明

            操作:

            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清100~200次。

            人体常用穴位图:每个穴位都有简要说明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四、穴位:肝经(肝木)

            位置:食指掌面。

            人体常用穴位图:每个穴位都有简要说明

            操作:

            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

            五、穴位:心经(心火)

            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

            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约补100~200次。

            人体常用穴位图:每个穴位都有简要说明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清100~300次。

            人体常用穴位图:每个穴位都有简要说明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

            男人强壮阳气 两大关键穴位

            “人过三十天过午”,按中医理论,男性从三十岁左右,整个身体机能就开始进入衰退的状态,只有多一些保健的手段,才可以使人体正气充足,阳气不亏,从而减少各种男性疾病发生的机会,提高生命质量。

            男人强壮阳气 两大关键穴位

            男科穴——关元

              对于男科保健,有一个首要的穴位要知道,那就是关元。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等作用。前人有“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古今都作为保健的要穴。

              治疗病症:

              主要用于治疗元气虚损的病症,如中风脱证、身体无力、易疲劳,怕冷等;

              男科病症,如遗精,阳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

              妇科病症,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白带病,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外阴瘙痒,各种妇科炎症等;

              下焦病症;痢疾,脱肛,疝气,便血,溺血,小便滴沥不尽、尿频、尿急,尿痛等。

              关元穴位置:脐下四指处。关元穴位于人体“阴脉之海”的任脉,肚脐之下3寸的位置,又称为下丹田,具有培补元气、强壮身体的作用。这里的寸是同身寸,每个人手掌四指并拢的宽度,就相当于同身寸的3寸,所以,要找到关元也很简单,在人体正中线上,从肚脐向下量出四指宽的距离,就是关元穴。

              按摩方法:

              自我按摩时,首先可以以关元为圆心,左或右手掌做逆时针及顺时针方向摩动3—5分钟。

              然后,随呼吸按压关元穴3分钟。

              当然,如果有条件,也可以用艾条灸关元,每次10分钟左右,有很好的强壮作用。

            男人强壮阳气 两大关键穴位

            强肾穴——腰眼

              男科常见的症状就是腰酸腰痛,还有一个方法也很管用——揉腰眼。

              中医认为,用掌搓腰眼,不仅可疏通带脉和强壮腰脊,而且还能起到聪耳明目、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中年人经常搓腰眼,到了老年可保持腰背挺直,还能防治风寒引起的腰痛症。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按摩腰部既可使局部皮肤里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的排除,又可刺激神经末梢,对神经系统的温和刺激,有利于病损组织的修复,提高腰肌的耐力。

              所以,按摩腰部对慢性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可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对于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病也有一定疗效。

              腰眼穴位置:腰眼穴为经外奇穴,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的凹陷中。

              按摩方法:

              自我按摩时,先找第4腰椎棘突这个水平线。它的找法是,当我们双手叉腰的时候,从后面能摸到腰间的骨头,此为解剖学中的髂嵴,髂嵴正好与人体的第4腰椎棘突相平。

              然后,从正中线开始量出一个手掌再多一点的距离,便是腰眼穴所在。

              一般来说,按摩时身体坐正,两手握拳自然背向后面,用食指隆起的拳眼紧按腰眼穴并做旋转用力按揉,以酸胀为宜。

              每次可以揉5分钟,长期坚持有很好的强腰健肾作用。

            清肝消怒太冲穴 | 单穴治病之养肝(2)取穴:太冲穴

            穴位功效:太冲穴是肝经上的“消气穴”,是容易着急上火之人的一大法宝。由于肝经的循行路线是自下而上,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因此,消怒火应逆着肝经推,即向大脚趾的方向推,要有力度,产生酸胀感为最佳。

            清肝消怒太冲穴 | 单穴治病之养肝(2)​定位:位于人体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由第1、第2趾间缝纹向足背上推,至第1、第2趾骨结合部前方,可感到有一凹陷,即为太冲穴。

            清肝消怒太冲穴 | 单穴治病之养肝(2)​手法:当你感到烦闷、焦虑甚至想发火的时候,只要推按双侧的太冲穴各3分钟,胸中的怒气就会一扫而空。

            清肝消怒太冲穴 | 单穴治病之养肝(2)​解析:大冲穴作为足厥阴经的腧穴,肝之原穴,不论是肝火、肝阳、肝气、肝风,皆可取其泻之、平之。由于肝藏血、主气机疏泄的缘故,若是将太冲穴与合谷穴配合应用,能更好地调理体内气血之病。

            人体全身的穴位约有720多个,中医认为穴位是人体经络线上一些特殊的点区部位,它是经络中的经气出入的位置。

            现代研究发现,穴位是神经主干和神经末梢经过的地方,穴位与体内脏腑的神经往往同属于一个脊髓节段。因此,刺激体表穴位可对体内脏腑起到类似于共振的作用,产生舒筋活血、理气通脉等作用,从而对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起到调理效果。

            相比针灸,穴位按摩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工作间隙、休息时间都可以随时进行。

            养生必备,这2个神奇穴位能防治多种疾病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对神奇的穴位,生活中很多常见疾病都可以通过按摩这两个穴位来进行调理。

            它们就是位于我们手腕处的内关穴和外关穴,古代医家称为“阴阳双关穴”。内关穴和外关穴以“关”字来命名,意思是它们处于气血运行的关卡位置,可见它们的重要性。这两处穴位一内一外,一阴一阳,相互配合按摩,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养生保健效果。

            内关穴位于手腕侧,手腕横纹上方2寸的位置;外关穴位于手背侧,手背横纹上方2寸的位置,与内关穴相对应。

            养生必备,这2个神奇穴位能防治多种疾病

            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些疾病可以通过按摩这两处穴位来防治。

            心慌

            在情绪激动或过度劳累时如果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可用右手按压左手腕的内外关穴,时间为5分钟左右,同时保持全身放松,深长呼吸。

            失眠

            平躺于床上,用双手交替进行按摩两侧手腕的穴位,每侧3分钟左右。按摩过程中动作宜柔和,以睡前半小时按摩为最佳,如果同时配合服用一些改善睡眠的产品效果会更好。

            养生必备,这2个神奇穴位能防治多种疾病

            反酸

            患有慢性胃炎的人常有反酸症状,要按摩左手腕的内外关穴。可在餐后半小时按摩,且用力要稍重。

            颈椎病

            可以在工作间隙来按摩,左右手均可,力量由轻到重,穴位处有酸麻胀的感觉时效果最好。在按摩过程中,可进行低头、抬头等动作来配合。

            肩膀疼痛

            可缓解受风或者肩周炎引起的肩膀疼痛,按摩时选择痛侧手腕的穴位。在按压穴位的同时,可适当旋转肩关节来配合。

            最全穴位图集

            太阳穴位于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治疗失眠

            最全穴位图集

            听宫穴位于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耳鸣耳聋

            最全穴位图集

            印堂穴位于人体额部,在两眉头的中间。

            治疗鼻炎

            最全穴位图集

            风池穴位于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

            1、防治颈椎病

            2、疏肝理气

            3、治疗偏头痛

            最全穴位图集

            风府穴位于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1、脑血管疾病

            2、老年痴呆

            3、治疗眼睛干涩

            最全穴位图集

            天柱穴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

            颈椎病

            最全穴位图集

            膻中穴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1、心血管疾病

            2、熬夜疲乏

            最全穴位图集

            巨阙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心绞痛

            最全穴位图集

            章门穴位于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肘尖正对的地方就是。

            排解油腻

            最全穴位图集

            期门穴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保护肝脏

            最全穴位图集

            曲骨穴位于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治疗尿频尿急

            最全穴位图集

            心俞穴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防治心脏病

            最全穴位图集

            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颈椎病

            最全穴位图集

            至阳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急性胃痛

            最全穴位图集

            天宗穴位于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

            1、肩膀疼痛

            2、乳房胀痛

            最全穴位图集

            八髎穴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

            男科病妇科病

            最全穴位图集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位于中指和无名指指尖处。

            降心火

            最全穴位图集

            后溪穴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近端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落枕

