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的视觉享受”、“颠覆观众想象”……尽管被认为有些烧脑,但作为影院大规模复工后的首部好莱坞大片,《信条》还是收获了不少观众的好评。尤其是在粉丝众多的中国市场,凭借着多年来打下的口碑和影响力,诺兰的名字早已成为了一个具有强大号召力的IP,自2005年第一部《蝙蝠侠》上映,15年来诺兰与中国多次结缘,每一部新片的面世几乎都会掀起不小的热度,而诺兰与其执导的电影也成为了迷影界乐于讨论的话题。 3部电影连映, 影院复工后迎来“诺兰效应” 如果要问影院复工以来哪部新片承载着观众最大的期待,那么由诺兰执导的《信条》必定当仁不让。在《神奇女侠2》《007:无暇赴死》等大片上映无期的情况下,早在8月初,《信条》便率先于内陆定档,此时距离内陆影院复工仅过去了半月,而《信条》也是首部宣布定档的好莱坞影片,对于正待复苏的内陆电影市场而言,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 实际上,延续了诺兰此前电影的传统,早在2019年1月,尚处于前期制作中的《信条》就定档2020年7月17日上映,一方面暑期档历来就是这类大片的福地,另一方面,此前诺兰执导的3部影片均定于7月的第三个周末发行,且都取得了票房成功,因此这一档期也被外界称为“诺兰的幸运日”,正是出于以上种种因素的考量,促使《信条》在上映18月前便定下档期。 然而,2020年新冠疫情的发生让所有人始料未及,上半年,在《黑寡妇》《速度与激情8》《神奇女侠2》等重磅新片均选择撤出原定档期的情况下,只有《信条》始终坚守原定的7月档期。在诺兰本人看来,在全球影院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更需要《信条》这样的大片提升士气。只不过,诺兰对电影产业怀有的信心与决心终究没能抵过疫情蔓延的速度,在6月中旬,出品方华纳影业宣布《信条》将延期上映,而《信条》也是最后一部宣布撤档的好莱坞影片。 此后《信条》又经历了2次延期,直至7月底,华纳对影片档期做了最终决定,本片将从8月底开始率先在北美以外的70余个国家和地区上映。此前业内人士分析影片的制作成本与后续宣发成本将高达3亿美元,倘若继续延期与之后的《黑寡妇》《007》等新片同期上映,多部大片厮杀下《信条》很有可能面临更大的损失,这一档期决定既是北美疫情防控的要求使然,也有出品方华纳对于影片的商业考量。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是在《信条》内陆定档的同一时间,由诺兰执导的《星际穿越》《盗梦空间》两部影片也在全球范围内宣布了重映计划,这意味着此前鲜有发生的由同一导演执导的三部影片同期上映的情况,将在诺兰身上上演。而截至目前,在中国内陆重映的《星际穿越》票房已突破1.2亿。另一部《盗梦空间》在重映仅3天后票房也突破了2600万,可以说,在影院复工的关键阶段,三片连映的诺兰,身上也背负了几分“救市主”的意味。 烧脑+科幻, 诺兰何以成为最受追捧的好莱坞导演 在国内影迷群体最多的社交平台豆瓣网站上,诺兰影人页的粉丝数量超过了12万,是所有导演中粉丝数量最多的一位,这一数字甚至超越了绝大多数一线演员的粉丝数量;而在百度欧美明星人气榜上,诺兰的排名位于22位,是唯一上榜的导演。 在2017年《敦刻尔克》上映之际,演员吴京曾受邀与诺兰展开对谈,进而引起了诺兰粉丝的不满,纷纷diss“吴京也配”,在舆论压力下,最终吴京缺席了这次争议满满的对谈会。以上种种数据和现象都表明,作为导演的诺兰在影迷观众中的受欢迎度和认可度之高,恐怕已经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 业界的认可、观众的喜爱、影迷的追捧,让诺兰成为当下少数具有明星光环的导演之一,当诺兰影片上映的时候,观众所讨论的不仅仅是电影内容或明星演员,还包括诺兰本身。自1998年执导长片处女作《追随》以来,诺兰总共产出电影11部,从数量上看并不算是一位特别高产的导演,但长期以来凭借着对时空元素、非线性叙事的迷恋和驾驭,让诺兰成为一位具有鲜明个人风格和大量忠实拥趸的电影导演,而诺兰的电影也常常都被打上“烧脑”的标签。 