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州村巷的明代故事

 指禅李的收藏 2018-03-12

       

  德城区马市街、大学路,临邑县红坛寺,庆云县板打营村——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德州村街名称,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它们都卷入了明代初期叔侄之间的那两场著名的皇位之争,有的见证了那段波澜起伏的历史,有的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段美丽的传说。
         虽然在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剧变之后,它们都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模样,但围绕在它们身边的传说故事,却始终为人们津津乐道,长盛不衰。


◎大学路与“十二连城”


现今德州学院主校区南门前的这条道路,宽阔通畅,是城区的主干道之一,路边高校、商场、居民区次第相连,一派现代化城市的风采,有谁能知道,这里会与6个世纪之前那场著名的“靖难之役”密切相关?又有多少人会联想到,在那个剑拔弩张、风云变幻的年代里,这一带曾是杀气腾腾的“十二连城(营)”?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大军从北京一路南下,攻向南京,德州、济南一带不但是他的必经之地,而且是主战场。面对叔叔的咄咄逼人之势,建文帝朱允炆调集大军进行应对,“十二连城”就是建文帝手下的都督韩观在这场战争前夕开始修筑的,目的是保护北厂的仓储——仓储物资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北厂紧靠运河,是较为理想的仓储地点;但这里远离德州城,所以要特别进行保护。
“十二连城”又称“十二连营”,它营盘成城,相互呼应,可攻可守,南起北营、张庄,北至哨马营,西倚运河,东至长庄王家道口,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2.5公里。从南至北依次为:鲍家营、夏家营、王家营、何家营、肖家营、顾家营、瞿家营、白贺营、钱家营、哨马营、边家营、陈家营。“十二连城”的全部城墙都是由夯土筑就,多成正方形,少有长方形,大多为四门,城墙上多有“马面”图案;城墙四周脚下均挖有城防壕沟。其中边家营只有东西两墙,而无南北城墙,城中由南北向一条大道贯通,因此又被称为“半边营”。
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进驻十二连营,发兵向北迎击燕兵,在白沟河战败,逃回德州。后来,叔侄双方又在河北、山东一带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十二连城”几经周折,最终落入朱棣之手。南京陷落之后,“靖难之役”最终以朱棣胜利告终。
“靖难之役”虽已结束,十二连营却没有马上消失。在明嘉靖年间的《德州志》的“德州十景”中,“空营夜月”就是其中一景,在这些记载之外,史料中还附有七律和七绝两首相关的歌咏诗篇。到了解放以后,这里还曾出土过明代洪武年间制造的铜火铳、铜火炮等。乾隆德州进士李有基曾咏《十二连城歌》,“萧萧残垒卫河畔,悲流不断千年情。”向后人诉说着当年那段惨烈的战争。
“十二连城”的遗址大部分都在如今大学路的一段(大约是它与东地路交叉的路口以西)周围。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洗礼,这里从古战场渐渐变成了村居和耕地,后来又渐渐融入了城市的怀抱。在此之前,大学路还曾因为靠近一个不小的果园,被称为“北园路”,与它接近的居民小区,也就成了“北园小区”。城市的热闹,已经渐渐淹没了古战场的荒凉。所有的战场遗迹均已不存,只有那些相关的历史故事还在代代相传。


