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盗梦空间》缺乏真正的魅力,敢称经典? | 歪莱坞

 范雍祈求上天 2018-03-11



好莱坞是世界电影工业的顶峰,它既生产了无数经典,又创造了很多商业奇迹。这双重成功让它成为电影业的样板:其他世界各国的电影都期待着如好莱坞电影一样,成为经典并大赚其钱。


但「经典」或者「商业成功」是否就真意味着「好」?


在电影业的领域里,很大程度上对于「好」的判断标准既来自金钱世界的操纵,又根源于话语权作祟。很多被奉为传奇的影片,当我们从评判体系中除去以上这两点时,会发现它们的品质很可能值得怀疑。


「好莱坞」及以它为模版的世界各国经典电影,其中很多并不是那样无懈可击。


开设这个专栏并将它命名为「歪莱坞」,很显然的目的之一就是甩开「经典」的大路,用「歪道」的思路去重新评价一些经典。「歪」在这里既代表离经叛道不合常规,又意味着罔顾主流而坚持独立审视的眼光。


在此分析电影,不会以权威们的评判或者名流们的肯定为基础,而是从被很多人忽略的电影本体出发,以符合写作者本身审美趣味和电影观念的个人体系为基础,去重新审视那些公认名片的价值和意义。


今天第一个要被「攻击」的,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此片在豆瓣由80多万人投出9.3分,高居所有电影第9名。


文 | 开寅


《盗梦空间》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最重要的代表作,被认为完美结合了商业价值和他的个人风格与创意。粉丝们疯狂而过度的解读赋予了它各种神秘的光环。但是,这真的是一部值得以如此大的热情顶礼膜拜的电影么,它真的就这样无懈可击么?


《盗梦空间》


IMDb上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小传里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以烧脑的非线性故事讲述而著称……」,这其实也是从观众到影评人对诺兰的一直印象。


从2000年他的处女作《跟踪》开始,再到2017年的《敦刻而克》,诺兰的大部分作品都有意识地打破时间顺序,以跳跃性的甚至碎片化的故事段落恣意拼接来挑战观众们的理解能力。


《跟踪》


在他的某些影片中,如是意图创造了着实惊世骇俗的效果,为喜欢进行头脑风暴的观看者们提供了无穷的思索空间和饭后谈资。


比如,著名的《记忆碎片》借用简单的主角只有短期记忆的设置,采用倒叙片段和正叙片段互相穿插的架构,将一个本来并不算复杂的失忆复仇故事讲述的扑朔迷离脑洞大开。


《记忆碎片》


再比如《敦刻尔克》将三个不等质的时间段(一小时、一天和一周)并行在一起,在时间延长线上来回跳跃腾挪,所突出的却是那逐渐逼近而无法躲避的紧迫感。


《盗梦空间》作为诺兰最著名的「烧脑片」(在imdb的所有电影排名中名列第十四),和《敦刻尔克》有着相同的思路。它的本质核心精华所在,其实是四个环境迥异的梦境以不同层级的方式嵌套在一起。


《盗梦空间》


而由于梦境之间的时间也是不等质的设置——下一层是上一层的二十倍延长,于是我们作为观众有了在不同质的时间中穿插的感官体验。要说《盗梦空间》作为一部商业娱乐大片,它在构思阶段意图创造的与众不同核心惊奇效应便在于此。


《敦刻尔克》用来交待不同质时间穿插的方式非常简洁,仅仅用三行字幕几秒钟就让观众明白了三个不同质时间段的原理、由来和互相之间的关系。


相比起来,《盗梦空间》却采取了异常累赘和繁复的方式来给梦的嵌套以合理的解释:在影片开始后长达一小时的时间里,诺兰让「小李」(迪卡普里奥)像一个电视购物的讲解员一样穿行在世界著名景点之间给观众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起劲儿地上做梦课。


《盗梦空间》


尽管由大量电脑特效画面的堆砌而创造出的视觉奇观和通过剪辑在不同场景之间来的回跳跃而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是去粗取精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一个小时无非就是把梦境设置的原理和梦境嵌套的运作流程像上课一样掰开来揉碎了向观众灌输了一遍。


它本身看似玄妙复杂又和人的记忆、情感和潜意识绑定在一起,但实际情况是,它耗费了近六十分钟的宝贵银幕时间开了场「讲座」。和《敦刻尔克》简明扼要的开场背景设置交待相比,从电影剧作技巧上来看,《盗梦空间》显得笨拙和业余了很多。


真正电影化的叙事在影片一开始就会让主角身陷事件当中,连诺兰自己的《追踪》和《记忆碎片》也是以这样的方式撰写剧本:完成剧情中对事件的叙述,不但是多重悬疑点设置环环解扣的过程,也是对事件本身的说明勾勒,让观众在事件进程中对它的整体产生理性认识的过程。


《记忆碎片》


而在开头给观众上课,通过故弄玄虚的一堆术语硬性设定故事环境,然后再开始讲「正事」的做法只会让影片看起来趋向于平铺直叙的电视剧化。


在《盗梦空间》上映之初,大量观众都惊呼它所谓的「复杂叙事技巧」,但其实这只不过是影片刻意碎片化剪辑所造成的一种感官错觉。


因为当我们梳理影片的总体结构时,会发现这其实已经是不能再保守再啰嗦的线性正叙结构:先上课交代任务,再执行任务,人物间或着闪回想一下过去发生的事儿。它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能让银幕前坐着的人别费脑子就看明白,那所谓叙事的难度和技术含量其实并没有我们的期待值那样高企。


