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悟天地人之道

 江山携手 2018-03-12

                           越荣国 

 

观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主宰者当仁不让乃天人三才矣!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说太极之中总是客观存在着一个“道”字,但其虽有“名”而又“非常名”,需要人们去“悟”方可得。不过相信不少人虽然无时无刻不居于天地之中,但对于天地自然之现象,一是忙忙碌碌无暇闲观,二是熟视无睹未曾细想,三是仅观表面未究实质,四是常用之而未晓其理。据此,已过天命有五之我,遂将闲情逸致时浅悟天人道之心得抛砖引玉如下:

一、  天道的內涵及特征。

(一)、天是运动的且乃万物运转、变化的主导力量。这是宇宙万物与人类得以生存、发展、进步的基础、动力与保障。试想如果没有天体运动,那世界就会因静止而无生命,已有生命因僵化而消亡,即没有一切,故所有物质与精神都无从、无需谈起。

天体的运动是“天道刚健,运转不息” 的。即特征为刚强、勇猛和永不停歇。这也就是说:天体一方面通过运动而产生正能量,供其自身与附属物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其能量还会大于和能够克服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阻力等负作用,因而才可以且必然生生不息。

(二)、公开、公正、公平。天在表现形式上是绝对公开的,从不遮遮掩掩;在主观动机上是保持公正的,绝不偏袒某个人;在客观效果上也是公平的,没有多少、大小之分(如阳光、雨水、空气、温度、风力等)。当然这仅指某时、某地在同等条件下的主观相对行为,如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地形、地貌、植被、建筑等),则效果也会有所差别。而有所差别正好符合 “一阴一阳是为道”的《易经》学说和“任何事物只有相对,没有绝对”的哲学观的。

(三) 天是发展、变化、平衡的。天无时无刻不在发展与变化,一是时间在永不间歇地前行,二是方位(太阳与地球间)与表象(日、月、星、辰与风、雨、云、雾、雪、霜等)以及数量、规模,强弱在时刻变化,三是变化中亦会有平衡的(如久旱则雨、水往低处流、水汽蒸发与风云流动等)。

(四) 天空无始无终、广阔无垠、无形无根。天的神奇就是笼万物于其内,置一切为始之与未知。不知始于并将会终于何时(仅以人的生理感觉相对而言——下同,虽经科技手段得知地球已有约46亿年。)?面积多大且边界线在哪里?是何具体形状并本原在何处?明天有何事件发生等均无从知晓。

 (五) 天空永恒发展、变化但周而复始有规律。天空中时间、表象、数量、规模等虽然绝对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但相对于浩茫的宇宙而言,这又是属于微观范畴。就宏观而言,其乃周而复始且有规律可循的,如一年有四季轮流未断,每天有日月升落且循轨不变,大海有潮汐变化能测,久旱必有大雨降落可料等。

(六) 天控下的时间一去不复返,致已发生的事不能挽回;人每日生活中的空间以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而言,今天所处的场所亦非昨日之。

(七) 天体圆通而无棱。因而既不会主动触及旁类惹事,也不让另类抓住其把柄说事,还利于遇到事时妥善处事。

(八) 天具好生之德,只有主动、慷慨、公开、公平、反复和永久付出,而未图也从不索取回报。

概述“天道”为:运动是其存在条件与表现形式;客观公正是其内容、标准与核心价值;平等与和谐是其基本主张与追求;广阔、永久、强大、圆通与平衡是其特征;发展与变化是其客观规律;释、舍而无索取是其存在的秘诀。

二、  地道的內涵及特征。

(一)            厚德载物。经长久积淀而形成了深厚扎实且博大的基础,默默不语承载世间万物于一身,忍辱负重任其折腾或增减与挪移,毫无怨言与反抗。

(二)            方正有形。不管天怎么样圆通和时刻发展与变化,始终持正守体而不改型,保持自己的本色而不受外界干预。换句话说,就是以一以贯之的坚守,固定并突出自己的风格且保存自己。

(三)            慷慨付出而不求回报。敞开博大的胸怀容纳万物,提供深厚的土壤滋生孕育生命,以山川、平原、草地及江、河、湖、海等多种形式,让生命丰富多彩,各取所需与各展其姿。与天一样具好生之德,似好伙伴——水一样,利万物而不相争,共同合作且同样勇于和甘愿施舍而不索取。

(四)            朴实无华而不喧嚣争功。没有天的雷雨喧哗来宣示存在,没有豪言壮语来展示心态,只有与母亲一样的默默奉献。大地丰收后的喜庆只在心中,却在一旁静静地休息后以备来年。

(五)            演绎生死而非爱恨。大地胸膛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动、植、生物的生死交替轮回,但绝非其主观爱谁恨谁的倾向性取舍,而只是提供平台既让物竞天择,又使物种与数量维持总体平衡,使自然界既不泛滥成灾,又能生生不息保持充满活力。

(六)            自我消化痛苦与委屈。对于人类刻意表现、姿意索取后的创伤与枯竭,也会悄无声息地自我治疗修复与补充,但从不声诉与抗争。地震、火山、海啸、旱涝等现象,只是迫不得已时自我“刮骨疗毒”的无奈呻吟,决非主观恶意对人类实施报复。

