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亿联网络】B端消费升级&云技术驱动助UC龙头高增长【国信通信程成小组】

 阿国宝 2018-03-12




公司主营SIP桌面电话、DETC无线电话和视频会议系统等统一通信终端产品和服务。公司2017年营收预计13.88亿元,增长50.28%;净利润5.9亿元,同比增长36.52%。公司近五年高增长,毛利率高于行业竞争对手。


我们认为,公司的核心看点在于:音频&视频会议产品具备较强的消费属性(2B而言),同时目前行业渗透率并不高,相反国内及海外市场需求旺盛,中小企业更是有通过云化部署升级消费需求减少部署成本的动机。换言之,公司所在的是一个高增长、消费需求升级、云化技术驱动、穿越通信周期的的市场,而公司是位列全球第二、又直面潜在第一大市场(国内)的高毛利、高增长企业


SIP电话终端销量全球第二,价格优势明显,渠道和技术皆有门槛


SIP桌面终端产品是公司的主要业务收入来源。根据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公司SIP电话终端市场占有率,国内份额为26.6%,位列第一;全球为18.5%,位列第二。目前,公司收入增长动力主要来自T4产品和VCS业务拓展,未来不断加码高端产品,且中小企业市场需求旺盛,未来增长动力强劲。


VCS业务扩张将持续抬升市场空间


VCS业务毛利率高于70%,随着业务结构的优化,公司盈利能力有望提高。视频会议市场未来空间远大于SIP市场,公司依托核心技术在VCS竞争中取得优势。未来公司的SIP、DECT、VCS 等硬件终端、各类软件终端及云服务平台有望发挥协同作用,利于公司建立更高的行业壁垒。随着托管业务模式成趋势,公司加大在云端和软件终端的部署,销售渠道 核心技术 外协加工模式带来的低成本,三者互为支撑,为公司开源节流,推动公司市场份额的提升。


看好公司的云通信布局,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公司成功切入视频会议市场,有望享受行业红利。募得资金后加强在云端和软件终端的研发部署,具备较高的竞争壁垒。预计公司2017-2019年的EPS为3.95/5.14/6.66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4/26/20倍。看好公司的SIP终端龙头价值和在云通信领域的布局,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人民币持续升值带来毛利率的下降;研发转化失败风险;募投项目风险等

投资摘要


估值与投资建议


公司主营视频会议和语音通信方案,自成立以来专注主业,将SIP终端业务做大做强,目前SIP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二,国内第一。2013年拓展DECT无线终端产品线,2015年拓展VCS高清视频会议系统,2017上市后将募投资金继续投入到“VoIP 音频引擎技术研究”、“视频引擎技术研究”、“DECT 集群技术”、“视频会议MCU 技术研究”、“云通信平台软件技术研究”等五个核心基础技术的研发中。公司将继续强化核心技术优势,在稳步发展传统SIP终端业务的同时,继续横向拓展视频会议市场,纵向深入云端和软件终端,近几年加强与平台商和运营商等高端客户的合作,有望构建自身的云通信生态系统。


统一通信市场竞争激烈,未来视频会议市场空间预计是SIP市场空间的近十倍。公司拥有四大竞争优势:精准的中小企业定位、公司外协加工 集中采购 经销网络的经营模式优势、核心技术积累、Yealink自有品牌的品牌价值优势。这四大竞争优势促使公司在中低端市场构建了较高的壁垒,在中高端市场又具备低成本低价格优势。随着公司不断调整业务结构,加码高端产品,盈利能力将不断提高。伴着公司持续创新的步伐,未来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我们认为,公司的核心看点在于:音频&视频会议产品具备较强的消费属性(2B而言),同时目前行业渗透率并不高,相反国内及海外市场需求旺盛,中小企业更是有通过云化部署升级消费需求减少部署成本的动机。换言之,公司所在的是一个高增长、消费需求升级、云化技术驱动、穿越通信周期的的市场,而公司是位列全球第二、又直面潜在第一大市场(国内)的高毛利、高增长企业。


我们预计公司2017-2019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13.9/19.6/26.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9/7.7/9.9亿元,对应EPS分别为 3.95/5.14/6.66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4/26/20倍。结合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我们认为公司合理股价为151.43元,相比现价14%上涨空间,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核心假设或逻辑


