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条》评价两极分化,导演诺兰太任性?

 迷影生活 2020-09-13
从准神片级别的8.3分,一路跌到目前的7.8分,在国内院线上映了8天的《信条》,仍然处于口碑的下降期,正在缓慢逼近2002年由他执导、阿尔·帕西诺领衔主演的《失眠症》(7.5分)。

因迪士尼新片上映,以及上映22天依然冲劲十足的《八佰》上位,在国内院线的实时票房排行榜上,《信条》毫无悬念的跌到第三位。
3.14亿的累积票房成绩,即将追平2017年上映的《敦刻尔克》(累计票房3.39亿),但再有突破已经很难。

还记得《信条》上映前,人们自发的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无论是影迷扎堆的各类电影讨论群,还是豆瓣这类汇集不少电影爱好者的开放式网站,亦或是B站这类主打原创短视频的新兴视频网站,都刮起了一阵关于诺兰的旋风。
没错,克里斯托弗·诺兰之于中国观众的良好印象,依然停留在2010年那部充满震撼力的《盗梦空间》,以及令人由衷赞叹的《星际穿越》。

影片上映后,诺兰很快被充满情绪化的观众们,贴上了“任性”、“傲慢”、“夹带私货”等头衔,仿佛就是在一夜之间,曾经万众瞩目的诺神,和他翘首以盼的《信条》,跌下了高高在上的神坛。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或许是有意平淡化的平行剪辑与刻意的去人性化、闪光点的剧情,或许与诺兰最拿手的悬疑、冒险色彩的科幻元素基本不沾边,让一些观众觉得有些失望、没有“诺兰味”,反而是那部《敦刻尔克》很少被大家反复提及。
不过,那部刻意被人们忽略的《敦刻尔克》,反而体现了一个喜欢挑战创新、不愿固步自封的诺兰,真正的追求与性情。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从《蝙蝠侠:侠影之谜》到《星际穿越》一以贯之的诺兰式风格:具有人气和话题性的演出阵容,节奏感强、大气磅礴的电影配乐,充满想象力的场景设计与诺兰炉火纯青的运镜技巧。
当然,还少不了三个最为重要的诺兰要素:看起来极其复杂、精妙的叙事、充满构造性与创新性的世界观与动人心魄的视觉奇观。

与开创电影新视觉时代的乔治·卢卡斯、屡创全球票房奇迹的詹姆斯·卡梅隆、依然老当益壮童心未泯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比起来,诺兰当然称得上是好莱坞最顶尖的商业大片创作者,影史中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但其最具魅力的地方,还是独树一帜的“作者电影”气质。

如果单纯拿票房和口碑来评价一位电影创作者的话,斯皮尔伯格也拍过《1941》、《世界大战》这类电影评分处于及格线边缘的作品,通过在北美院线复映而一跃超过《阿凡达》全球累计票房排行榜第一的《复仇者联盟4》,并没有观众们想象中的那么完美无瑕。

哪怕《敦刻尔克》在普通观众中的反响并没有媒体预测的那样热烈,仅凭这么多年还算不错的票房表现与高口碑支撑,诺兰确实有足够的底气与声誉,在《信条》中任性一把。
本质上,《信条》依然属于诺兰强烈风格化的“作者电影”,只是与同类型的《星际穿越》、《盗梦空间》比起来,他抛弃了一些旧的做法,甚至一厢情愿的将一部完整的作品,进行了颇具个性化的分割与整合。

很多观众对《信条》的初步印象是,影片的前半部分完全是一部视觉向的特工片。
无论从叙事技巧还是视觉呈现上,《信条》的前半部分与阿汤哥的《碟中谍》、范·迪塞尔领衔主演的《速度与激情》确实很像。

正当人们认为诺兰江郎才尽、不过如此时,随着男主无名氏带领尼尔等伙伴穿越旋转门进入逆行时间的世界中之后,整部影片便完全倒向了诺兰对时间与空间的个性化定义。
观众这才发现,前半部分的耐心铺垫,就是为了后半部分的凌厉爆发。这么做确实引发了一些观众的不适应,这主要体现在片中对时间逆流在内的概念、设定,与影片后半部分的集中体现与应用,给观众带来的迷茫与懵逼。

回顾《盗梦空间》中,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梦境制造高手柯布,引导艾伦·佩姬饰演的新人造梦师阿丽瑞德妮弄懂造梦原理与禁忌时,运用了类似于“学徒模式“的叙事手法。
片中教与学的过程,便是诺兰在一步步引导观众理解和接受梦境植入系列概念的过程。在《星际穿越》的诺兰电影中,大多都有类似的概念引导过程。

但在《信条》中,诺兰确实”任性“的默认了观众对自己的叙事技巧早已耳熟能详,对他手到擒来的极端蒙太奇手法烂熟于胸,因此,从抛出概念到实际体现,诺兰并没有给出太多的引导与缓冲,这就造成了一些观众无法马上将片中对时间的设定,迅速转化为对剧情的理解。

诺兰善于对时间与空间进行趣味性的改造、重组,对前沿物理与哲学概念进行作者化的解构、杂糅,《信条》便是建立在这一创作理念之下的产物,也是诺兰类型化创作方法的复制与延伸。
只是,诺兰对作者化的叙述方式和随心所欲的障眼法太过自信,刻意跳过从1+1到1+2的推倒过程,让本就默认了诺兰电影“一次看不懂”的观众们觉得措手不及。

与其说,是诺兰和观众都太心急了,不如说,是好莱坞的类型片正在走入模仿和复制的死胡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