            最全穴位图集

            养老穴以手掌面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糖尿病

            最全穴位图集

            鱼际穴位于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哮喘

            最全穴位图集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1、美容养颜

            2、缓解鼻炎

            最全穴位图集

            大陵穴位于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养护心脏

            最全穴位图集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1、心血管疾病

            2、失眠

            最全穴位图集

            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心律不齐

            最全穴位图集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治疗湿疹

            最全穴位图集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消化道疾病

            2、膝关节痛

            3、健脾祛湿

            最全穴位图集

            三阴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治疗湿疹

            最全穴位图集

            行间穴位于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降血压救急

            最全穴位图集

            内庭穴位于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减肥

            最全穴位图集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1、缓解不良情绪

            2、养护肝脏

            最全穴位图集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1、治疗上火

            2、养肾补肾

            最全穴位图集

            申脉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晨起养生法

            最全穴位图集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1、排解疲乏无力

            2、脂肪肝

            最全穴位图集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天气稍热,胖人们就容易汗流浃背,一天下来至少浸透两三个背心;爱美的女性也苦不堪言,脸上滴汗,让精美的妆容肆意“凌乱”。虽然适当排汗有助于人体健康,但排汗过多还是会让人感到烦恼。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三个穴位,正确按揉可以有效“止汗”。其实,出汗是正常生理现象,它有助于调节体温、促进体内“毒素”外排,盲目抑制排汗反而对健康不利。出汗过多往往是一些内科病的外在表现,如甲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患者常出现自汗、盗汗等异常现象。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可以辅助按摩下面3个穴位,有助于止汗。平常汗多的人,也可照此按摩,防止过度出汗。

            1、合谷穴

            三个神奇的“止汗穴”

            位于大拇指和食指根部的中间凹陷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

            按揉合谷穴对止手汗效果明显。“合谷”意指大肠经气血汇聚于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现代研究表明,按揉合谷可达到使汗腺收缩的效果。

            按揉要点:操作时用一手的大拇指来用力按揉对侧手的合谷穴即可,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  

            2、复溜穴 位于小腿内踝和跟腱之间向上2指宽处。

            三个神奇的“止汗穴”

            “复溜”一词中,“复”是反复,“溜”是悄悄地散失,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蒸发上行。按揉复溜穴的止汗功效在于刺激它能使水分代谢正常。合谷和复溜穴是止汗的“最佳搭档”。

            按揉要点:合谷穴要重点揉,复溜穴要轻揉。出汗过多时,可先按揉合谷2分钟,以感觉明显酸痛为度,再轻揉复溜2分钟。  

            3、足三里 位于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

            三个神奇的“止汗穴”

            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按摩它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按足三里对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能提高机体防病的能力。按揉足三里对常年身体虚弱、汗出过多的患者更为适宜。

            按揉要点: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穴位之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度,每次按揉持续数秒后,渐渐放松,每天可按摩2~3次,每次5分钟。

            “湖北蕲艾厂”为您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识。查经络、查穴位在首页的右下角有一个“艾灸学堂”的工具,可以学到更多穴位知识。还有“您哪里不舒服”等常见疾病的艾灸方法。了解更多的艾灸知识。

            在《黄帝内经》中,十二经络各主一类情绪,认为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是经络中能量堵塞的原因,如果疏通了经络,负面情绪就会自然地消失。

            十二经络所主情绪对号入住,看看自己是什么类型的情绪,查一下自己的哪个经络被堵塞了。以下给大家分享的是疏通经络的实操方法,即按压四个穴位。

            十二经络所主负面情绪

            每个脏器都主一种自然的正向能量,如果外界环境打破了身心平衡,就会产生相对应的负面情绪。负面情绪过多,就会堵塞本脏器的经络。通过疏通这些堵塞的经络,就可以消除由于不良情绪对人体产生的垃圾,进而改善或消除不良情绪。

            1.胆:负面情绪主焦虑

            正向能量是主中正、决断;负面情绪主焦虑。胆的功能强健,决断力强,中正无私;若胆经淤堵,就会出现焦虑不安,优柔寡断的心境。

            2.肝:负面情绪主愤怒

            肝的正向能量是主计谋、谋虑;负面情绪主愤怒、指责。肝经淤堵的人,容易愤怒,好攻击指责。疏通肝经,可以降肝火、平和情绪。

            3.肺:负面情绪主悲伤

            正向能量是主一身之气;负面情绪主悲伤。肺经淤堵的人容易悲伤。疏通此经络,可以减低悲伤情绪,找回正向能量。

            4.大肠经:负面情绪主懊悔

            正向能量主传导、排毒、存污;负面情绪主懊恼(懊悔、烦恼)。大肠不通容易烦恼、无名火;大肠泻下容易对过去的事情懊悔不已。疏通大肠经、改善大肠功能,可以消除这类负面情绪。

            5.胃:负面情绪主急躁

            正向能量主接纳、豁达;负面情绪主急躁。胃经淤堵的人做事容易着急,容易躁动,语言、行为均容易急躁。容易面部痤疮、粉刺、或身体容易出现痈脓。疏通胃经,可以缓和急躁的情绪,排出体内的毒素。

            6.脾:负面情绪主抱怨、委屈

            正向能量主思考;负面情绪主抱怨、委屈。五行当中,脾主土,属于大地坤土之性,能承载一切的好与坏。若脾的功能正常,可以接纳一切寒热温良、酸苦甘辛。若脾的经络淤堵,就会对它的无私接纳产生抱怨、委屈。

            7.心:负面情绪主怨恨、仇恨

            正向能量主欢喜、喜欢。负面情绪主怨恨、仇恨。怨恨比抱怨更强烈,有恨之入骨的势头,恨是由内心的最深处升起来的。生恨日久,耗伤心气、心血,导致心经淤堵。心脑血管问题,多来源于心经淤堵。

            8.小肠:负面情绪主哀愁

            正向能量主悲悯、怜悯;负面情绪主哀愁。怜悯过度及成哀愁。哀愁过度及成哀伤。哀愁过度及容易产生溃疡,容易堵塞小肠经。疏通小肠经,纠正偏颇,可以平和的对待一切哀伤之事。

            9.膀胱:负面情绪主消沉

            正向能量主积极、向上、阳光,微笑;负面情绪主消沉。膀胱经为一身阳气之所,为阳中之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膀胱经的位置正好迎向太阳。若膀胱经不通,人体阳气就无法升腾、部散;人体缺少阳气,就像天上缺少太阳,晴天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就会积极向上,阴雨天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就容易郁闷、消极。

            10.肾:负面情绪主恐惧

            正向能量主智慧;负面情绪主恐惧。肾精充沛,智慧、勇敢。若肾精亏损、肾经淤堵,就容易生不出智慧,遇事恐惧、恐慌、害怕、惊恐。孩子经常看恐怖电影,玩一些血腥的电子游戏,均容易损耗肾精,影响智慧。

            11.心包:负面情绪主压抑

            正向能量主欢乐,愉快;负面情绪主压抑。心包经是帮助心传达快乐心情的,若心包经堵塞,心的快乐的信号就无法传达出来。因此经常疏通心包经是可以有效排解压抑,提高快乐指数。

            12.三焦:负面情绪主紧张

            正向能量主轻松、心乐;负面情绪主紧张。若三焦功能不够协调就会生出紧张的情绪。学生考试前的紧张、员工面试前的紧张等都有可能是三焦功能不相协调所致。通过疏通三焦经,协调三焦的功能,可以有效缓解紧张情绪。

            疏通经络的四个重要穴位

            1.按揉心包经可以缓解”心累“

            催婚催孕催二胎,心情急躁怎么办?按着几个穴位轻松消除负面情绪

            心包经是沿着人体手臂前缘的正中线走的一条经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一直走到中指。左右手臂各有一条。

            可以沿着心包经的穴位逐个揉按,每个穴位以痛为标准,凡是按到痛的点就要多按几下,最好按到让它感觉不痛了,按压的力度不需要太重,按压时多停留几秒钟。平均每个穴位按摩2~3分钟。

            如果觉得找穴位太麻烦,也可以直接拍打心包经,即沿着经络一点一点地拍打过去。拍打心包经,对疏通气机非常有作用。

            2.捋捋膻中穴可宁心解闷

            催婚催孕催二胎,心情急躁怎么办?按着几个穴位轻松消除负面情绪

            膻中穴(两乳之间)有宁心神,开胸除闷等作用。

            按摩时用大拇指指腹稍用力揉压穴位,每次揉压约五秒,休息三秒。生气时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可以达到顺气的作用。

            3.轻叩风池穴可缓解紧张

            催婚催孕催二胎,心情急躁怎么办?按着几个穴位轻松消除负面情绪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叩压这个穴位能起明目醒脑的作用。只要感觉疲劳、紧张或者焦虑时可随时轻叩。力度以感到稍微有痛感即可。

            4.指压合谷穴可治疗头痛失眠

            催婚催孕催二胎,心情急躁怎么办?按着几个穴位轻松消除负面情绪

            一只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按摩此穴对于神经性头痛、失眠和神经衰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艾叶加醋泡脚可以缓解焦虑