(1)假设SIP终端业务整体稳步增长,毛利率稳中有降。其中,T4产品销量持续高速增长,T5是2017年新推出的,收入占比将不断提升,T2、T6、T3等旧产品销量慢慢萎缩,最终逐渐停产。2017-2018年T4产品收入的同比增速分别为73.95%和57.24%。随着新产品的推出,T4产品销售收入增速放缓。


(2)假设DECT无线终端业务增速不断放缓,毛利率稳中有降。考虑到DECT无线终端业务从2013年拓展以来,销售收入增速放缓趋势明显,我们假设2017-2019年DECT业务销售收入增速分别为58%、47%和30%,毛利率从2017年的57%降到2019年的55%。


(3)假设VCS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业务高速增长,维持较高毛利率水平。视频会议市场空间巨大,未来需求旺盛,所以公司未来几年的VCS业务收入增长率基本维持在60%以上,毛利率在65%以上。


(4)配件及其他业务收入占比较小,其变动对整体业绩影响不大,我们根据12-16年的数据做了合理的假设。


与市场预期的差异之处


市场担心亿联网络的未来成长空间,认为其所处的SIP传统行业竞争激烈,竞争壁垒较低,未来毛利率可能下降较快,增长乏力。


我们认为亿联网络基于前期的核心技术积累,已开始向视频通信和云平台发力,之间能形成较强的业务协同作用。公司已构建大规模的销售网络和渠道,这是行业新进入者或小规模企业短时间内难以超越的,外协加工的经营模式有效降低了公司的经营成本,加上公司不断向高端产品发力,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毛利率有望维持较高水平。


股价变化的催化因素


视频会议市场目前市场刚刚起步,未来成长空间巨大,如果市场需求增长进度超出预期,或者公司在大企业、运营商及平台商等高端客户取得大订单,有望带来公司VCS业务收入的高速增长。VCS产品单价和毛利率是公司所有产品中最高者,将对公司盈利情况带来较大影响。


主要风险提示


第一,   人民币持续升值带来毛利率的下降;

第二,   研发转化失败风险;

第三,   募投项目风险。

估值与投资建议

绝对估值法


我们采用FCFF估值法对公司进行绝对估值,根据以下假设得出公司合理股价为151.43元。




估值的敏感性分析


我们对公司股价进行敏感性分析,假设折现率和永续增长率变化值分别为0.5%,则我们计算得出公司股价区间在135.08-170.92元/股,估值中枢为151.43元/股。



相对法估值


我们选取苏州科达、海康威视和海能达作为公司的比较对象。亿联网络是视频会议终端解决方案的领军者,国内SIP终端市场份额第一,苏州科达和海康威视分别是国内领先的视讯及安防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视频产品及内容服务提供商。海能达是国内专网通信龙头,三者业务较为相近。根据WIND一致预测,可比公司2018、2019年的PE估值均值分别为28.5和21.4,相比之下,亿联网络的相对估值较低。结合我们预计的公司2018年的业绩增速,净利润同比增长30.1%,PEG=1较为合理,2018年公司预计PE为30.1倍,对应股价154.71元,本着审慎原则,结合两种估值方法孰低原则得出合理估值为151.43元。



投资建议


公司成功切入视频会议市场,有望享受行业红利。募得资金后加强在云端和软件终端的研发部署,具备较高的竞争壁垒。预计公司2017-2019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3.88/19.56/26.6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90/7.68/9.94亿元,对应的EPS为3.95/5.14/6.66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34/26/20倍。看好公司的SIP终端龙头价值和在云通信领域的布局,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全球UC龙头,受益消费升级&云技术驱动

统一通信终端产品齐全,业务及客户层次清晰


厦门亿联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的企业统一通信终端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营视频会议和语音通信方案,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并通过外协加工的方式,为全球100多个国家客户提供智能、高效的企业通信终端设备,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完善的分销和服务网络, Yealink品牌畅销于全球VoIP市场。


