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过一篇郁达夫的小说,就叫《春风沉醉的晚上》,故事情节极淡,早已模糊,这名字却一直记着。 因春风而沉醉的夜晚,应是淡淡的乍暖还寒,月色寂寥,却又有着许多的希冀。 要画夜晚,底子上,该铺上淡淡的灰蓝。 然而一来是懒,二是记得小时走夜路,如有满月,野地里光亮也如白昼,只是色温清冷,如一场寂静的梦境。 春风正好,你若在场。 喜欢养多肉植物的人都知道,若是阳光猛烈,水分也适宜,生出的新枝,叶子是一种透明到几乎无色的质感,是一种非常可爱的色调。 慢慢叶子长大了,嫩红一点点消退,翠绿便肥厚起来。 清明前后,新茶上市的季节。 新采下来的茶青,堆在扁扁的箩筐里,嫩绿得要滴下水来。 泡上一杯新茶,嫩叶根根在玻璃杯中竖起,唇齿间都是春天的气息。 一直在苦思良久,画一筐新茶,应该配点什么,才能不落俗套,又让人觉得小清新。 小时候的春天,如果家里有竹子做的家具,就会有几只竹峰在竹子的小洞里爬出爬进,一副忙碌的样子,这蜂子腰肢纤细,也不爱蛰人,飞起来轻灵优雅,实在是昆虫界的文艺气质担当。 松毛松翼,是粤语里的一句俗语。 意思是蠢蠢欲动,有点洋洋自得不可一世的意思,但很难直译其中的意味,这个词不太带贬义,通常是一种长辈微笑着后辈说的。 这个词的来源,大概是春暖花开时,家禽都振奋精神,开始做觅食的热身运动,大概是这样吧,这是我编的。 清明前的四月一日,是西方的愚人节,也是网上群起悼念张国荣的日子,已经十四年了,大家依旧对哥哥怀缅未减。 《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佳作,张国荣演的程蝶衣,从此无人可以超越,因此,世间再无程蝶衣,这句评价是确当的。 其实,张国荣更本色的出演,是王家卫的《春光乍泄》,这部片子知名度不太大,但我从里面学了许多摄影技巧,特别是色温对画面氛围的控制。 《风再起时》是1989年张国荣复出时的代表歌曲:“风再起时 / 寂静夜深中想到你对我支持 / 再听见吹呼里在泣诉我谢意 / 虽已告别了 / 仍是有一丝暖意 / 仍没有一丝悔意。” 枯叶蝶扇起的微风,吹得蒲公英四散飘落,风再起时,斯人已逝。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这是旧时文人喜欢挂在书斋里的一句话。 当然,如今这句话,很容易被觉得是穷酸措大之语。 物质丰足富裕之后,如何在这世界自处,很多人是茫然失措的。 其实,这句话,特别适合今天的大多数人。 那时候 老煤炉里永远烧着开水 蒸汽总是突突往外冒 那时的时光 好像永远太漫长 春天总太短 夏天总是有点热 那时的我们 相信有些事永远不会变 那时阳光有脚步 谁又知道 有些逝去不复返 ——写题跋不爱打草稿的小林,记于丁酉暮春时节 春天来了,路边很平凡地开着的小花。 摘下一朵,细看思索良久,画了这张。 这时节,最宜春困,清明有点小感冒,躺了两天,人懒懒的像犯了春困。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这是辛弃疾病出来的诗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古人送别爱折柳,告别时,顺手在柳树上折下一支,给远行之人带走,并且叮嘱对方,到了地方,随便找个地方插下,就能长出一棵柳树。 从此,中国大江南北,塞外江南,到处都是柳树。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句网红鸡汤句,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悲画扇是怎么回事。 汉成帝宠爱嬛嬛细腰的赵飞燕,于是水桶腰的帝妃班婕妤,天天对着扇子哭。 可见,人生若只如初见,三月不减肥四月悲画扇。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 ——您是不是忍不住唱出来了? 空谷生幽兰,无人亦自芳。 反复试验了好多年,发现画兰花,还是这个配色最舒服。 多说都是泪,画国画看起来很痛快,三两笔就完成了,但你不知道这十年我经历了什么。 每年清明,都要烧一张画,祭祀一下被我糟蹋的万千宣纸。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里,最精妙的一句。 第一次画了个大白月亮,看起来还不错。 如此大好春色,不如我们去扑蝶吧。 说人话! 约不约? 我编不下去了……大家随意看吧…… 我想静静。 寒夜客来茶当酒。 花落有声。 这故事前一篇讲过了:《花落有声 | 我和木棉花爱恨交缠的故事》 有人投诉说木棉花不但驱蚊,而且驱蝴蝶,所以改画了只蜻蜓上去…… 春风正好,你若在场。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世说新语上的一个小段子,说张季鹰是江南人,去洛阳齐王的手下做官,秋风起,老张怀念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官也不做了,说:“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跑回家吃鲈鱼去了。刚回家,齐王就倒了,大家都很佩服老张的政治敏感性。 可见吃货也有大智慧。 黛玉葬花。 少画美女,大家将就着看。 大家最近反映,小林的摄影发得越来越少了。 原因有二: 一,最近沉迷画画,人很难同时做好两件事。 二,觉得既往那种看图说话的摄影游记,已经不适合如今的阅读习惯了,最近常对着照片苦思,希望找一种全新的诠释表现方式,诸位稍候。 关于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