            足底集结着五大脏腑的经络,用艾叶加上醋泡脚可以温通气血,解郁疏肝。

            焦虑抑郁往往是肝气不疏、气滞血凝所致,而脚底经络集结,艾叶的温通和醋的活血作用,可以使气血畅通,经络通畅,从而达到疏肝理气、活血解淤的功效。

            每次可用温水泡20分钟,再做做足底按摩,特别是多按按太冲穴,即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催婚催孕催二胎,心情急躁怎么办?按着几个穴位轻松消除负面情绪




            穴位按摩可以治疗和缓解一些日常的病症和疼痛,一些慢性疾病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按摩也能治好。但是按摩虽然简单有效,但是找准穴位是关键中的关键,不然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那么新手和非专业人士如何能快速准确地找到穴位呢?下面就来介绍两个简单的方法

            1. 找痛点

            找痛点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说,身体上的疼痛或不适部位就是经脉拘急,气血不通之处,是应当治疗之处。

            2个妙招帮你准确找到穴位

            中医理论中将肌肉组织的一些疼痛、麻木、寒冷、紧张、僵硬、挛缩等异常现象都纳入了痛的范畴

            2个妙招帮你准确找到穴位

            。中医认为痛症是经脉不通或水肿所引起,在痛症刚发生时,进行自我按摩,可以有效消除和治疗疼痛和相关的病症。 自己按摩最能拿捏适度的力道,一般来说,是自己能夠耐受的最重程度。 身体有疼痛时,第一要找到痛点,按揉痛点,直至不痛为止。若疼痛一時无法消退,那至少按揉50下,休息之后,再坚持继续重复按揉。但是,如果是病痛就应该再症状有所缓解后马上找医生进行医治。

            2. 根据人体体表标志

            人体体表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固定标志”,是指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比如五官轮廓、指(趾)甲等。以肚脐为标志,

            2个妙招帮你准确找到穴位

            其上 1 寸是水分,其下 1 寸是阴交,左右旁开 4 寸是大横。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等随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的标志。

            如让手掌五指在同一平面,拇指与其余四指成 90°,拇指根部两个肌腱间的凹陷就是阳溪。

            2个妙招帮你准确找到穴位

            2个妙招帮你准确找到穴位

            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常用取穴方法,虽然不适用于所有的穴位,但是操作方便,容易记忆。如,自然立正,垂臂于大腿外侧,中指端所指之处就是风市

            2个妙招帮你准确找到穴位

            2个妙招帮你准确找到穴位

            。又如劳宫穴位于手掌心,

            2个妙招帮你准确找到穴位

            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另外还有的取穴方法:一种是同身寸法;一种是骨度分寸法,但是我觉得这两种不大适合新手,我也不懂,所以也没介绍。

            以上两种就是我觉得比较简单的取穴方法,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正。

            日常生活中,工作中难免磕磕碰碰受伤,有时也会头疼脑热的生病,有的可能会产生各种疼痛,又一时找不到医院,或者离医院比较远而带来的痛苦,那么有没有方法可以解除或者缓解疼痛,还真有,对着一些穴位按摩,就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穴位按摩妙用无穷(二)

            1. 内关穴

            穴位按摩妙用无穷(二)

            内关穴与心脏关系密切,是联络三焦经的络穴,同时它又与奇经八脉中分布于胸腹的阴维脉交会,所以能够防治心血管疾病,舒缓心绞痛、心律不整等心脏不适,还可以治疗胸中诸疾,如咳嗽、气喘、呕吐、胃痛等症状。

            2. 三阴交穴

            穴位按摩妙用无穷(二)

            三阴交指的是三条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处。大家都知道,女性因其生理的特殊性,身体出现各种疼痛的概率也要大的多,三阴交穴按摩可以有效的缓解一些妇科的疼痛症状。它主要调理,肚脐以下的部位,经痛、产痛、更年期综合症等皆可按压。不过它有刺激子宫收缩的效果,怀孕期间最好不要按压。

            3. 委中穴

            穴位按摩妙用无穷(二)

            委中穴经过足太阳膀胱经,它主要治疗腰、嵴、背痛、坐骨神经痛及背侧下肢活动不便等症状。无论体力工作这的腰部筋膜、肌肉、韧带、 椎间小关节、关节囊等部位扭挫损伤还是脑力工作者的腰背酸痛,颈腰椎疼痛通过按压和按摩都可缓解。

            4. 阳陵泉穴

            穴位按摩妙用无穷(二)

            阳陵泉穴属足少阳胆经,有关筋骨的外伤都可以找它进行按压,如关节炎、、运动伤害、扭挫伤、落枕等。

            5. 印堂穴,太阳穴

            穴位按摩妙用无穷(二)

            头部是髓海(大脑)所在,只有经络通畅,气血供应正常,髓海才能得以滋养。按摩这两个穴位能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因此可以止痛。头痛的时候,用手指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推至太阳穴,往返3—4遍;然后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在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从头顶到颈部,往返4—5次。

            6. 合谷穴

            穴位按摩妙用无穷(二)

            合谷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的脉络入下排牙齿,足阳明的脉络入上排牙齿,合谷穴是阳明经穴,按压能止痛 方法为指尖对准虎口部位肌肉隆起的最高点,而且要从侧面对着骨头垂直用力掐按,维持力度3分钟左右,可以有效的缓解牙痛。而且要交叉治疗,即右侧牙痛,就揉左边的合谷穴;左侧牙疼,就揉右边的合谷穴。

            穴位按压按摩虽然很是神奇,也能缓解或者解决一些病痛,但只是为了在不能及时得到治疗的时候缓解疼痛感才按的,如果有些地方疼痛的厉害还是需要去医院检查,毕竟按摩这些穴位达不到治疗的效果。只有去医院检查,查出病因了再进行治疗才是最好的方法。

            人的身体分布着各种穴位,总共有700多个,有活穴和死穴之分,还有的穴位可以通过推拿按摩

            穴位按摩妙用无穷

            ,针灸等手段达到强身健体,治疗疾病的功效,,今天先介绍几个补肾的穴位,可以通过简单的按摩达到补肾强肾的目地。

            穴位按摩妙用无穷

            1.按摩双耳

            功效:按摩耳廓有调节肾,养生保健的功效。

            穴位按摩妙用无穷

            做法:

            搓热手心后搓揉耳廓,

            穴位按摩妙用无穷

            用双手按压耳朵的四个耳穴,分为是心、肺、胃和十二指肠这四个地方的耳朵反射区。使用食指与拇指揉搓耳廓3分钟即可,也可使用两手交替拉扯对侧耳廓上部。

            2.按摩肾俞穴

            穴位按摩妙用无穷

            长时间从事脑力劳动而又少运动的人,平常多按摩后腰的肾俞穴,肾俞穴有强肾的作用,能够缓解久坐不动会引起的阳气相对不足,无力、疲劳等各类不适感。

            做法:

            双掌摩擦至热后,把掌心贴于肾俞穴,手掌拍打背后的肾俞穴。这样反复3至5分钟,或直接以手指按揉肾俞穴,至出现酸胀感,并且腰部微微发热。

            3.按摩丹田

            穴位按摩妙用无穷

            丹田穴被视为脏腑之气输人小肠的通道,有“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之称,本穴不仅与人体生命活动关系密切,同时还是外力刺激腹部活动的最佳人手穴位。这里的的丹田一般指下丹田。

            做法:

            仰卧,双腿弯曲,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上,搓热掌心,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十左手上,先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120次,再按逆时针方向揉腹120次。按揉时要适度用力,然后用手掌绕脐按摩做圆周运动精力集中,呼吸自如,切不可心猿意马。

            4.按摩太溪穴

            穴位按摩妙用无穷

            功效: 按摩太溪穴能治疗失眠健忘、咳嗽气喘、月经不调、牙痛、阳痿、手脚冰凉,祛斑祛痘、美白肌肤等。

            做法:

            对侧拇指按揉太溪穴(足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每次每个穴位按揉5分钟左右。

            5.按摩关元穴

            穴位按摩妙用无穷

            关元穴是女子藏血、男子藏精之处,按摩关元穴能治女性痛经、补肾虚,还能治疗糖尿病。

            做法:

            把温热的掌心轻轻地放到小腹上(关元穴的位置)以关元为圆心,左或右手掌做逆时针及顺时针方向摩动3—5分钟。手指按压刺激关元穴,先做摩法,至丹田感觉到热。

            6.按摩涌泉穴

            按摩涌泉穴有活跃肾经内气、固本培元、延年益寿、散热生气,有使肾精充足,耳聪目明,发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等功效。