公司前身为成立于2001年的亿联有限,于2012年6月7日变更为股份公司,并于2017年3月6日在创业板上市。



公司规模方面,公司注册资本5600万元,截止至2017年第三季度,公司总资产约28,7亿元。



公司目前拥有二家全资子公司和一家分公司,于2016年12月23日注销了一家子公司,具体信息如下。



股权结构方面,2017年3月发行前公司总股本为5600万股,发行1867万股流通股,发行后股本为7467万股。吴仲毅、陈智松、卢荣富及周继伟四人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和创始人。公司股权结构相对分散,不存在单一控股股东,并无任何股东能够单独支配公司。目前,公司总股本1.49亿股。



SIP桌面终端业务占八成,近三年营收加速增长


公司2012-2016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6%,2017年前三个季度营业收入为10.64亿元,同比增长55.44 %,2017年度业绩预告营收13.88亿元,同比增长50.28%,归母净利润5.90亿元,同比增长36.5%,说明公司收入增速继续提升。整体来看,公司目前业务发展状况较为良好,整体竞争能力较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从公司历年的业务分类收入占比变化趋势来看,SIP桌面终端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由2012年的94%下降至2016年的80%。而无线电话终端产品从2013年开始出现,目前占比上升至11%。公司从2015年开始推出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受到公司的认可度较高,其占比已经从2015年的3.8%上升至2016年的5%,公司目前在加大对这块业务的研发力度,其高毛利带来的吸引力使其成为公司未来拓展业务的方向和提升营收和利润的关键因素。



从公司三项业务的毛利率变化情况来看,基本都处于上升态势。公司营业收入占比份额最大的SIP桌面终端产品多年持续保持较高毛利率,是因为公司持续研发创新,推出越来越高端的产品,目前SIP桌面终端产品中T4的表现较为抢眼;而视频会议终端产品的毛利率显著高于其他产品,2016年达到74%,相对于公司综合毛利率63.13%,该产品对公司综合盈利水平起到较强的撬动作用。2013年公司新推出两个中高端产品系列:SIP电话终端T4系列和DECT电话终端,产品毛利率较其他产品高,且市场认可度较高,因此公司整体毛利率有所提升。2015年推出VCS视频会议系统后,毛利率更高。


高成长 高盈利性,四大优势提升公司竞争力


公司2014-2016三年毛利率分别为55.26%、58.63%、63.13%,净利率分别为30.83%、37.41%、46.80%,ROE分别为59.41%、74.51%、71.36%,从财务指标看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能够取得如此高的利润率水平,主要由于以下四方面的竞争优势:一是精准特色的公司业务定位优势;二是公司外协加工 集中采购 经销网络的经营模式优势;三是自助研发的音视频引擎的核心技术优势;四是是打造了Yealink自有品牌的品牌价值优势。


业务定位方面,一方面,公司敏感捕捉到硬件设备昂贵的统一通信领域中小企业的市场机会,将业务定位于为国际上的中小企业提供统一通信终端产品,既找到了细分市场空间,又充分发挥中国制造性价比的优势:国际上,与Cisco等服务大型客户的厂商形成严格市场区分;在国内,同行业竞争的企业很少。另一方面,公司在众多通信协议中选择了最具开放性与扩展性的SIP协议,陆续推出基于开放SIP协议的统一通信终端,并积极推动与行业内80多个主流厂商产品兼容集成,建立战略合作,构建基于中小企业市场的解决方案。


公司统一通信终端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对中小企业的统一通信终端领域的专注,使得公司的产品更具竞争优势。随着行业技术革新,公司不断加强产品和技术实力,始终专注于技术创新与服务优化,业务也在不断革新发展。



相比于目前其他VoIP终端向上游主芯片厂家或第三方购买来说,自主研发的音视频引擎在继承性和扩展性上独具优势,同时省去授权费用,使得公司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这与公司采取自主研发为主,授权合作开发为辅的研发模式和大量持续的研发投入密不可分。


自主研发上,公司建立了以研发管理为核心,采取项目制的厦门研究中心和负责音视频核心技术研发的杭州研究中心两大平台,核心产品全部自主设计。



合作开发上,公司目前已取得德州仪器、DSP Group,Inc、Broadcom Corporation等芯片厂商的技术授权。


研发投入上,公司持续投入,新研发中心已投入正式使用;VCS产品测试中心和体验中心同步推进;新增100-200人的研发人员团队;为提升SIP话机的性能和VCS新品的研发不断努力。


