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志刚:企业家的哲学修养

 扫地僧一一 2018-03-11

企业就是企业,就是商战中的军队。这文化那文化,打不赢商战都是纸上谈兵。企业家的士兵并不是员工,而是盈利。没有盈利,企业文化的各个要素都没有依托。即所谓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两年通过讲课接触了一些企业家,能感觉得到企业家热爱学习的激情。不过总觉得向教授学习经营之道,有点缘木求鱼的味道。

我们知道,作为学者的教授们传授的是可以重复的知识,而企业运营是完全随机而且不可重复的。企业家要面对的是复杂而恼人的各种问题甚至要时刻防范不可预知的危机。通过学知识再应用到商场有点赶不上趟了。

其实,我们中国的企业家说到底是幼儿园水平。在改开的大潮中无数弄潮儿像旅鼠那样奋不顾身地奔向商海。中国这几十年的整体经济增长掩盖了无数人的短处和缺点。很多人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耐。满世界夸夸其谈,试图用已有的成就证明自己多么有智慧。

真实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创业者都消失在商海之中了。大家能看到的都是满载而归的渔船。

打鱼归来的人们都在讨论的是如果组织能运作得更好,如果有高素质的人才,如果有更合理的选择,如果有更大的资金的支撑,结果将会更令人满意。

所以我们能看到的关于企业家的文字都是激情四射的,都是豪情万丈的。但是我们多数人似乎记性不好,或者说我们在有意识地遗忘掉不好的信息。当然,这对多数人而言是一种苦中作乐的必要的选择。但是对企业家而言,这一定是不负责任的。

而学者似乎也热衷于蹭点油水。所以有很多人围着企业家转。什么组织学,行为学,这文化那文化,说起来头头是道,用起来百无一是,其实都无法掩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无效的。

最能忽悠企业家的一个词莫过于“企业文化”。

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风靡世界的日本企业文化热潮,造就了若干经营之神。这帮“神”清一色的都是日本人。起因是美国管理学界面对日本企业的崛起,被逼着解释他们的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因为他们一直认为美国企业无论在技术设备、经济实力,还是在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方面均优于日本企业。然而啥都落后的日企却创造了经济「奇迹」。日本商品一时间所向披靡。一帮子搞理论的人最终给出的解释性答案是:日本企业有着独特的企业文化,在经济奇迹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日本企业员工表现出工蚁般的行为,这种行为随着日本商品席卷全球而变得令人羡慕。

然而几十年之后,日本人还是日本人,但是日本的经营神话却像肥皂泡那样的爆裂了。

是日本企业的文化氛围变了吗?他们员工的价值观和群体意识变了吗?事实上,日企员工的凝聚力,人的作用这一切都没有变。真相是日本人的社会结构上千年都没有变过。日本人在工业革命之前并不先进,在今后也不会有好日子,只是在某个阶段曾经创造过辉煌。原因不是什么企业文化,而是从美国那里分得了一些产业环节。充当了长工和丫鬟,这一切只是一个工业化过程中的分工而临时性获利而已。就其企业文化而言,也不过是封建体系以企业形式表现而已。

以所谓的企业文化来形容日本经济奇迹其实是站在河边看打鱼的皮毛之见。

   这些年中国也流行MBA,「企业文化管理」课程也一直是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并且取得了皆大欢喜的结果。中国经济一直没有遭遇重大的风浪也让这样的泡泡没有破灭。

然而板着手指头数的过来的百年老店越来越少。那些消失了的难道都是蠢货吗?恐怕是谁也不能这样说,而有时候失败只是行业问题。

所以说,企业就是企业,就是商战中的军队。这文化那文化,打不赢商战都是纸上谈兵。企业家的士兵并不是员工,而是盈利。没有盈利,企业文化的各个要素都没有依托。即所谓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但是我们这样说,并不是抹杀日本企业家所做的一切努力。事实是,中国人直接去学欧美那种企业家的做派还真的有点远。

如果说,欧美资本家属于成年班,而我们中国的企业家属于幼儿园水平。日本企业家正好属于少年班。所以中国企业家还是可以从日本企业家的经验教训中学到很多东西的。

我们上面说了,日本企业文化的根子是日本的封建体制,这是中国人学不来的。但是日本企业家的修炼方式倒是值得中国企业家学习。

我们能看到的日本大企业家,通常喜欢静修,到寺庙中参禅悟道。而中国的多数企业家更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这其中的境界可谓是哲学境内外的差异。这独处和静修其实包涵着这样的意义,就是不要指靠别人来帮助你。既然选择了企业家这个职业,你就注定是孤独的。既然选择了上战场,就注定是成王败寇这样的结局。

所以日本大企业家,通常选择远离红尘的道场,远离追逐利益的人群,静静地思考和修炼,通常这样做的目的是学习哲学思想。

欧美的资本家,在对待财富的认识上大概早早进入了信仰级别,所以要高于我们东方人的认识。这个层面能说不能练,不光是不好学,甚至可以说学不了。学了也没有地方用。

所以我们中国的企业家还是先静下心来,先从日本企业家的经验教训入手,可能会好些。这里头最直接能效仿的大概就是像日本大企业家那样静修哲学。

额外说一点就是哲学似乎不是一门学问,所以无法从书本和大学学到。目前能感受到的路径似乎只有学习历史,只能通过感受历史来进入哲学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