            做法: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可以放松的坐在床上,然后用手掌来回的揉搓或者是按摩涌泉穴以及脚底的部位,并且最好能够揉搓到脚底发烫或者是发热,然后再用大拇指的指腹位置点按涌泉穴,等到出现酸痛情况就可以停止换另外一只脚。或者用拇指指腹从足跟推向足尖,这个方法称之为“推涌泉,每天推100~500次不等,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还可以用拇指或食指或中指指端放于足心涌泉穴处,来回按揉,每足心揉100次为宜。常用此法能疏通心肾,调整内脏功能。

            穴位按摩操作简单,行之有效,但是有几点也要注意1.取穴准确: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2.用力恰当:因为过小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过大易产生疲劳,且易损伤皮肤。3.身心放松,按摩时要心平气和,思想集中。

            4.持之以恒:按摩保健是需要日积月累,不是一两天就能见效的。

            穴位按摩妙用无穷(三)

            今天继续为大家介绍一些穴位

            7. 八髎穴

            穴位按摩妙用无穷(三)

            八髎穴在人体的骶部,即臀部以上、腰部以下,有8个穴位,分别为左右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合称“八髎穴”。中医认为,痛经是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所以要通调气血、温经化淤。通过按摩八髎穴可以缓解痛经症状,家人用掌根摩擦这个区域,达到透热的程度为宜,能够从外而内调理胞宫,起到止痛的目的。

            8. 神阙穴

            穴位按摩妙用无穷(三)

            神阙就是肚脐。腹痛的病人,自己用掌根揉神阙穴10分钟,能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中医认为,神阙位于中下焦之间。揉、摩神阙穴能温通血脉,调和中下焦,疏通胃肠气,达到止痛的目的。但要注意把手掌搓热再按摩。

            9. 足三里穴

            穴位按摩妙用无穷(三)

            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很多人都有过胃痛的经历治疗胃痛,需要理气,按揉这里能疏通胃气、和络止痛。

            10. 极泉穴

            穴位按摩妙用无穷(三)

            极泉穴属手少阴心经,可疏经利筋、活mL散结、宽胸凝神,多用于治疗心绞痛、淋巴结核等疾病。 极泉穴不仅具有宽胸理气的作用,还可以快速回阳,引血上行,使头脑快速清醒。这个特殊的治疗手法就是弹拨和拍打。遇到生气后心胸气短时,就可以用四指在腋窝正中轻轻地弹拨。我们在弹拨的时候,能明显地感觉到有一条经筋,这条筋的正中就是极泉穴。极泉穴可以治疗人生气发怒后气滞血淤、运行不畅引起的胸闷、气短、心悸、心悲欲哭、手臂胀麻等症状。心脏病人发作时,手指插入左侧的腋窝中,适当用力地抠按腋窝中,可以有效的快速缓解心痛,可用于心脏病的临时急救。拨极泉穴可以增加气血的流通,使人快速平静下来。

            11. 承山穴

            穴位按摩妙用无穷(三)

            很多人都有过抽筋的经历,特别是在冬天或者比较劳累的晚上,揉按位于小腿肚子正中点1分钟左右,即可有效缓解抽筋疼痛。微微施力垫起脚尖,小腿后侧肌肉浮起的尾端即为承山穴,承山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主治腿肚抽筋,脚部劳累、膝盖劳累、腰背痛、腰腿痛等症。

            12. 后溪穴

            穴位按摩妙用无穷(三)

            落枕肯定也是大家经常碰到的, 一觉起来,脖子僵硬,疼痛难耐,不能扭头,也不能低头,这就是不小心受了寒导致脖子落枕,这个时候后溪穴可以帮你。后溪穴属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有舒经利窍、宁神之功,统治颈肩腰椎病。左边脖子疼,就掐按右侧后溪穴,右边疼掐按左侧的,掐按的同时慢慢的活动颈部,有利于快速缓解落枕。

            还是那句话,穴位按摩只能缓解症状,真正有病还是得去医院正规治疗。如果是保健强身,还请持之以恒,不然是没有效果的。



            降压歌

            身体哪里有病按什么穴,一篇祛病歌诀送给你

            高血压病不可怕,三个穴位搞定它;

            太溪太冲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

            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

            身体哪里有病按什么穴,一篇祛病歌诀送给你

            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

            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耳鸣歌

            身体哪里有病按什么穴,一篇祛病歌诀送给你

            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

            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

            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哮喘歌

            身体哪里有病按什么穴,一篇祛病歌诀送给你

            身体哪里有病按什么穴,一篇祛病歌诀送给你

            哮喘本是外邪侵,好发三夏与冬春;

            预防为主抓关键,补气防感防过敏。

            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本重在补气血;

            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傻。

            冬春哮喘由风寒,注重温阳即了然;

            艾灸关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暑湿,按揉合谷足三里;

            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

            心绞痛歌

            身体哪里有病按什么穴,一篇祛病歌诀送给你

            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

            电话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

            排毒歌

            身体哪里有病按什么穴,一篇祛病歌诀送给你

            人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畅通。

            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

            舒肝排气歌

            身体哪里有病按什么穴,一篇祛病歌诀送给你

            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

            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

            减肥歌

            身体哪里有病按什么穴,一篇祛病歌诀送给你

            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胖开路是先锋;

            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广告瞎折腾。

            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

            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条赛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显;

            吃点自制二陈散,疗效巩固不反弹。

            糖尿病歌

            身体哪里有病按什么穴,一篇祛病歌诀送给你

            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当茶喝;

            再配四个天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

            上消燥热伤肺腑,口渴多饮小便多;

            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钟。

            中消胃燥津液伤,口渴尿多便秘常;

            调理中消补胃阴,胰俞内廷太溪强。

            祛除热邪内廷功,一天两次按摩通;

            上午起就未经旺,迎头痛击效最明。

            颈椎好了歌

            身体哪里有病按什么穴,一篇祛病歌诀送给你

            何因导致颈椎痛?骨骼肌肉不平衡;

            刺激风府手三里,一朝疼痛无踪影。

            调制更年期歌

            身体哪里有病按什么穴,一篇祛病歌诀送给你

            女人最怕更年期,烦躁失眠性欲低;

            症状全由阴虚致,六味逍遥能补益。

            坚持按摩两穴位,太溪太冲为功奇。

            肾阴补足精神爽,一生不知更年期。

            补肾歌

            身体哪里有病按什么穴,一篇祛病歌诀送给你

            人体瑰宝属肾经,后天赔补胜遗赠;

            太溪复溜涌泉穴,各怀绝技显奇能。

            头晕耳鸣腰酸疼,性欲减退牙松动;

            只需按摩太溪穴,诸多症状一扫清。

            膀胱阴道前列腺,流产后遗诸病变;

            都是肾虚惹得祸,按莫复溜奇效现。

            脚底奇穴属涌泉,可止鼻血降血压;

            头目胀疼也可疗,茱萸贴敷平哮喘。

            性福歌

            身体哪里有病按什么穴,一篇祛病歌诀送给你

            人体自有威而刚,性福何须求药方;

            肾俞关元阴陵泉,坚持按摩就壮阳。

            阳萎早泄羞难言,气血不足是关键;

            关元气海足三里,按摩令尔挺而坚。

            皮肤清洁歌

            身体哪里有病按什么穴,一篇祛病歌诀送给你

            灰头土脸皮偏黄,任尔清洗也不爽。

            实因胆经有淤塞,油脂代谢不正常。

            每晚坚持敲胆经,还要保持心舒畅。

            配合点揉太冲穴,一朝肤净面目爽。

            祛痘歌

            身体哪里有病按什么穴,一篇祛病歌诀送给你

            脸颊前额痘痘生,色红肚胀口气重。

            全因胃火炎上致,时有灼津便不通。

            穴位按摩实有效,首选天枢与内廷。

            内庭本是胃荥穴,荥主身热泄胃火。

            天枢一穴兼两经,能调大肠促便通。

            早上起床拇指按,内廷天枢两分钟。

            每餐饭后半小时,再按天枢两分钟。

            多喝开水促排毒,烦人痘痘无影踪。

            额头两边痘痘生,肝气郁结所支撑。

            求助气海太冲穴,每晚按摩五分钟。

            气海本是性母祖,除肝淤滞协太冲。

            太冲疏理调肝气,肝气不郁痘不生。

            消泺穴位位置图

            消泺穴—头痛、齿痛、项强、上肢麻痹、臂痛、癫疾等

            图解消泺穴位的位置

            【消泺穴的位置】位于人体臂外侧,当清冷渊穴与臑会穴连线的中点处。

            【取穴方法】侧坐位,在臂外侧,肘尖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上5寸,按压有酸胀感。