2000年的《记忆碎片》,是诺兰第一部广为人知的作品,也正是在这部影片中,诺兰大量运用了非线性叙事、闪回等手法,在片中诺兰以颠倒时间顺序的呈现方式叙述故事,影片的两条时间线一条向前发展、另一条往回倒叙,独具匠心的叙事风格也吸引了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的讨论,而也是从本片开始,影迷中开始流传“必须观看两遍以上才有可能看懂诺兰电影”的说法。《记忆碎片》不仅帮助诺兰在世界影坛打开名声,也奠定了诺兰此后大多数作品的主题——探索人类的道德、时间与记忆。 《记忆碎片》后,诺兰还执导了《致命魔术》以及漫改作品《蝙蝠侠》三部曲,其中《蝙蝠侠》系列作品也是诺兰迄今为止执导的唯一IP改编电影。或许是仍对原创大片怀有执念,在《蝙蝠侠》后诺兰拒绝了多部IP大片和超级英雄电影的邀约,转而执导了《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敦刻尔克》等原创电影,在上述电影中,诺兰也延续了自己对时空概念的痴迷,《盗梦空间》借由“分享梦境”的概念探索人的想法,《星际穿越》则通过“穿越虫洞”的概念呈现了一段惊险又感人的故事,两部影片在全球分别收获了8.3亿美元和6.8亿美元的票房,是当年度最卖座的原创电影之一。 如果说早期的《记忆碎片》《致命魔术》还停留在单纯“烧脑”阶段的话,那么在《盗梦空间》后诺兰电影中则开始大量出现科幻元素,并与“烧脑”概念相结合,2014年上映的《星际穿越》,更是诺兰受电影巨匠库布里克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游》的启发而拍摄。借助迷宫般的叙事手法以及颠覆想象的视觉场面,让观众在观看诺兰电影时拥有了双重快感,而最新一部《信条》的上映,也是诺兰对自己拿手的烧脑+科幻概念的再一次试验。 “特立独行”的诺兰: 大银幕、胶片与2D的忠实拥护者 上月,迪士尼将旗下影片《花木兰》转为流媒体放映的决定,让院线和流媒体之间的矛盾再次被点燃,电影究竟该在大银幕观看还是在家通过小荧屏观看,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不过在诺兰的眼中,电影一定是为大银幕而生。 在今年上半年多部好莱坞影片转为线上放映的时候,《信条》之所以始终按兵不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诺兰对影院的情有独钟,在今年3月全球疫情爆发、影院关门之际,诺兰还曾公开致信全球影院,呼吁电影人、观众和影院共同携手渡过难关,而被问及特殊时期《信条》会否考虑流媒体上线的方式时,诺兰也坚定地给予了否定回答。 诺兰对大银幕的拥护,还表现在其长期以来都坚持以IMAX摄影机拍摄作品。从2005年第一部《蝙蝠侠》开始,诺兰的每部电影几乎都包含大量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部分,在《星际穿越》中,超过1小时的场景出自IMAX摄影机,在《敦刻尔克》中,70%的戏份都是由IMAX摄影机拍摄而成,屡次创造了商业片IMAX拍摄时长的纪录。在诺兰看来,大银幕是打开电影的最佳方式,而IMAX则再次革新了观众进入大银幕的途径,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观看电影、理解电影。 如今电影拍摄和放映技术日新月异,在绝大多数电影都通过数码摄影机拍摄、绝大多数商业大片也支持3D放映技术的当下,诺兰却始终充当着一个“异类”,多年来坚持使用胶片摄影与2D放映。 在《盗梦空间》上映时,正值3D放映技术在全球兴起,然而诺兰却拒绝了片方发行3D版本的建议,此后诺兰也始终以2D版本制作电影,并坚持用70毫米胶片进行拍摄,在他看来,数字摄影让画面显得“空洞”,无法媲美胶片所呈现的影像细节,在2014年,诺兰还联合多位知名导演发出声明,希望好莱坞电影公司每年能够购买一定数量的电影胶片,让胶片摄影技术能够继续流传下去。而对于大多数观众偏爱的3D技术,诺兰也多次公开表示了厌恶,认为3D技术会降低画面的清晰度和亮度,对于观众进入电影有害无利。 结语 优秀的导演有其共性,同时也有其特质,对于诺兰而言,之所以能凭借为数不多的电影作品在全球积累无数拥趸,或许正是由于其在创作过程中所秉持的这股与众不同的“执拗”劲,对时空叙事的痴迷,对于IMAX和胶片的拥护,对于3D技术的嗤之以鼻,都构成了诺兰的独一无二,而随着《信条》的热映,诺兰或许又将收割下一批忠实拥趸。 |
|
来自: 昵称7121736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