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9神之圣殿 人之祭坛

 RK588 2018-03-12




大家好,欢迎收听我在喜马拉雅FM上独家放送的《文艺复兴在意大利》,我是碎片。

 

拉斐尔素描

 

上期播出之后,反响最大的并不是万神殿本身,而是那张我展示给大家的拉斐尔万神殿内部结构的素描。而且我看到好多朋友在转发了公众号里相应的课程文稿时,明确表示了遗憾或者期待。遗憾的是已经去过却没有在相应的位置多呆一会儿,因为并不知道这样的一份手稿。期待的是没有去过或者希望再去的朋友,他们都给自己立了一个旗,发誓下次一定要去那个位置蹭地板。也许会沾上一点儿拉斐尔的灵气吧?

这就说明大家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些有着光环与传奇的大师。那么好吧!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里,我会保证继续讲建筑的的主线不变的前提下,多开番外篇,为大家献上更多最熟悉的陌生人们的故事。

 

-1-


今天我们来把万神殿收一个尾,从下次起就开始新的一个艺术史治愈疗程了。

 

首先是拉斐尔手稿的第三个作用,这就是历史考据学的材料。证明什么事情呢?我们先看一个内部图。

 

万神殿内部不仅完整而且华丽。充满彩色大理石的拼接组合,如果你足够细心,甚至可以发现大理石拼图的一个小趣味,那就是我图中画圈圈的那个类型。在室内装潢中罗马人不仅仅会有湿壁画,马赛克拼图,还有就是巧用大理石。他们会将一块大理石板材从中间剖开,然后就会得到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天然花纹大理石板,这样就可以在一块区域内拼出一个轴对称的图形。进一步的,可能还会切成四片,这样就能拼成一个中心对称的图形。在万神殿的装饰中这两种模式都可以看得到。这样,天然的随机纹理变成了有序的纹理,算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完美合作了。当我看到这种手法产生的图案是,主观的会把他们看作是蝴蝶。因为在古希腊罗马的观念里面,人的灵魂在肉体死后的游离状态就是一只蝴蝶。我不敢强行的就判断罗马人的当时设计就是为了表现蝴蝶。但是最起码在我这里,

 

蝴蝶-灵魂-万神殿

 

这是一个比较美好的组合方式。

 

说了这些之后,我们的问题来了。拉斐尔的手稿会帮助我们判断什么?我想很多具备一定艺术鉴赏能力的人第一次在生命中遇见万神殿内部的时候,一定会迅速被他的华丽吸引。这种扑面而来的美感仿佛会转化成排山倒海一般的管风琴声穿透我们的身体。然后,大部分人会把如此壮观与穿越千年两个现实标签连起来进行判断。基本会认为万神殿的内部是后世重新装修的翻新结果。但是它一点都不哥特,然后又不属于古罗马原装。既然如此,这么华丽应该是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吧!

 

有这个结论之后,我们从时代上来判断一下,艺术史的风格排序是这样的,中世纪的哥特式,然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复古风与几何图形,接下来是样式主义,这已经开始为华丽的巴洛克准备前奏了。然后大体就是弗兰德斯艺术到巴洛克,洛可可这么一条线。所以,怎样呢?拉斐尔的手稿会给我们什么帮助?

 

我们一起来思考。如果我们是业余历史爱好者,没有先进的仪器,没有获准查阅超级史料的资格,怎么去初步分析今天万神殿内部结构的年代呢?这就需要大家举被上边说的那些基本的艺术风格知识积累。首先它内部的装潢风格绝对不属于哥特风格,然后和华丽的巴洛克之间隔着一个文艺复兴大阶段。而作为文艺复兴巨匠的拉斐尔留下了一份写生手稿,表示这里是他所代表的诸多大师的学习实践地。于是在巴洛克到来之前,万神殿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了。那么基本就可以认定这是罗马人的原装布置。

 

好啦,如果这是一道高考题,说句玩笑话,按高考题型来说,这是一道材料分析题,大概的分值是八到十分,恭喜各位距离名校又近了10分的距离。

 

-2-

 

接下来还是先把没说完的建筑结构收个尾。我们目前已经知道了球形穹顶,中间空洞,整体分不同骨料配方进行浇筑建造这些知识点。今天讲最后一个。那就是承受力。万神殿距今已经有差不多两千年的历史了。期间经历过地震,战火,拆分剥离,但是基本完好无损,这就是最值得赞许的。原因就是结构坚固。而且这个结构是隐形的。它藏在穹顶下面的这个鼓形座里面。就是这个圆筒形的墙壁里。先看图:



这个是万神殿的外观。墙壁上面有两道棱,这是建筑过程中分解浇筑的痕迹。然后再给大家一个细部图看,被最上面的那道棱分割的部分,墙壁上有暗暗的拱形纹理。



这就说明这一圈墙壁不仅仅是内部空间的围挡,还要承受上面穹顶的巨大压力。还不算完。其实这一圈墙壁的内部结构是空心的,里面整齐规律的与墙壁垂直排列了一圈暗拱。说起来比较不好理解,我给大家画了图:

 

上面这张图是一个暗拱和弧型墙壁的组合单元。整个墙壁就是由若干个这样的小单元成圆周形布局组合而成的。这一圈就是前面一期中和大家讲到的那个外部作为穹顶混凝土箍的结构。当时我把示意图相应的部分染成了淡蓝色。在展示一遍给大家:

 