《盗梦空间》


「梦」在《盗梦空间》中是实现所有目标的最重要手段。不过当我们把影片中「梦」这个词的语意部分摘去,会发现它承载的是一个各种电影类型片段的「大杂烩」:夫妻爱情悲剧、家庭父子伦理、犯罪、商战、动作、科幻、战争……几乎所有流行好莱坞商业电影中的关键元素全都被纳入到其中,而这一切其实都有赖于这个「梦」的轻易设定。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本质上从属于不同类型的片段并没有融会贯通形成整体,而是以一种生硬的方式被捆绑起来。


梦在这儿成了一个借口,抹平这些分段落之间没法贯通的逻辑,也很轻松地可以让这些小故事都很惊心动魄地开场,而没必合乎解释的结束:无论是父子之间的不信任,还是不同商业企业之间的谍战竞争,甚至是被认为是核心的「小李」与亡妻之间的恩怨纠葛,都缺乏剧情结构上的充分起承转合。


《盗梦空间》


在有限的电影时长内(尽管它片长长达148分钟),它们让位给了玄乎复杂的梦境设置「讲座」,以及充斥着无谓打斗和枪战场面的三个嵌套梦境(其中唯一的有趣点仅仅在于上下不同层次的梦境由于延续时间的不同质而产生的奇观效应)。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我们围着「梦」讨论本片,为几个梦之间逻辑是怎样设定的而绞尽脑汁其实相当的无谓,算是中了创造者混淆视听的障眼法。因为片子本来并没打算把梦的概念怎样深度挖掘,它的本质就是一个「串」起各类小故事的工具而已。


说得通俗点,诺兰为那个玄而又玄的造梦机器包装了一堆貌似高深难懂的术语,把普通观众绕了进去,然后打包将一堆不同类别的小故事串起来加点佐料不知不觉当「烤串」卖给观众了。


而最为讨巧的是,他甚至不需要给这些故事一个合理完整的起因、发展和结尾,只需要用简单的标签标识一下就可以把它们当成一个个的剧情公式使用了。



也许在硬性概念设置上,《盗梦空间》费尽了心思,但在软性剧情的设计和组合上,它却一再地偷懒而贪图省事。


谈论至此,也许我们就需要重新审视一下一部电影的魅力来源究竟为何:我们是不是可以只因一部电影基于理性想象力而发明出的复杂概念,一些为了哗众取宠而故意颠倒的事件叙事顺序,就可以将其称之为「伟大」?


大部分成功的商业片,不管它传达的是什么,都有一个固定的成体系套路的世界观,简单明晰但不浅薄。商业电影的娱乐性来自于精巧的设计,但是它的冲击力唤起普通观众感情共鸣和认同意识的实际上是世界观和价值观。


或者也可以说,商业电影体系的价值观其实是建筑在一个成型的层次分明的庞大体系上的,它可能只取这个体系最表层的一小块作为吸引观众的层面,然后把它感性化并和叙事努力的结合起来。


但是它因为背靠着一个强大的体系基础,所以感觉就比较厚实,这其实是给电影的总体娱乐性加了分:即坚实的世界观是为了电影的娱乐性服务的。它的目的是要把娱乐性实在化,落实到观众的感性和理性层面。


那些好莱坞的大导演,无论是斯皮尔伯格,还是雷德利·斯科特,抑或是大卫·芬奇,本质上都很注重对着个「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山式」的价值观体系塑造。它们虽然不可见,但却是影片思想的根基。


而在这一点上,《盗梦空间》恰恰是短板。他所引入的情感性和泛意识形态思想内容(小李与妻子的爱情悲剧,金钱关系下的父亲情感关系)都特别空泛套路化,缺乏根本性地展开叙述。


《盗梦空间》


或者说,《盗梦空间》在世界观层面上是空白,本质上诺兰没想出什么真正要说的,于是他只好靠表面眼花缭乱的叙事技巧,以及为观众出几道逻辑题的方式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抵消无法唤起观看者情感和认同感的尴尬。


也因此,「现实」与「梦」的对立和转换在《盗梦空间》里停留在简单的技术性符号层面上,不成体系。诺兰并没有把符号所代表的理性意义吃透,也没有把它结结实实的感性化好让观众理解,功夫全都做在「拳脚功夫」上去了。


好比某个上台的京剧演员穿着一身漂亮的行套但其实一直在玩高难度的杂技,观众虽然看着也很过瘾,但在情感感性上并没有打动。如果换成梅尚程荀四大名旦来唱念做打,形式和内容搭配起来,思想性和娱乐性才会真正被统一兼顾了。


这就是我对《盗梦空间》的最终评价:它是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科幻高概念综合体,在其中我们见识了时间片段接近于躁狂的反复穿插,但在情感思路纹理上它却冰冷粗糙,缺乏作为电影艺术作品的真正感性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