◎马市街、红坛寺的传说


如果说大学路作为一条道路的历史并不长,那德城区的马市街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街道了。马市街上有过著名的乾隆行宫,而这座乾隆行宫又称“恩泉行宫”,原因就是行宫旁有一口“恩泉井”。据说,这口“恩泉井”就与“靖难之役”有关。有意思的是,现今大学路的位置在古城以北不太远;而马市街的位置则在古城以南不远处,它们都留下了与这场战争有关的记录或传说。
据说,“靖难之役”中,朱棣在德州驻军时,这口井中的井水,供几万人马饮用,竟然始终不枯竭,立了奇功。朱棣在感叹之余,为此井题字勒石:恩泉井。据说,朱棣称帝后,迁都北京路过德州时,还专门拜谒了此井。清乾隆年间,皇帝不断南巡,山东巡抚爱必达为讨好皇帝,先斩后奏,在恩泉井边建起一座富丽堂皇的行宫。后来,乾隆皇帝曾多次在这里居住。
红坛寺的传说就更加扑朔迷离:据说南京城破之时,朱允炆眼看大势已去,求和不成,想要自杀,少监王钺从奉先殿取来一个红箧,这是朱元璋临终时嘱咐留给建文帝的。红箧内有三张佛牒,一张应文、一张应能、一张应贤,袈裟、僧帽、僧鞋、剃刀俱备齐全,几十锭黄金,并附有一封信“应文从鬼门出京,其他人从水关御沟而行,而后转入洪传寺……”于是人们马上给建文帝等三人剃去头发,换上僧衣僧帽,拿着文牒,和翰林院编修程济等十人一起逃出京城,来到临邑县城以北,建起洪传寺。朱允炆法号应文。后来,应文离寺,红坛寺日趋衰落。
清代,乾隆帝曾微服私访路过此地,他停车下马,进寺歇息,看到红柱红墙的寺院位于一高高的土坛上,遂称其为“红坛寺”,并谥建文帝为恭闵惠皇帝,赐立“大明护国之碑”。鸦片战争后大清帝国日趋衰败,民变蜂起,特别是黄河改道,常常洪水肆虐。终使红坛寺消亡在战火和波涛中。
如今,红坛寺森林公园仍然是临邑县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绿树成荫,风景如画;至于朱允炆是否真的曾经在此避难,则或许将成为一个永久的历史之谜。


庆云“板打营”与另一次叔侄大战


靖难之役仅仅26年之后,朱棣的儿子和孙子之间,上演了明代第二次叔侄皇位之争,而且居然又与德州的村巷发生了关系。只不过这一次的“靖难”,不但没有成功,而且成为了一场闹剧。
这次的“靖难”与庆云县的“板打营”村有关。朱棣去世后,长子朱高炽即位,次子朱高煦不服;但朱高煦还没有来得及有所动作,他那在位尚不满一年的哥哥就去世了,他的侄子朱瞻基即位。此时的朱高煦已被封在山东乐安州(今惠民县城),他本来就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勇将,又见历史重现了靖难之役前的局面,认为时机已到,就扬言起兵造反。但朱高煦并不像他那当年造反的父亲,而是有勇无谋,新任的宣德皇帝朱瞻基,也不是当年的朱允炆,他得知叔叔朱高煦造反的消息后,迅速集结军队,并亲自披挂出征。结果,朱高煦很快就投降了自己的侄子,后来被杀。
据《庆云县志》载,在县城东南二十里有村名“板打营”,即“明宣宗征高煦时,驻军于此,以板打为营”。该地在明清两代经济比较繁荣,文化相对昌盛,是庆云四大名镇之一。这里既设有官府往来传递文件的邮铺,又是商业比较发达的集贸市场,每逢五排十,附近的村民就会自发地涌到集市上,采购他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也就因为市场繁荣,这里甚至有过“只知板打营,不知庆云县”的说法。板打营的北面建有“兴隆寺”,这里也是附近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的圣地。
清朝末年,义和团运动在庆云县兴起,“大师兄”郑百川就在这一带扯旗招兵开展活动。国民党时期,这里曾是三区驻地。1934年庆云马颊河暴动,这里又是重要的策源地之一。日军入侵后,于1939年冬在这里安设据点,1945年被歼灭。抗战初期,这里也是党的活动中心和抗日救国军发起地之一,板营完小为革命培养了很多人才。1944年8月,八路军在此歼灭敌军一个团,活捉了伪军团长。1945年7月20日,板营正式解放。自1961年起,板营一直为人民公社(乡)驻地。
如今,板打营早已合并到了常家镇,再加上原来的205国道改道,板打营现在已无复往日的繁华,也已经难觅当年战火硝烟的痕迹了。


                                                                  □德州晚报记者 王晓松 通讯员 张明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