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鼓祭》,兰州彩陶鼓的传奇

 陇史荟王文元 2020-05-14

《陶鼓祭》,兰州彩陶鼓的传奇

在兰州,说到鼓,自然少不了太平鼓。太平鼓是独具兰州地方特色的标志性乐器,也是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那么,你知道兰州太平鼓的前身吗?

兰州市博物馆,曾经展出过几件陶器,这些一头大,一头小的器物,它们就是史前陶鼓!那么,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和兰州太平鼓有啥关系?

一个电话,我们收拾东西,直奔永登乐山大坪

那是1988年元旦前后,我在兰州市博物馆忙碌着。一天,馆里忽然接到永登县文化馆打来的电话。永登县河桥镇乐山大坪一带,有人盗掘古墓,发现了文物。

电话就是命令。曾爱馆长就带着我、马德璞老师、文物组的娄方几个人,携带设备,乘坐吉普车赶往永登县河桥镇乐山大坪。上到坪上,只见盗洞遍布,彩陶的残片随处可见。好在,消息传递很及时,不仅及时阻止了更进一步盗挖,而且收缴了盗挖的文物。

唯一的补救措施,就是对盗掘文物进行清理抢救。我们的任务就是和县上的同志们一起清理归类盗挖的文物,总共收集清理出各类陶器数百件。

文物组的同志们先进行了筛选,选择器型好,花纹漂亮,比较完整的。就在堆集文物的一处墙拐角,放着5件器型独特,比较完整,花纹精美的陶器,让人眼前一亮。这就是人们后来所说的彩陶鼓。当时在现场,大家就对这5件器物的用途众说纷纭。后来我们挑选了一些器型好、比较完整、花纹比较独特的文物运到兰州市博物馆,其中就有这五件彩陶鼓。

当时,还没有彩陶鼓之说,我们把它们称为喇叭形器。这5件器物有个共同的特点,由三部分组成:大头呈罐口、小头如盘口,长形圆筒状为中腔,它们前后贯通,而靠近喇叭口外沿,却分布着6-12个鹰爪状泥突(乳丁)。显然,它们是为了挂住某些东西。这究竟是什么器物?后来人们查阅古文献后发现,这些器物和《周礼·春官》中的土鼓记载非常相似。那么,他们是不是土鼓呢?

苏秉琦教授亲自到现场考察

文物运回兰州后,考古人员就要给上级部门写情况汇报,请示文物安置问题。省文化厅文物处批示说,这批文物如何处理等待上面的通知吧。

市博物馆的同志对这5件彩陶鼓进行了研究。有喇叭口、有罐口、有乳丁……大部分人认为这是远古时期祭祀的一种乐器,为打击乐。几千年前的先民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他们往往要向上天祈求生活的安定。乳丁的作用,就是把刚剥下来的湿兽皮,掏几个洞洞蒙在上面,等兽皮干了,就紧紧地蒙在罐口上了,然后,用兽皮做一个带子,背起来进行演奏。演奏时,一只手敲击兽皮,一只手蒙着后面的小口,通过两只手的敲击开合,产生不同音节,来实现演奏的效果。手的位置不同,方位不同,变换的角度不一样,产生的音律就不一样。这就是考古人员的最初推测。

第二年秋天,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安志敏等考察了这批陶器。那时,彩陶鼓还存放在库房中,我们专门将彩陶鼓从库房中取出,给苏秉琦先生进行了展示。苏先生穿着一件风衣,神采奕奕。看完后,他对这套彩陶鼓的发现非常感兴趣,大家谈了对彩陶鼓用途的想法和推测,苏先生对兰州市博物馆里的观点看法表示了认可。这5件东西,就定为彩陶鼓。

我那时负责文物摄影,拍了不少照片。后来,其中一件彩陶鼓被调到了国家博物馆,也成为我们兰州人的荣耀。

到了1992年9月,兰州市举行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我被抽调到美术组任副组长,主要负责彩车和表演队伍的道具服装。在游行彩车中,有一辆车是兰州太平鼓。我就提出一个建议,在太平鼓车前,要有一个先导车,就用彩陶鼓作为主题。之后不仅制作了巨大的彩陶鼓,还有4个演员做出各种击打演奏的动作。这一下,兰州彩陶鼓就广为人知了。许多人说,想不到太平鼓的前身还有这么一个来头。

《陶鼓祭》,一部戏,戏鼓情生生不息

原始先民们用彩陶鼓祈求上苍风调雨顺,保佑部落繁衍生息,让山川大地生生不息。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愿望,也是人类长久以来的共同想法。这也是一种令人震撼的想法。我就想通过一种艺术形式将其表现出来。

后来,我调到了兰州市文化馆任馆长。虽然离开了博物馆,但我的陶鼓情节却始终不忘。既然它是一种鼓,我们就要用其他的手段来证明它是鼓。我们能不能把这个鼓搬到舞台上,通过舞蹈语言给予它故事情节,通过艺术的形式,把它展现到更多的观众面前,反映甘肃史前的文化。我写了一个文字稿,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部落壮大,通过祭祀活动,把先民们美好的愿望展现给上苍,剧名就定为《陶鼓祭》。

然而,编排舞蹈不是我的强项。一次,我把这种想法和七里河文化馆的李大方交流了一下,尤其讲了彩陶鼓的发现、它所蕴含的意义,能不能合作一下,把彩陶鼓搬上舞台。李大方立刻说,这是个好事啊!可以说,我们两人一拍即合。于是,李大方任编导,舞蹈音乐创作,我们就找了谢缙,我把彩陶鼓的发现经过,考古结论,以及我的想法讲给他听,请他编一支时长7分钟的曲子。我们的要求是曲子要深邃、厚重、沧桑,要给人一种天籁之音的感觉。曲子写出来后,果然非常有震撼力。

同时,演出单位又成为问题,作为群舞,男女演员各需要8人。仔细衡量,我们选定了安宁电力技术学校合作,这个学校有个学生艺术团,在孟老师的指导下,很有实力。

这时,道具上还有一个难题!按照情节,部落长老要高举着火把,走到舞台上。为了安全,许多演出场所都禁止使用明火,多采用电池发火的电火把。可是,电火把出不了烟火效果。怎么办?我们想尽办法,制作了一个火把,把白布包裹在木棒上,然后用铁丝扎紧,泡在柴油桶里,演出前捞出来,倒放着,演出时,再拿出来。果然,点着后,烟雾缭绕,火光呼呼,很有现场气氛。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还安排了一个人专门看守火把。

《陶鼓祭》演出后,反响非常好,还参加了甘肃省第二届群星艺术节。2002年7月,甘肃文化厅颁奖,《陶鼓祭》获得成人组银奖,后来参加文化部的演出,获得铜奖。

彩陶鼓的出土抢救、挖掘我都参与其中,我深深为甘肃大地上能出土这么一组距今4500年的陶鼓而骄傲。

讲述人: 齐肃生 兰州市博物馆筹建者之一,陈展部主任,同时负责摄影、安全事务

王文元(兰州老王)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