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教师学习材料3

 润泽心灵之屋 2018-03-12

标题:激发学习的潜能

学习内容:

1.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它是由维果斯基提出,他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能完成的较高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以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 实际发展水平 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 发展区 学 生 发 展

2.“最近发展区”的应对策略

1)给每一位(组)儿童提供机会。 所设计的教学应该能够给每个儿童或不同组的儿童提供“最近发展区”内进行练习的机会。

2)设计一些合作学习。 尽量安排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强的同伴的指导和帮助,这时促进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3)搭建教学支架。 搭建教学支架是帮助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的一种技巧,成人通过提供不同水平的提示或帮助来搭建教学支架。搭建教学支架意味着在儿童学习的早期阶段给他们提供大量的支持,然后减少这种支持,尽快让儿童自己逐渐地承担起学习的责任。 教学 支架 互动性教学支架 指导性教学支架 示范、大声思维、提问 调整教学材料、言语 指点、提供线索

3、“最近发展区”需要考虑的因素 “最近发展区” 需考虑因素 学生原有的基础, 包括知识、技能, 情感兴趣 采用什么教学策略 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采用什么教学手段 采用怎样的教学形式 “学科德育”的 思考和实践

4、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理发展的顺序性:沿着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先后顺序发展变化,现实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能跳跃,也不能逆转。所以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2)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学生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地从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心理现象积累到一定程度取代了旧质要素而占据主导地位时,就由量变发生到质的飞跃,使心理发展由一个阶段上升到另。

一个阶段,表现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这种发展是连续不断和相互衔接的,前一个阶段往往孕育着后一个阶段的一些年龄特征,并为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做准备;后一个阶段之初仍保留着上一个阶段发展的一些特点,它是前一个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延伸,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所以教育实践中既要照顾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不能揠苗助长,同时又要创造条件,积极促使学生心理向新的“最近发展区”过渡。

3)心理发展的整体性和不平衡性:在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系统变化的,不是个别心理过程或个性特征的独立改变,而是个体整个心理面貌的有规律的更替发展,表现出学生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既协调发展,又存在着不平衡性。一方面,表现为心理的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表现为同一心理因素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不平衡。 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准确地抓住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促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

4)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某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会表现出基本相似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但同时,在一定历史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学生心理发展的某些年龄特征,可以在一定范围或程度上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 教育工作者要全面、辩证地理解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相互关系。如果过分强调学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就容易忽视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作用,如果过分强调学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就容易把社会和教育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

5)心理发展的共同性与个体差异性: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影响下,学生心理发展都会按照基本的方向和程序进行,都要经历共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路线,表现出大致相同的年龄特征,显示出心理发展的共同性。但是由于每个学生遗传素质的差异,接受环境影响和教育作用的不同,以及主体主观努力的区别,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心理面貌上必然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正视这种差异,对学生既要统一要求,又要有所区别,因材施教,以便使每个学生的潜力都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发展,在心理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