品牌价值方面,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统一通信终端解决方案提供商,享有高度认可的品牌和良好声誉:近年来,公司产品质量达到了低至1%的返修率,同时将技术服务人员配置于全球各区域营销团队之中,为客户提供了售前调试和售后技术支持等服务,成立了 7*24 小时的服务中心,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诊断及维修服务。基于公司优秀的产品质量和高效的技术服务,公司的品牌已经跻身成为世界知名的统一通信终端品牌,赢得用户信赖。


品牌价值一方面优化了客户结构,国际通信市场赢得了包括 British Telecom、Telefonica、KPN、PCCW 和 Telstra 等的大型电信运营商和包括花旗银行、卡塔尔航空、京东、搜狐等知名企业在内客户的认可。另一方面使得公司获行业多个奖项和产品认证,各系列产品已获得欧盟CE、美国FCC、澳洲RCM、巴西Anatel等多达200项的产品认证,提升了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及声誉,有效帮助公司拓展市场份额,使得公司相对新进入者筑起较高的攻克壁垒。

SIP电话终端销量全球第二,价格优势明显,渠道和技术皆有门槛

统一通信的SIP化趋势明显,行业需求拉动公司业绩增长


统一通信(UC)应用最终通过统一通信终端解决方案交付,用户可向多个服务提供商采购,经互联网协议(IP)运营实现,其中IP分为公开标准协议(如 SIP)或专有IP协议,SIP 具备规模性及灵活性使其成为实施网际协议通话技术(VoIP)的首选类别。两者对比如下。



预计未来,随着传统通信方式向统一通信的转型和市场对多媒体SIP电话终端需求的增长,SIP 电话终端市场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根据 Frost & Sullivan,全球及中国 SIP 电话终端渗透率分别由2010年的 8.7%及 6.7%上升到 2015 年的 27.5%及 29.8%,且预计于 2019 年分别达到 66.3%及 64.5%。


全球及中国 SIP 电话终端市场预计将在未来几年稳步增长,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传统通信方式持续向IP通信及UC转型;托管电话服务及云通信技术的成熟;通信应用场景的需求升级带来的终端需求上升;SIP协议对专用 IP及其他协议的替代。在增长强劲的全球SIP电话终端市场中,中小型企业迅速成为SIP电话终端的主要消费群体,贡献预计增加,尤其是中东及非洲(EMEA)及亚太地区市场。2015 年按销售量计算,中小型企业占全球 SIP 电话终端市场用户份额的 47.2%,同时其销售收入贡献为 43.4%。



按 SIP 电话终端销售量及销售收入计算,欧洲、中东及非洲(EMEA)占有量最大的地区,2015 年 SIP 电话终端销售量达 370 万件,2015 年销售收入为 3.3 亿美元。由于托管电话平台持续健康发展、未开发地区(例如东欧及中东地区)带来的新的市场机遇,以及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 SIP 电话终端的出现,预计均会刺激该地区的SIP 终端电话销售。在欧洲,中小型企业占欧洲企业电话用户相当大的份额,企业通信系统的更 新换代,亦会刺激潜在 SIP 电话终端采购额。EMEA 的市场领导者为 Yealink 及 Aastra。



按 SIP 电话终端销售量及销售收入计,北美为 SIP 电话终端第二大市场,2015 年 SIP 电话终端的销售量为 360 万件,销售收入为 3.2 亿美元。托管电话平台的高增长率、 媒体电话的需求增长,以及 Microsoft Lync(已改名为 Skype forBusiness)的应用日益增加,推动了北美地区 SIP 电话终端的增长。软件终端正在逐步渗透至托管电话平台,但大部分企业终端机仍为桌面电话。北美的市场领先企业为 Polycom、Cisco 及 Yealink。


亚太地区 2015 年 SIP 电话终端销售量为 130 万件,销售收入为 1.2 亿美元。SIP 电话终端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存在日益增长的业务机会,主要是因为地区需求及提供商推广能力提升。同时,快速发展的云服务及托管电话平台服务市场将驱使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采用 SIP 电话终端,作为更具成本效益的企业通讯方式。我们认为,行业需求的持续稳步增长有助于拉动公司未来收入的持续增长。