            【穴位解剖】在肱三头肌肌腹的中间;有中侧副动、静脉;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

            消泺穴—头痛、齿痛、项强、上肢麻痹、臂痛、癫疾等

            穴名解说

            【消泺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别名:臑窌穴,臑交穴,臑俞穴。

            (1)“消泺穴”。“消”,溶解、消耗也。“泺”,水名,湖泊之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为清冷渊穴传来的滞重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消解并化雨降地,降地之雨在地之表部形成湖泊,故名“消泺穴”。

            (2)“臑窌穴”。“臑”,动物的前肢,前为阳、后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在此化为地部经水。理同消泺名解。

            (3)“臑交穴”。“臑”,动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交”,交会也。臑交名意指穴外臂部的天部阳气交会于本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其性寒湿,其变化为冷降,穴内气血对穴外天部的阳气有收引作用,臂部外散的阳气因而汇入穴内,故名臑交。臑俞穴名意与臑交同,俞指穴外阳气向本穴输入。

            【穴位含义】三焦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及冷降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水湿云气散热冷降,外散之热上行臑会穴,冷降之雨归于地部,地部经水则循三焦经下行。

            【功能作用】除湿降浊。

            消泺穴—头痛、齿痛、项强、上肢麻痹、臂痛、癫疾等

            按摩消泺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肥胖、头痛、齿痛、项强、上肢麻痹、臂痛、癫疾等。

            【作用功效】清热醒脑、疏通经络。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头痛、齿痛、项强、上肢麻痹、臂痛、癫疾。

            【消泺穴位配伍】消泺穴配清冷渊穴、肩髎穴、肩髃穴、臑会穴治肩臂痛、上肢不遂、肩周炎。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消泺穴,直刺0.5-1寸。

            【艾灸方法】消泺穴,艾条灸5-10分钟,消泺穴,艾炷灸3-5壮。

            消泺穴—头痛、齿痛、项强、上肢麻痹、臂痛、癫疾等

            人中穴(水沟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人中穴(水沟穴):中风昏迷小儿惊风腰背强痛

            图解人中穴(水沟穴)位的位置

            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即: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

            穴位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支及面神经颊支。

            穴名解说

            水沟穴Shuǐgōu(DU26)(即:人中穴)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 别名:人中,鬼客厅,鬼宫,鬼市,鬼排。

            穴位含义:督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沟渠下行。

            1、水沟。水,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也。沟,水液的渠道也。该穴名意指督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沟渠下行。本穴物质为素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为循督脉下行,本穴的微观形态如同地部的小沟渠,故名。

            2、人中。人,指本穴位在头面天地人三部中的人部。中,指本穴位处在头面前正中线。人中名意指本穴位于鼻唇沟的中部,无它意。

            3、鬼客厅。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客厅,接待客人的厅堂也。鬼客厅名意指穴内气血为来自天部之气的冷降水液。本穴位处督脉,督脉气血以阳气为主,地部经水稀少,而本穴气血则为地部经水,地部经水如同督脉气血的宾客一般,故名鬼客厅。鬼宫、鬼市、鬼排名意与鬼客厅同。

            4、督脉手足阳明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不光为督脉的阳气冷降而成,主要的是手足阳明经的冷降水液,故为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根据人体所处的不同体位而分别传于手足阳明经及督脉的兑端穴。

            功能作用:分流督脉经水,通经活络。

            人体穴位大全——人中穴(水沟穴):中风昏迷小儿惊风腰背强痛

            按摩人中穴(水沟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疾病: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昏迷、晕厥、暑病、癫狂、臆语、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出血、慢性鼻炎、风水面肿、牙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遍身水肿、霍乱、温疫、挫闪腰疼、人事不醒、心腹绞痛、剧烈腰背痛等。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休克、癔病、精神分裂症、晕车(船)、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急性腰扭伤等。配中冲、合谷主治中风不省人事;配委中主治闪挫腰痛。

            穴位配伍:配百会穴、十宣穴、涌泉穴治昏迷急救。中暑加委中穴、尺泽穴,溺水窒息加会阴穴,癫狂加内关穴,癔病发作加合谷穴透劳宫穴;配上星穴、风府穴治鼻流清涕;配委中穴(泻法) 治急性腰扭伤;配三阴交穴、血海穴治月经不调、崩漏。

            人体穴位大全——人中穴(水沟穴):中风昏迷小儿惊风腰背强痛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人中穴的方法:用拇指尖掐或针刺人中穴,以每分钟揿压或捻针20-40次,每次连续0.5-1秒为佳。

            按摩人中穴治疗慢性鼻炎的方法:1、两手拇指微屈,其他四指轻握拳,用拇指背沿鼻梁两侧上下往复摩擦数十次,上擦到眼下部,下擦到鼻孔侧。2、双手捂住脸部,左右手各自向相反方向弧形揉搓脸部。3、用一指尖轻按人中穴(人体鼻唇沟的中点),以顺、逆时针方向各旋转按揉50次。每日早晚各做1次,只要长期坚持,定会收到满意效果。

            人体穴位大全——人中穴(水沟穴):中风昏迷小儿惊风腰背强痛

            人中穴为急救昏厥要穴。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历代医家认为,人中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手指掐或针刺该穴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急救方法,可以用于治闻中暑、昏迷、晕厥、全身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呼吸停止、低血压、休克、一氧化碳中毒等。为什么刺激人中会出现一定的急救作用呢?

            其一,刺激人中穴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血压是主要生命指征之一,任何原因造成的血压过低都会危及生命,在危急情况下,提高血压可以保证各脏器的血液供应,维持生命活动。研究表明,节律性刺激、连续弱刺激或边续强刺激人中易能引起动脉血压升高。

            其二,刺激人中穴对另一主要生命指征--呼吸活动也有影响,连续弱刺激可引起持续性吸气兴奋,连续强刺激可引起持续性吸气抑制,适当的节律性刺激则有利于节律性呼吸活动的进行。

            虽然刺激人中对血压和呼吸这两个重要的生命指征都有影响,但对呼吸的影响并非都有利。例如,连续刺激引起的吸气兴奋和吸气抑制导致呼吸活动暂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不同的刺激手法对呼吸活动有不同的影响,在充分发挥升高血压作用的同时,要注意避免对呼吸活动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适当的节律性刺激最为合适,可用拇指尖掐或针刺人中穴,每分钟掐压或捻针20-40次,每次持续0.5-1秒。

            此外,掐人中或针刺人中只是一种简便的应急急救措施,还应及时与医院联系,进一步抢救,以免延误病情。运用人中穴救治昏厥急症,是简单易掌握的应急性急救措施,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实为救命之法宝。

            应用总结:当人中风、中暑、中毒、过敏以及手术麻醉过程中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时,医者用食、中两指端置于拇指面,以增强拇指的指力,用拇指端按于唇沟的中上处顶推,行强刺激。以每分钟20-40次为宜,可使患者很快苏醒。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一般不灸。

            特别注意:人中穴为人体最重要的穴位之一,而且也是一个相当危险的部位,如果采用此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时候,注意力道不要过于强烈。人中穴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人体穴位大全——人中穴(水沟穴):中风昏迷小儿惊风腰背强痛

            角孙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角孙穴:头痛、耳部红肿、目赤肿痛、目翳、齿痛等

            图解角孙穴位的位置

            角孙穴的位置:位于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取穴方法:正坐或侧伏,以耳翼向前方折曲,当耳翼尖所指之发际处。若以手按着使口能合,其处牵动者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耳上肌、颞筋膜、颞肌。皮肤由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除上述神经外,还有颞浅动、静脉,无深筋膜。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由颞神经支支配的耳上肌(皮肌),继经颞筋膜入颞肌,直抵骨膜。颞肌属咀嚼肌,由颞深前、后神经支配。

            人体穴位大全——角孙穴:头痛、耳部红肿、目赤肿痛、目翳、齿痛等

            穴名解说

            【角孙穴】经穴名。归属:手少阳三焦经,出《灵枢.寒热病》。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1、角孙。角,耳也,肾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收引之气。孙,火也,角为之水,则孙为之火也(肾之子为肝,肝之子为火),此指穴内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气态物。该穴名意指天之天部的收引冷降之气由此汇入三焦经。本穴为三焦经经脉中的最高点,三焦经无气血传至本穴,本穴气血为空虚之状,足太阳膀胱经外散的寒湿水气夹带着足少阳胆经的外散水湿风气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既处火所在的天之天部又表现出肾水的润下特征,故名。

            人体穴位大全——角孙穴:头痛、耳部红肿、目赤肿痛、目翳、齿痛等

            2、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理同角孙名解。

            【穴位含义】:足少阳足太阳的天部冷缩水气由此汇入手少阳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分传于颅息穴和耳门穴。

