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山东:德州与“营”的历史渊源(二)

 传递着 2022-06-28 发布于上海

沿运河而建的十二座兵营

编者按:据史料记载和后来有关部门的考证,明德州“十二连城(营)”遗迹,南起北营、张庄,北至哨马营,西倚运河,东至长庄王家道口,南北长约 10里,东西宽约 5 里。从南至北依次为:鲍家营、夏家营、王家营、大营(何家营)、肖家营、中营(顾家营)、北大营(瞿家营)、薄荷营(白贺营)、连营(钱家营)、陈家营、半边营(边家营)、哨马营。

十二连城,又称十二连营,是沿德州运河而建的十二座兵营。《德县志》记载,“德州城北二里许,土垒十二所,周方数里,绵亘连峙”,即十二连城也。

明建文元年(1399),刚刚做了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朱允炆决定削藩,而燕王朱棣是其提防与整治的重点,他派都督韩观练兵德州,以控制北京。同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自此靖难之役拉开了序幕。为护卫北厂仓储,韩观以北厂为中心,筑十二连城进行保护,因为这些城实际上都是兵营,老百姓俗称十二连营。

十二连营北起今哨马营,南至北营和张庄,西依京杭大运河,东抵长庄村王家道口之间。南北长约5 公里,东西宽约 2.5 公里。各营情况大体如下:

鲍家营,在最南端,位于张庄村西北处,西南距卫城1 公里,城为东西向长方形,夯土筑城墙,城壁外侧各有马面 4 个,中部有一门和瓮城。

王家营,在鲍家营东北,位于现齿轮厂东。城为正方形,夯土筑城墙,设四门,城垣损毁较大,目前还有部分残垣断壁。

夏家营,位于原园林场西南角。城为正方形,夯土筑城墙,城壁外侧各有马面4 个,中部设有一门。 肖家营,位于现齿轮厂西北角,夯土筑城墙,呈正方形,开辟四门。

顾家营,在肖家营西北、老虎仓东岸。沿河向西偏南距运河宋家渡口2 公里,城略呈南北向长方形,夯土筑城墙,四面墙壁各有马面数个,中部各辟一门。

何家营,位于西长庄以南,居诸营中间。城垣为长方形,由夯土所筑,四面各有马面4 个,中设一门,城内北端,可见一方形大土台,此台基为胶泥、红土所筑,以上为板筑成,城高约 7米左右,为烽火台,故又称大营台子。

瞿家营,在诸营最东侧,位于长庄的王家道口北首,过慧家桥向西的小河北侧,东西向长方形,夯土筑城墙,设三门,因当时破坏严重,部分开垦成耕地,故又称营圈。

白贺营,在索庄村东南角,与瞿家营相邻。城垣略呈正方形,四面由夯土筑成,开辟三门,每道墙外都挖有壕沟。

钱家营,位于索庄村东北部。城为正方形,板筑城垣,四面中部各有一门,每面城壁各有马面数个,墙外挖有城壕。

哨马营,在连城西北隅,运河东岸,城垣呈南北向长方形,夯土所筑,设有三门,外有护城壕沟,残基已坍成断续的土墙。

边家营,在哨马营村东偏北处,居诸营北首。城为正方形,土筑城垣,横贯城中央的大道将城分成两半,边家营只有东西墙,无南北墙,故名半边营。两面城壁外侧各有马面4 个,中部有一门。

旧时德州十景中的“空营夜月”就是其中一景,每年农历三月初九,北乡的百姓都会来这里登高踏青。田雯在《长河志籍考》中曾附诗:“连城城北十二城,村墟草木皆甲兵。当年靖难戎做马,旌旗斜卷安陵郭。”

1977 年 11 月,哨马营的村民在村南修筑水渠的时候,挖出铜火铳 3 件、火炮 1 件,后又陆续在附近的村庄和废品回收公司搜集到铜火铳 7 件、火炮 3 件,均保存完好,目前珍藏在市博物馆的三号展厅。其中一件铜火铳长 31 公分,口径 2 公分,重 1.75 公斤,铸有阴刻铭文两处,铭文准确记录了武器铸造的时间、地点、重量和工匠,为研究明代历史和古代兵器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街巷中“营”的烙印

随着由卫城到州城的转变,德州已从军事重镇转化为工商业者集中的城市,但街巷中“营”的烙印并没有消失。德州旧城面积不过 2.5 平方公里,街巷中出现过 4 个“营”。

大营街,是目前隐匿在市直小区里面的进步街。北起勤奋街,经状元府街、新立胡同西口、德中街东口,南止平等街(今三八路)。南北走向,长400 米,宽约 6 米。明清时期,这里是德州卫军的驻地,因此而得名。1928 年二次北伐胜利后,德州破除迷信,整顿街名,这条街改名为兴隆街。1946 年德州解放后改称进步街,一直用到现在。街上曾有著名的二针织厂,也早已消失不见了。清道光年间,武状元昌伊苏从台湾任期结束后回老家德州,在北厂修建了德州唯一的天后宫,祭拜妈祖。光绪年间,昌伊苏的后人将天后宫移到城内大营街,建神殿供奉,当时很多德州人不了解妈祖,因此当成送子娘娘祭拜。

小营街,现在叫小营胡同,依旧存在着。南北走向,北起消失的德中街,南止三八路,长213米,宽 4 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拥挤的小街住了 32 户人家。明清时期,这里也是兵营之一,由于较东侧的军营小,因此得名小营。民国期间,改名为建设街,1946 年德州解放后,这条街合并到市府街,35 年后,这条街重新以小营胡同的面目出现。

南营街,东西走向,西起迎宾路,东止马市街,长450 米,宽 3 米。南营得名于靖难之役期间。南营街东段路北是德州有名的清真寺,建于明末清初,有 400 多年的历史。

新营街,大体位于南龙国际花园小区位置,明清时期因驻有兵营而得名。民国时期,兵营废弃,逐渐成为土丘,低处形成大片的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营街之后分化成两条街道。

一条是目前的建新街,南北走向,北起青年路,穿新桥街,南止天衢路,长450米,宽10米。1959年,用扒南城墙的砖,在这里修建跃进街小区,有1000 多间平房,是德州市第一批大规模集中性居民住房。1967年改为建新街。

另外一条是已经消失在南龙国际花园小区里的新桥街。新桥街东西走向,西起原德州监狱办公楼,穿建新街、广安胡同北口,东止新湖路,长427米,宽10 米。1970 年开街前,这一段是沿海子曲折而行的小路,开街后,由于街道中部有一座新桥,得名新桥街,是老居民区。

据史料记载和后来有关部门的考证,明德州“十二连城(营)”遗迹,南起北营、张庄,北至哨马营,西倚运河,东至长庄王家道口,南北长约 10里,东西宽约 5 里。从南至北依次为:鲍家营、夏家营、王家营、大营(何家营)、肖家营、中营(顾家营)、北大营(瞿家营)、薄荷营(白贺营)、连营(钱家营)、陈家营、半边营(边家营)、哨马营。

本文选自《德州日报》2019 年2月15日(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