全球第二大SIP电话终端供应商,加码高端产品提升盈利空间


SIP桌面终端产品是公司的主要业务收入来源。根据Frost & Sullivan 的数据,以销售量计算,公司于2015 年全球及中国的SIP 电话终端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0.0%及29.2%,为全球第二大及中国最大的SIP 电话终端供应商。


全球市场上来看,SIP 电话终端的全球市场由数名主要参与者主导。 2015 年全球 SIP 电话终端市场的 五大参与者为 Polycom、Yealink、Cisco、Grandstream 及 Aastra,其销售量计合计占总 市场份额约 72.7%。2015 年按销售量计算,公司全球排名第二,市场份额约为 20.0%。按照销售金额计, 2015 年公司 SIP 电话终端收入占全球市场份额 12.0%,排名全球第三, 位居前两名的分别是 Polycom 和 Cisco,市场份额分别是 30.6%和 14.7%。下图按销售 量和销售金额计算分别列示 2015 年全球 SIP 电话终端市场五大参与者的排名分析:



国内市场上来看,中国 SIP 电话终端市场拥有国内外众多参与者,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按销售量计算, 2015 年中国 SIP 电话终端市场的五大参与者分别为 Polycom、Yealink、Cisco、 Grandstream 及 Aastra,占总市场份额约 89.4%。2015 年按销售量计算,公司于中国排名第一,市场份额约为 29.2%。按照销售金额计,2015 年公司 SIP 电话终端收入占中国市场份额 16.0%,排名中国第三,位居前两名的分别是 Polycom 和 Cisco,市场份额分别是31.6%和 21.2%。下图按销售量和销售金额计算分别列示 2015年中国 SIP 电话终端市场五大参与者的排名分析:



可以明显看出,公司在SIP电话终端市场中处于龙头地位,这与之前所分析的公司竞争优势所在密不可分,归纳起来包括:公司高度认可的品牌和良好声誉;强大研发实力;成功的产品定位;极具成本效益的业务模式;拥有全球成熟且广泛的分销网络。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公司也存在如下的竞争劣势,主要在于关键原材料的对外依赖。用于公司产品的主控芯片(SoC)仍然掌握在德州仪器、DSPG 等国外厂商手中,这些厂家的发展战略及价格调整将对公司的技术研发和产品价格产生影响。


再将SIP统一通信桌面终端产品进行分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T4产品的营收规模加速上升,其营收规模已从2013年的38.03百万元上涨至2016年的438.45百万元,在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从2013年的11%提升至2016年的47%,说明T4产品自2013推出以来受到了市场的欢迎;T3营收规模在逐渐减小,T2、T6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



公司保持在中低端市场的竞争优势的同时,不断加码高端产品,改善毛利空间,为公司增长提供动力。



基于高行业壁垒,深耕中小企业提升市场份额


从行业外潜在进入者角度看,统一通信终端解决方案属于技术门槛高、知识和人才密集型细分行业,其行业壁垒目前主要在于产品技术壁垒、资金壁垒、市场及品牌壁垒、产品认证和市场进入壁垒等。因此,全球SIP电话终端市场由少数主要企业主导,竞争较为激烈,行业外企业想要必须面对较高的准入门槛。公司在研发领域进行了大量投入,具备较强的技术优势。在资金上,公司成功上市后将大幅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资金来源,而这是新加入者进行规模生产时的痛处之一。



从行业内参与者角度看,目前,全球SIP电话终端市场前五大参与者为Polycom、Yealink、Cisco、Grandstream及Aastra(已被Mitel收购)。在中国,由于政策限制竞争对手较少,主要包括广州亿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深圳方位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和大唐高鸿数据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Polycom、Cisco等企业在技术品牌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国内企业在价格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目前,统一通信终端厂商从产品定位上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位于大集团及行业(Enterprise)市场的国际一线品牌,以Cisco、Avaya、Polycom 等为代表,其产品特点为高品质、高价格。该类厂商在统一通信行业处于龙头地位,具有极高的品牌知名度,产品高端,品质优良,但其价格相比其他厂商的同类产品高出30%以上;