            【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人体穴位大全——角孙穴:头痛、耳部红肿、目赤肿痛、目翳、齿痛等

            按摩角孙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耳部红肿、目赤肿痛、项强、目翳、齿痛等。

            【作用功效】吸湿降浊、清热消肿,散风止痛。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偏头痛、腮腺炎等。

            【穴位配伍】率谷穴透角孙穴配足临泣穴治眩晕。配听宫、翳风主治耳部肿痛;配太阳、头维、太冲主治偏头痛。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角孙穴,沿皮刺0.3-0.5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耳周。

            【艾灸方法】角孙穴,艾条灸5-10分钟,角孙穴,艾炷灸3-5壮。

            颊车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颊车穴: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牙痛、腮腺炎等

            图解颊车穴位的位置

            颊车穴的位置: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1横指(中指),按之凹陷处,(即: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左右各一。取该穴道时一般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姿势,以方便实施者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各种按摩手法。

            穴位解剖:在下颌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及咬肌神经。

            人体穴位大全——颊车穴: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牙痛、腮腺炎等

            颊车穴的准确位置:下颌角前上方一寸处。

            人体穴位大全——颊车穴: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牙痛、腮腺炎等

            穴名解说

            颊车穴,出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归属:足阳明胃经。别名:曲牙,机关,鬼床,牙车。

            穴位含义:胃经的五谷精微物质由此上输于头。

            (1)颊车。颊,指穴所在的部位为面颊。车,运载工具也。颊车名意指本穴的功用是运送胃经的五谷精微气血循经上头。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五微气血,至本穴后由于受内部心火的外散之热,气血物质循胃经输送于头,若有车载一般,故名颊车穴。

            人体穴位大全——颊车穴: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牙痛、腮腺炎等

            (2)曲牙。曲,隐秘之意。牙,肾所主之骨也,指穴内物质为水。曲牙名意指本穴上传头部的气态物中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水湿浓度较大,如隐秘之水一般,故名曲牙。

            (3)机关。机,巧也。关,关卡也。机关名意指本穴有关卡大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的作用。本穴因位处上部,大迎穴外传的地部经水部分因地球重力场的原因自然被关卡在本穴之外,关卡的方式十分巧妙,故名机关。

            (4)鬼床。鬼,与神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床,承物之器也。鬼床名意指穴内经水被它物承托而行。本穴物质为大迎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其运行是循胃经上行下关穴,气态物中水湿浓度较大,如同载水上行一般,故名鬼床。

            (5)牙车。牙,肾所主之骨也,指穴内物质为水。车,运载工具也。牙车名意指本穴有运送胃经经水上头的功能。理同曲牙之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气态物,水湿浓度较大。

            【运行规律】水湿气态物由本穴循胃经上行下关穴。

            【功能作用】传输胃经精微物质上行头部。

            按摩颊车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口歪,牙痛,颊肿,口噤不语,牙髓炎,冠周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颊车穴为十三鬼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症。

            3、其它:脑血管病后遗症,甲状腺肿。

            作用功效:祛风清热、开关通络。

            人体穴位大全——颊车穴: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牙痛、腮腺炎等

            穴位配伍:配地仓穴治口眼歪斜。配地仓、合谷等主治口角歪斜、齿痛、颊肿;配下关、合谷主治颞颌关节炎。指压颊车穴,对于速止下齿牙痛非常有效。此外,还可以配合下关、阳白、合谷穴来缓解三叉神经痛。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炎、腮腺炎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颊车穴,直刺0.3-0.5寸;颊车穴平刺0.5-0.1寸(可向地仓穴透刺,即:横刺透向地仓穴)。针感:局部酸胀,并向周围扩散。

            京门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京门穴:腹胀、肠鸣、泄泻、腰胁痛等

            图解京门穴位的位置

            【京门穴的位置】位于人体侧腰部,章门穴后1.8寸,当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取穴方法】找京门穴的时候,最好用敲打法把它敲出来,用手指骨节硌侧面那个位置,如果很敏感就是该穴。但是要记住,此穴是在骨头的边缘,不在肉上,在对应着大腿两侧的高点处。

            【穴位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人体穴位大全——京门穴:腹胀、肠鸣、泄泻、腰胁痛等

            穴名解说

            【京门穴】经穴名。出《脉经》。属足少阳胆经。肾之募穴。别名:气府穴、气俞穴。

            【穴义】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在此聚集。

            (1)京门。京,国都也,人与物的聚集、集散之所,此指穴内物质所处为地之上部。门,出入的门户。京门名意指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日月 穴传来的冷降水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进一步散热冷降而成为天之下部的寒冷降水云系,本穴如同地之上部水湿云气的聚散之所,故名京门。

            (2)气府。气,气态物也。府,府宅也。气府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之气。理同京门名解。气俞名意与气府同。

            (3)肾经募穴。本穴为天部寒冷水气的聚集与降落之处,降地后的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也就是交于肾经的体内经脉,本穴有募集肾经水液的作用,故为肾经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气及水气冷降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天部的寒冷水气由穴外汇入穴内,地部经水则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冷降天部水湿,募集肾经水液。

            人体穴位大全——京门穴:腹胀、肠鸣、泄泻、腰胁痛等

            人体穴位大全——京门穴:腹胀、肠鸣、泄泻、腰胁痛等

            【方例配伍】

            (1)尿黄、水道不通:京门、照海。

            (2)洞泄不化:京门、然谷、阴陵泉。

            (3)洞泄体痛:京门、昆仑。

            (4)脊{23}反折:京门、石关。

            (5)小腹肿:京门、蠡沟、中封。

            (6)腰痛不可以久立俯仰:京门、行间。

            (7)腰痛:京门、肾俞、膀胱俞、委中。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刺方法】京门穴,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季胁部。

            【艾灸方法】京门穴,艾条灸5-15分钟,京门穴,艾炷灸3-5壮。

             颔厌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颔厌穴:头痛、耳鸣、眩晕、齿痛等

            图解 颔厌穴位的位置

            【颔厌穴的位置】位于人体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与下四分交点处。

            【取穴方法】侧坐或侧卧位,头维与悬颅连线的中点处。

            【穴位解剖】在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颞支。

            人体穴位大全——颔厌穴:头痛、耳鸣、眩晕、齿痛等

            穴名解说

            【颔厌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穴位含义】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

            (1)颔厌穴。颔,下巴也,为任脉及足阳明经所过之处,此指足阳明的气血。厌,厌倦也。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上关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行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化风而行并由此输向头之各部,足阳明经头维穴输供头部的精微物质因而受到损害,本穴气血为足阳明所厌恶,故名。

            (2)手少阳足阳明之会。本穴外传的阳热风气并入足阳明经头维穴外输的气血当中,故为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传于悬颅穴并输向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推动足阳明气血的传递。

            按摩 颔厌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

            【作用功效】颔厌穴,祛风镇惊。

            【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中风偏瘫,颤振。

            【穴位配伍】颔厌穴配风池穴、外关穴治疗眩晕;颔厌穴配悬颅穴治疗偏头痛。

            人体穴位大全——颔厌穴:头痛、耳鸣、眩晕、齿痛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疗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颔厌穴,沿皮刺0.3-0.5寸。

            【艾灸方法】颔厌穴,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手法】颔厌穴,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10秒后松手,如此反复5次,并作圈状按摩。

            膏肓穴位位置图

            膏肓穴:咳嗽、气喘、支气管炎、肺结核、肩膀酸痛等

            图解膏肓穴位的位置

            【膏肓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

            【穴位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 层为髂肋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

            膏肓穴:咳嗽、气喘、支气管炎、肺结核、肩膀酸痛等

            穴名解说

            【膏肓穴】经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

            【穴位含义】肓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穴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心脏与膈膜之间的膏脂(此膏肓由五谷精微所化),故名膏肓。

            (膏脂为提供心火燃烧之柴薪,在火热作用下所处为液态,今心室燃烧后气化蒸发的部分在胸腔内压的作用下随湿热之气外渗体表膀胱经,故名膏肓)。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干燥的湿热之气与不溶于水的膏脂。

            【运行规律】热气循膀胱经上行,膏脂出体表后散热降下行。

            【功能作用】散热排脂。

            【注】膏盲穴对应的膀胱正经穴位为厥阴俞穴,它们的气血物质皆来自心室之外卫心包之中。厥阴俞穴的气血物质以较高温度的水湿之气为主要特征,而膏盲穴的气血物质则以干热的阳气和脂类物质为主要特征。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膏盲穴所处为外、为高,穴内环境的温度比厥阴俞穴要低,膏脂之物在厥阴俞穴的较高温度场中不会凝固,而到了本穴的较低温度场中之后则会散热冷却凝固。脂类物质在本穴的散热冷凝为本穴气血变化的主要特征,故名之为膏盲穴。