上面是两个图,一个当时染成蓝色的示意图,另外一个是相对更真实的建筑切面图,我给大家画了绿圈的部分就是那个暗拱。

 

话题聊到这里,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古典西方建筑从最简单的梁柱到拱,再到各种组合,我们聊了神庙,柱廊,巴西利卡,剧院体育场,还有浴室和斗兽场,到最高阶段的时候就是许许多多的拱的有机联合。如果说斗兽场是一个拱的集中明显展示的例子,那么万神殿就是一个拱的集中隐藏展示。我们甚至可以把万神殿的主体部分看作是用灰泥混凝土给封死的斗兽场。这样比喻是不是特别方便大家归类学习呢?反正我自己就是这么归类的。

 

-3-

 

这座建筑之所以被历史高举,不仅仅是因为时间久远。还因为它成为后世很多优秀艺术建筑的母本与典范。在意大利本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佛罗伦萨的主教座堂,圣母百花大教堂,它的穹顶建造者是布鲁奈雷斯基,有明确的资料表明这位文艺复兴早期的大师就是根据万神殿穹顶来设计百花堂穹顶的。



然后是文艺复兴盛期的米开朗琪罗,他同样设计了一个大穹顶,就是今天梵蒂冈圣彼得大殿的穹顶。这是在他过世之后才建造完毕的,进行过一些修改,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更华丽,因为圣彼得大殿的整体外观是呈现巴洛克式的。



如此之后,一个带有希腊神庙立面与罗马式穹顶的建筑模式成为了一种古典庄严建筑的典范,被后世不断的模范。走出意大利的国土,我们在法国可以看到先贤祠,荣军院,在英国可以看到圣保罗大教堂,在美国可以看见国会大厦,甚至在中国我们也能在清华的校园中看见那个著名的礼堂。而且从外观的整体感觉上说清华礼堂更接近万神殿现在的样子。


先贤祠

荣军院

圣保罗大教堂

国会大厦

清华大礼堂 

若干年前我在广州看见了一个建筑,这就是中山纪念堂。我们来看一看。

中山纪念堂

 这座建筑是著名的民国建筑大师吕彦直先生设计的。他一生中另一个大杰作就是南京的中山陵。按照资料中的叙述。广州的中山纪念堂是一个“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大型建筑组群,是中国近代建筑中融汇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代表作。”这句话很有意思。他到底是怎么融汇的呢。我们分析一下图就会发现。这座建筑的正立面是一个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顶,这是级别非常高的一个类型。然后主体部分是一个跨度71米的八角穹顶。也就是说他的正面采用了中国传统最神圣的一种模式,主体又采用了无梁柱的八角顶,这是一种中国的样式西方的理念的完美诠释。体现的正是中国近代大师们学贯中西创新实践的风骨与魅力。

 

-4-

回到万神殿。这座古老的建筑不是静止的,而是与其他事物一样始终参与着时间的新陈代谢。这座曾经被建造出来供奉罗马帝国诸多神明的建筑在基督教统治欧洲的时候遇到了瓶颈,他面临的不是拆毁而是转型。608年,罗马皇帝将他奉献给教会,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将他改做了基督教堂。一致沿用到今天。所以除了万神殿以外,这座建筑还有一个名字就是“圣母与殉道者教堂”。


 找一个类似的金顶给大家感受一下 

此外,万神殿也遭遇过历代的蹭吃蹭喝事件。原来它的穹顶外部有一层镀金青铜瓦,但是在667年,拜占庭皇顶将这层贵金属剥去掠走。今天我们在外观墙体上还会看见很多的孔洞,那是以前外挂大理石的着力点,现在大理石已经没有了,空留下点点斑痕。

 

万神殿门廊屋顶内侧

还有,当我们进入万神殿正立面的柱廊部分时可以抬头看,可以清楚看见三角房盖内部的檩条。而以前这里是有非常精美的青铜镀金嵌板的。还记得穹顶内部的一圈28个方格子吧?最初每一个格子里面都有一朵美丽的青铜镀金玫瑰。这些装饰连同门口的嵌板一起被剥去成为别的艺术品的原料。事情发上在乌尔班八世教皇在位期间。他把这些材料分成两份,一份交给贝尔尼尼,做成了今天我们在圣彼得大殿里看见的超级精美蛇柱青铜华盖。


青铜华盖

 

另一份,浇铸成80门大炮放在天使堡教堂里面。这座建筑与梵蒂冈有暗道相连。算是教皇战时避难的场所。1527年,神圣罗马帝国两万大军进攻罗马,教皇克莱蒙特七世就曾经在这里避难。


天使堡

 

-5-

万神殿就基本讲完啦。我想可能很多朋友还是醉心于拉斐尔那一张手稿吧!如果这样的话那道是真的应该去里面徘徊怀念一下大师。还有别忘了,拉斐尔的衣冠冢也在万神殿中,就在我们面对主祭坛方向的左侧。这里还有一个意大利皇帝的陵墓,他就是有统一意大利之功的埃马努埃莱二世,而他陵墓上面所有的青铜铸件装饰品的原料就源自天使堡的一尊大炮。这样原属于万神殿的一份青铜经过几百年又回到了这里。我想人文艺术最有趣的部分可能就在这些细节故事里了。

 

万神殿,是一个因朝拜诸多神明而建造的艺术品。今天大部分人又是因为拉斐尔才会兴奋起来。这算是一种从天上的神到地上的胎之间的转换。神之圣殿,人之祭坛。上古有道,道又成了肉身。这道就是对真理,美,良善,谦卑的不懈求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