另一类是定位于中小企业市场的统一通信终端厂商,其典型代表为亿联、Snom、Aastra 等。这些厂商在品牌上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名度,产品品质已逐步接近Polycom、Cisco 等一线品牌的水平,但其价格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第二类终端厂商在深耕对价格相对敏感的中小企业市场的同时,开始建立发展运营商、大集团市场的渠道和能力,不断蚕食高端市场。


从行业上下游看,统一通信终端行业的上游包括原材料行业、芯片行业、电子元器件制造、模块设计与制造等行业。目前上游基础原材料行业已是充分竞争的成熟产业,而且价格在缓慢走低;芯片行业的供应商主要有德州仪器、DSPG、Broadcom等少数几家厂商,目前公司已掌握基于三种芯片的开发技术,不会受制于某一个芯片提供商。行业下游包括之前提到的授权经销商、运营商、平台商、行业客户及最终用户等,目前统一通信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有望不断放量。


综合来看,统一通信终端行业竞争激烈,且行业具备较高的壁垒。相比Cisco等大型系统厂商,亿联网络具备灵活性和定制化能力。相比Polycom定位于高端市场,公司定位于中小企业SIP电话终端市场,独树一帜,有助于公司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一定位促使公司在初期发展过程中迅速成长,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VCS业务扩张将持续抬升市场空间

VCS产品竞争力提升,产品结构优化带来增长动力


从公司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出,公司未来将始终坚持以统一通信技术持续创新的发展道路,提高以音视频技术、网络通信融合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坚持以“企业统一通信终端解决方案”为主要产品的研发方向;继续保持在全球中小企业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积极拓展大企业、运营商及平台商等高端市场,提高欧洲及美洲等区域市场的产品覆盖率及品牌影响力。



从公司的募投项目可以看出,公司正在加大力度研发统一通信云服务器及VCS服务器,最终这些服务器将组成整体云服务平台,与公司的统一通信终端解决方案整合。未来公司的SIP、DECT、VCS 等硬件终端、各类软件终端及云服务平台有望发挥协同作用,利于公司建立更高的行业壁垒,形成自己统一通信生态系统。



亿联网络作为UC终端厂商,公司成功自主研发音频引擎和视频引擎等核心技术。我们认为,长期来看公司会围绕已有的核心技术和客户渠道优势进行横向和纵向拓展。横向拓展上主要在原来产品线的基础上开发更多更高端的新产品,以及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UC解决方案。纵向拓展上主要在终端硬件基础上,往软终端和云服务平台纵向拓展,搭建一套云通信系统。


视频会议领域,目前我国政府使用视频会议的用户比例达到了30%左右,金融、能源、通信、交通、医疗、教育等重点行业机构的使用比例也不断提高,但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全球范围内,视频会议还没有普及到中小企业,实际上中小企业也需要在分支机构之间进行高质量、高安全性和高稳定性的视频通话,但困于高昂的设备投入和专业IT管理人员成本,且目前商业模式还不成熟。这既是目前的瓶颈,也是未来的行业发展空间。


简便的视频通信普及是一种趋势。视频通信是统一通信的一大亮点,由语音通信向更友好、更高效的视频通信转变,也是统一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全球来看,根据Frost & Sullivan 的数据,全球视频会议市场由2010 年的20.9 亿美元以16.6%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15 年的45.0亿美元。预计全球视频会议市场将于2019 年达到79.0 亿美元,2015-2019 年保持15.1%的年复合增长率,驱动力来自新兴云服务的刺激。


从国内来看,根据Frost & Sullivan 的数据,2010-2015 年间,中国的视频会议市场稳步增长,从2010 年的2.1 亿美元上升至2015年的5.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9.2%。2019年预计市场将达到10.0 亿美元,2015-2019 年保持18.9%的年复合增长率,快于全球增速,驱动力主要来自经济快速增长和全球化趋势下视频会议的广泛应用。