            膏肓穴:咳嗽、气喘、支气管炎、肺结核、肩膀酸痛等

            按摩膏肓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健忘、遗精、完谷不化。肺结核、支气管炎、肩膀肌肉僵硬、酸痛等。

            【作用功效】膏肓穴,散热排脂、补虚益损、调理肺气。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乳腺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等。常灸此穴有强身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

            【穴位配伍】膏肓穴配尺泽穴、肺俞穴治疗喘咳;配肺俞主治久咳;配肩井穴治疗肩背痛;配白劳穴治疗虚劳。

            每当形容一个人病无可治时,人们常会用到一个词:“病入膏肓”。但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膏肓其实是中医里一对重要的穴位。

            唐代药王孙思邈曾在《千金方》中说:“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比如,得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疾病,且因久病不愈变得体弱消瘦时,说明身体气血阴阳均已受损,最适宜取膏肓穴施灸治疗,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

            膏肓穴:咳嗽、气喘、支气管炎、肺结核、肩膀酸痛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补之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膏肓穴,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 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艾灸方法】膏肓穴,艾条温灸5-15分钟,膏肓穴,艾炷灸或温针灸3-7壮。

            【膏肓穴位--保健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全身的病,统统与膏肓相关。所以,中医典籍中也曾有“运动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说法。建议经常伏案、用电脑的人多做下面几个动作。

            1、两脚平行站立,两膝微曲,腰直,胸平,两手握拳,两臂缓缓抬起到胸前与肩平,然后用力向后拉至极限,使肩胛骨尽量向脊柱靠拢,挤压两侧膏肓穴,略停1至2秒钟,再恢复原姿态,后拉时深吸气,回收时呼气,动作在水平面缓慢进行,动作到位,使背后有酸胀、出汗的感觉。

            2、把椅子反过来坐,人趴在椅背上,充分展开两个肩胛,而两个肩胛骨向后挤压,就是在挤压膏肓穴。

            3、肘部弯曲,分别向前向后转摇肩关节各50次,一日三次,这样可带动肩胛骨上下旋转,以运动背部的膏肓穴。经常做这些动作可以达到益寿延年的效果,而且还可以预防治疗颈椎病、肩周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膏肓穴:咳嗽、气喘、支气管炎、肺结核、肩膀酸痛等

            按摩膏肓穴治疗肩膀肌肉僵硬、酸痛的手法:按摩膏肓穴位时一面缓缓的吐气,一面揉膏肓穴6秒钟,反复重复10次,就可以治肩膀僵硬、酸痛等。


            膝关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膝关穴:膝痛,脚气,鹤膝风,咽喉痛等

            图解膝关穴位的位置

            【膝关穴的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上髁的后下方,阴陵泉穴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穴位解剖】在胫骨内侧后下方,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深部有胫后动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人体穴位大全——膝关穴:膝痛,脚气,鹤膝风,咽喉痛等

            穴名解说

            膝关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厥阴肝经。别名:阴关穴。

            膝关:膝,指穴在膝部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本穴物质为中都穴传来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无力上行而沉降于下,只有少部分水气吸热后继续上行,本穴如同关卡一般阻挡滞重水湿的上行,故名。阴关名意与膝关同。

            【穴位含义】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小部分水气吸热后横向飘行于曲泉穴。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人体穴位大全——膝关穴:膝痛,脚气,鹤膝风,咽喉痛等

            按摩膝关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膝痛,脚气,鹤膝风,咽喉痛;膝膑肿痛,寒湿走注,历节风痛,下肢痿痹。痛风,髌骨软化症,髌上滑囊炎,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穴位配伍】1、膝关穴配足三里穴、血海穴、阴市穴、阳陵泉穴、髀关穴、伏兔穴、丰隆穴治中风下肢不遂、小儿麻痹等;2、配委中穴、足三里穴治两膝红肿疼痛。 3、配梁丘、血海、膝眼,有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膑肿痛。4、配阳陵泉、膝眼、委中、鹤顶,有祛风活络,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炎。

            人体穴位大全——膝关穴:膝痛,脚气,鹤膝风,咽喉痛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刺灸方法】直刺0.5~1寸;

            【艾灸方法】可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人体穴位大全——膝关穴:膝痛,脚气,鹤膝风,咽喉痛等

            下髎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下髎穴:腰痛、腹痛、便秘、盆腔炎、子宫内膜炎

            图解下髎穴位的位置

            【下髎穴的位置】位于骶部,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穴位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当第四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穴名解说

            【下髎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名解】下,与上三髎穴相对所处为下也。髎,孔隙也。下中髎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穴位含义】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四穴的主治病证基本相同,其功用为通行水液,在治病取穴时当按不同情形对证取穴。以上四穴中上髎穴调节的经水量大,用时当为体表大寒或体内大热之状,而下髎调节的经水量最小,用时当为体表微寒或体内微热之状。余类推。

            按摩下髎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腰痛、腹痛、便秘、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痛,阴痒、小便不利、腰骶痛等;还可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盆腔炎、下肢瘫痪等。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盆腔炎、泌尿系感染、性功能障碍等。

            【穴位配伍】下髎穴配气海穴治疗腹痛;配筑宾穴、太溪穴治疗痛经;配风市穴、昆仑穴治疗腰痛、下肢痿痹;配足三里、天枢主治泄泻。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通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按摩手法】下髎穴,最好采用叩击,将手握一个空拳,用拳背这个位置去叩击腰骶部,双手可以同时叩击,叩击的力量一定要大点,有明显的声音出现,刺激它,才可能通过骶神经孔,传递到盆腔里面去,来刺激里面的脏腑。

            【针刺方法】下髎穴,直刺1-1.5寸。

            【艾灸方法】下髎穴,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人体穴位大全——下髎穴:腰痛、腹痛、便秘、盆腔炎、子宫内膜炎

            行间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行间穴:头痛眩晕,青盲雀目,目赤肿痛,失眠等

            图解行间穴位的位置

            【行间穴的位置】位于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取穴方法】在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穴位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趾背侧动、静脉;腓神经的跖背侧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人体穴位大全——行间穴:头痛眩晕,青盲雀目,目赤肿痛,失眠等

            穴名解说

            行间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荥(火)穴。

            (1)行间。行,行走、流动、离开也。间,二者当中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气,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故名。

            (2)肝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水湿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故为肝经荥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而不能成为肝经的上行气血,只有小部分水湿吸热胀散而上行,此部分气血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一是吸热后上炎天部,二是循肝经传至太冲穴。

            人体穴位大全——行间穴:头痛眩晕,青盲雀目,目赤肿痛,失眠等

            按摩行间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

            (1)中风、癫痫、瘛疭,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雀目、口眼歪斜,小儿惊风,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肝脏疾病、粘膜炎等肝经风热所致病证。

            (2)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等妇科病证。

            (3)遗尿、癃闭,遗精,夜尿症、等泌尿系病证。

            (4)肋间神经痛、胸胁胀痛、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腿抽筋、膝肿,干湿脚气,淋疾。

            (5)疝气。腹气上逆、呃逆,咳嗽,洞泻,高血压、失眠,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青光眼、结膜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肋间神经痛等。配耳尖、太阳主治目赤肿痛。

            【穴位配伍】行间穴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压;配太冲穴、合谷穴、、风池穴、百会穴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肝气犯胃之胃痛;配中府穴、孔最穴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治疗因肝气郁结引起的疾病:配合太冲穴,由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掐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灸方法】直刺0.5~0.8寸。另有记载:常规消毒后,取毫针略向上斜刺该穴0.5-1寸深,使局部酸胀向足背放射,留针20-30分钟。

            【艾灸方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尖掐。按压行间穴5秒钟,压到有酸感后,休息5秒钟再按压,一共20次。

            人体穴位大全——行间穴:头痛眩晕,青盲雀目,目赤肿痛,失眠等


              下脘穴的准确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下脘穴:呕吐、呃逆、食谷不化

              图解下脘穴的位置

              【下脘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

              【取穴方法】取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向上量2寸处,按压有酸胀感。

              【快速取穴】取仰卧位,在上腹部,将神阙与胸剑结合点连线进行4等分,在连线的下1/4与3/4交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穴位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横结肠;有腹壁上、下动、静脉交界处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人体穴位大全——下脘穴:呕吐、呃逆、食谷不化

              穴名解说

              【下脘穴】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足太阴、任脉之会。》。《脉经》名下管。别名:幽门穴、下管穴。