VCS业务毛利率高于70%,公司加大研发投入,随着产品结构优化,有望打开成长空间。亿联网络从2015年开始进入视频会议系统领域,目前,公司原有研发人员和新聘人员逐步投入VCS业务线。2017年公司推出VC800和YMS1000/2000一体机等新产品,前者的推出意味着公司拥有了能够覆盖、大、中、小型会议室的全系列VCS终端,后者的出现,使公司从原来只能覆盖8个点的中小企业解决方案,提升到能覆盖到上千点的行业用户、政府和中大型企业。



VCS产品的业务模式与SIP差别较大,因此原有销售渠道不能复用,需要在其基础上再次做销售网络的建设。目前,公司已组建了两个独立的VCS销售团队,分别负责国内和国外的销售,由内而外打通大型销售网络。我们认为,在中小企业对视频会议系统需求缺口背景下,随着公司VCS业务销售网络的逐步完善,其发货量有望产生质变,为公司业绩的增长带来较大的增长动力。


托管业务模式成趋势,公司积极部署云端


云计算中心建设项目和云通信运营平台的建设是公司募投项目的重要投入方向。未来,随着公司云通信生态系统的逐步完善,公司的竞争优势有望体现在能够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一种基于云计算和存储的语音和视频服务,即托管业务模式,以使中小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强大的统一通信功能。



公司定位的市场为中小企业市场,对中小型企业来说,自建通信平台成本过于昂贵,除了初期资本开支,专业人员的持续管理成本较高。相比自建,托管业务模式(即云通信服务模式)能提供更好的灵活性、成本效益及可扩展性,因此,托管服务的逐渐盛行是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Frost & Sullivan 的行业研究,云服务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在2015 年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全球托管业务市场2015-2019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8.4%,市场规模将增长到2019 年的91 亿美元,其中中国托管业务市场也将于2019 年达到2.8 亿美元的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23.4%,超过全球平均增速。


在云端部署方面,公司还和全球领先的平台商和运营商合作,包括Broadsoft以、微软、英国电信、Verizon、西班牙电信等,这类客户相对较为稳定和大规模,有望带来公司终端产品的销量增长。


加大研发创新,技术 渠道 低成本共同构建核心竞争力


在研发策略上,公司一方面加大基础研究的研发,包括音频引擎技术、视频引擎技术、DECT集群技术、MCU 技术等的研发,有利于公司核心技术的积累;另一方面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实现现有产品及技术的升级换代。为了提高研发效率,公司也在高级研究设施及设备上加大投入,2017年公司搬进了全新的研发大楼,更为先进和完善的研发环境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研发风险和研发阻碍,未来研发投入的成功转化有助于公司竞争力的提升。



云视频会议取代传统视频会议趋势明显,不仅仅体现在应用技术上的突破,同时也标志着视频通讯技术进入了新技术快速叠加时代。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石,使大数据、VR、全息影像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的应用成为可能,下一步云视频会议将为用户带来更加逼真的效果体验与更加丰富的场景应用,高效、创新将成为行业未来发展主基调。


在销售策略上,公司未来的拓展空间主要在于三方面:首先,随着销售投入力度和销售网络的拓展,公司的SIP及VCS系列新产品有望带来收入增长;其次,公司计划建立和完善经销商分级制度,有望通过与各地运营商和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来扩大和巩固市场份额。此外,公司的大部分业务在海外,随着国内以及新兴国家视频通信市场需求的扩大,公司有望进一步铺开销售渠道,捕捉新市场的潜力业务机会。


对外合作方面,合作伙伴主要分为渠道合作、技术合作和运营商合作。合作本身也为公司疏通更多销售渠道。


技术合作上,亿联与包括BroadSoft、微软、华为在内的80多家国际主流通信平台技术上建立了深度合作,使联合方案能够无缝兼容,从而为用户带来更好体验和更多选择。



运营商合作上,亿联与包括于香港电讯盈科、英国电信、西班牙电信在内的全球TOP运营商建立了战略合作。



我们认为,公司多层次销售渠道和广覆盖的销售网络是其相对其他竞争者的壁垒,是公司的重要竞争优势之一。销售渠道、核心技术的积累、和外协加工模式带来的低成本,三者互为支撑,为公司开源节流。在公司不断创新下,有望强者恒强,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