              【穴位含义】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

              1、“下脘穴”。“下”,下部也。“脘”,空腔,空管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则继续循脉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下管名意与下脘同。

              2、足太阴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它包括任脉的冷降之液,包括脾经的冷降之液,故为足太阴任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疏导水湿。

              人体穴位大全——下脘穴:呕吐、呃逆、食谷不化

              下脘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脘痛、腹胀、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痞块、虚肿等。

              【穴位配伍】配天枢穴、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穴(针灸并用)治急性菌痢。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通之或灸之或循经向下推按,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针灸疗法】直刺0.5~1寸;可灸。

              按摩下脘穴的手法:将食指和中指并拢,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按揉下脘穴3分钟,就可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

              按摩下脘穴的功效:下脘穴掌管食物由被初次咀嚼到真正消化的中转过程。如果下脘穴位出了毛病,很容易让体内毒素逐渐增多,造成小腹、臀部或者大腿处的脂肪堆积,就会显得多余粗重。但是只要每天刺激按揉下脘穴,就可以让食物彻底消化,塑造迷人身材。

              人体穴位大全——下脘穴:呕吐、呃逆、食谷不化

              下巨虚穴的准确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下巨虚穴: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

              图解下巨虚穴的位置

              【下巨虚穴的位置】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即:上巨虚穴下3寸。

              【取穴方法】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9寸,条口穴下约1横指,距胫骨前嵴约1横指处。当犊鼻穴与解溪穴的连线上取穴。

              【穴位解剖】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深层为胫长伸肌;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浅神经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人体穴位大全——下巨虚穴: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

              穴名解说

              【下巨虚穴】经穴名。属足阳明胃经,小肠之下合穴。《灵枢·本输》名巨虚下廉。《素问·气府论》名下廉。别名:巨虚下廉、足之下廉。

              《千金要方》名下巨虚。巨虚,指小腿部胫腓两骨之间较大的空隙处。《素问·针解》“巨虚者,跷足独陷者。”为与上巨虚相对,《千金翼方》冠以“下”字。《灵枢·本输》称“巨虚下廉”,其意相同。

              【穴义】胃经气血在此处于较高的天部层次。

              (1)下巨虚。下,下部也。巨,范围巨大也。虚,虚少。(下,下方;;巨,巨大。虚,中空。穴位于胫、腓骨之间的空隙下方,故名。)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 物质处于较高的天部层次,较低的天部层次气血物质虚少。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足三里穴及下部胃经诸穴汇聚而成,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由于气血物质位于天之 上部,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虚少,故名。下廉、巨虚下廉名意与下巨虚同,廉为廉洁,指气血虚少之意。

              (2)小肠合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其性及所处层次与小肠经气血相同,故为小肠经合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气态物质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为胃经提供阳热之气。

              下巨虚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腹泻、痢疾、小腹痛等胃肠病证、下肢痿痹、乳痈等。

              【作用功效】下巨虚穴,调肠胃,通经络,安神志。

              【古代记述】胃热、腹痛,泄泻痢疾,下肢痹症,足痿,乳痈,癫痫,小腹痛,腰背控睾而痛,寒热身痛,暴惊狂言,气逆,转筋,胫重,足跗不收,跟痛。

              【近人报道】急慢性肠炎,风湿性关节炎,脚气症。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下肢瘫痪等。

              【穴位配伍】下巨虚穴配天枢穴、气海穴治腹痛。配曲池、太白等主治泄痢脓血;配阳陵泉、解溪主治下肢麻木。

              【方例】泄痢脓血:下廉、幽门、太白。胸胁满引腹:下廉、丘墟、侠溪、肾俞。

              人体穴位大全——下巨虚穴: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艾灸方法】下巨虚穴,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针刺方法】下巨虚穴,直刺0.5~0.9寸,局部酸胀,向下扩散至足背。

              【现代报道摘录】

              (1)急性乳腺炎:据报道,取下巨虚、行间,疼痛同侧、双侧均可,针刺得气,强刺激2-3分钟,行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一次。

              (2)急性泌尿系疾病所致腹痛:取下巨虚,针刺时先令患者深吸气,同时采用强刺激手法,得气后令患者长呼气,如疼痛没有减轻,可做第二次,一般留针30分钟,行针1-2次。

              人体穴位大全——下巨虚穴: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

              下关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下关穴:牙痛、耳鸣、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图解下关穴位的位置

              下关穴的位置:位于面部耳前方,鬓角下,颧弓的下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即:头部侧面,耳前一横指,颧弓下陷处,张口时隆起,闭口取穴。)取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靠的姿势。

              穴位解剖: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

              人体穴位大全——下关穴:牙痛、耳鸣、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穴名解说

              下关穴,属足阳明胃经的面部经穴,出自《灵枢.本输》,为足阳明、少阳之会《针灸甲乙经》。

              下关穴,下,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属阴、属下的浊重水湿。关,关卡。该穴名意指本穴对胃经上输头部的气血物质中阴浊部分有关卡作用。本穴物质为颊车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上行至本穴后,水湿之气中的浊重部分冷降归地,本穴如有对上输头部的气血精微严格把关的作用,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滞重的水湿部分由天部沉降至地部,轻质的阳气循经上传头维穴。

              功能作用:胃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

              人体穴位大全——下关穴:牙痛、耳鸣、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按摩下关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耳聋,耳鸣,聤耳;牙痛,口噤,口眼歪斜,面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下颌疼痛,牙关紧闭,张嘴困难、颞颌关节炎。下颌关节炎,腮腺炎等。

              作用功效:消肿止痛、益气聪耳、通关利窍,在临床中应用较广。

              注:上牙齿疼痛:下关穴,上下牙齿疼痛:颊车穴。这两个穴位指压,或用皮肤针敲打都可以,用皮肤针敲打红或让它出点血,下关穴也是这样按揉一两百下,或用皮肤针敲打。

              下关穴位配伍:下关穴配翳风穴治耳疾。

              人体穴位大全——下关穴:牙痛、耳鸣、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常用配穴

              (1)合谷、下关,功能清热止痛,主治阳明热邪上扰之牙痛。《备急千金要方》:牙齿痛配下关、大迎、翳风、完骨;口失欠、下牙齿痛配下关、大迎、翳风。

              (2)大迎、颊车、下关、地仓、巨髎、风池,功能疏风通络牵正,主治风痰阻络之面瘫。《甲乙经》:口噼配颧髎、龈交、下关。

              (3)下关、听宫、太冲、中渚,功能疏风清热降火,聪耳利窍,主治肝胆火旺耳聋。《甲乙经》:耳鸣耳聋配下关、阳溪、关冲、腋门、阳关。

              临床应用

              (1)牙痛、牙龈肿痛、牙关开合不利,口噤

              用穴义:本穴正当下颌关节处,是牙齿开合之机关,且属足阳明经,其经脉人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上述病证取本穴常用于治疗齿痛、牙关不力、口噤等症,对风火上冲和阳明热盛所致者效果更优。

              (2)面痛、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斜

              用穴义:足阳明经循行于口、鼻、面部,上述病证,取本穴可疏通经络,消肿止痛,对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面痛、口眼歪斜均可选用,常与颧髎、颊车、地仓、合谷等配伍应用。该穴皮肤由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分布,深层由三叉神经第三支的分支翼外肌神经支配,并支配咬肌,下牙槽神经、舌神经等。

              (3)耳聋、耳鸣、耳痛、聤耳流脓

              用穴义:本穴位于耳前,其阳明经脉“上耳前,过客主人”,其经筋“颊结于耳前”。又本穴为足阳明、少阳之会,足少阳经脉“下耳后……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因此针本穴有疏风清热,通关利窍,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耳部多种疾患。

              (4)眩晕、颈肿

              用穴义:风火热邪,上扰清窍则眩晕;火热结聚于颈部则肿痛。本穴位于牙关,属阳明经,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其经脉循行于头、颈部,且与足少阳、足太阳等经交会,用本穴可清泄三经火热,治上证属热者。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灸疗法:下关穴,直刺0.5-1寸。

              艾灸疗法:下关穴,艾条灸3-5分钟。

              1、治面痛(三叉神经痛、∶略向下,直刺1.5~2寸。

              2、治下颌关节炎∶向前,向后斜刺0.5~1寸。

              3、治咬肌痉挛∶向下斜刺1.5~2寸。

              4、治牙痛∶沿下颌骨外平刺1.5~2寸(上牙向口角方向,下牙向颊车方向、。

              5、治耳疾∶向后斜刺1~1.5寸。

              人体穴位大全——下关穴:牙痛、耳鸣、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