概述“地道”为:深厚、雄浑且广阔是其基础与条件;方正有形而不改是其风格、特征与标志;慷慨舍己利他而不求回报是其内容与精神实质;相互依存、有生有杀是其维系自身生存与平衡的手段与方法。

三、人道的內涵、特征及要求。

人大体分为生理与精神两大层面。生理上的人只是比动物有所进化,但仍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多一些,尚属于人的初级阶段;我们通常所说的人,主要指精神上的人,即已脱俗而升华为有理想道德仁爱责任心的“明道”与“践道”之人。

人作为与天才地才合称“宇宙三才”之一,其与动物的区别和优越与高明之处在于:一是更加热爱和善于学习,以增加知识与本领,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二是更加懂得组织成员形成合力增加正能量与合理分配发挥特长,从而提高效率产生更多的社会产品满足需要;三是更加具有亲情友情爱心等高度文明的情感,在满足自我物质需求后,能够不断追求精神需求,进而视能力与道德关心照顾他人,并能通过不断修习自觉将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当作目标与己任而努力;四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更加懂得善于自觉从自然现象与历史经验教训中观察、发现现象,揣摩、分析原因,总结反省得失,改正己过、避免他错,从而丰富、提高、升华人生。

既然人比动物聪明有智慧,那么我们具体应该从天、地道中受到哪些启发、感悟、明白什么道理呢?

(一)从因“天行健”方有宇宙的生生不息的现象中,我们要悟出:运动才能生存与发展,人要从运动中获取前进的能量,即“君子以自强不息 方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因动力与力量之源泉,也是人应树立的世界观与人生态度和方法,还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一要勤奋与善于学习,增加知识能力与本领;二要敢于入世担当和履责,乐于奉献社会和贡献力量推动历史前进;三要相信动力才能且必须战胜阻力,正义必将战胜非正义而主宰世界。看到人和事物与社会总体都有如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大树一样在蓬勃向上生长,这是人类社会的主流与发展动力,而不要被社会上一些有如病虫害似的消极腐败现象障眼(假如腐朽势力大于新陈代谢功能,则大树自然会倒,即社会会停滞不前反而倒退)从而对社会进而对己都悲观失望,失去奋斗的信心与生活激情,反增添愤世嫉俗的暴戾情绪,影响个人前程生活质量与社会和谐。

(二)从宇宙的空间与时间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且有去无回的自然现象与特性以及从“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辩证关系中,我们要悟出: 群体和生生不息的人类虽然很伟大,但个体的人无论你如何优秀,与宇宙和自然相比之下都是显得非常渺小和微不足道的,更何况生命有限和岁月无限与无情?!因此:

笫一虽然我们不应相信鬼神,但必须要敬畏天地与自然,遵循客观规律,服从真理,正确评价自已的能力和作用,遵纪守法,胸襟开阔,切忌妄自尊大无法无天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胆大妄为为所欲为。要知道人一有道德民意与法律,二有大人权力与专政,三有命运与时间(岁月),四有“多行不义必自毙”和“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的真谛高高在上在看管着自己。人于世上,每人都是分子与分母,管人与被管(帝王将相亦有抗不过的岁月索命)。

第二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生命(寿命)财富地位名誉作用价值等,善待亲人朋友同事社会。既不要因人皆为过客而悲观绝望自暴自弃行尸走肉无所用心,又不要妄想贪婪占尽世间一切并执着乃至痴迷不悟,而是要奋发有为量力而为快乐生活有益社会。

(三)从月亮盈亏潮水涨落春夏秋冬交替轮回、生灵万物有生有死的自然现象中,我们要悟出: 身体财富、地位、权力名誉、尊重等都不可能永远拥有的,都会荣极而衰或者从无到有。因此要得意淡然,失意泰然,以正常平和心待之。

   四) 从大地厚德载物的自然现象中,我们要悟出: 身体是承载人生一切的物质基础,因此要倍加爱护与煅炼,使之坚强有力; 道德是承载和获取及维系人生一切的精神基础,因此要倍加修养,使之深厚崇高。否则,人类所追求的名利等财富,将一是难以取得,二是难以承载,三是难以保有,四是难以增加,五可能反受其害。

(五)从大地方正有型博大、敞怀但不轻易变形的自然现象中,我们要悟出: 人必须一要相信并始终实践持正守道是人的立身之本与成功之要;二要具有尊严气节忠诚标准坦荡、率直等基本素质。三是在內心与行为上,自己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底线处事原则等,虽可以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与需要审时度势地适当微调,但必须忠于与坚守,即“内方外圆”。大方向决不能随意改变,更不能改弦易辙。否则,不但可能难有作为,而且一会迷失耽误自己,二会使无型的自己失去赏识信任、理解与帮助。

(六)从天与地皆具好生之德,以土壤阳光水分空气等慷慨相赠无偿奉献,供给世间生灵万物生存,而不求回报因而自身方能够永存且受到尊崇敬畏的自然现象中,我们要悟出: 人要具有仁爱同情怜悯之心,只有且必须具有仁爱无私、奉公、公正感恩孝道等情感,才是人真正精髄之所在,即“人道”的核心内容、目的、途径、作用、价值、意义等就是克己奉公。

提倡“克己”不是要求人能做到绝对的“无私”,事实上这样的人世上是不存在的。试想一个人如果不能先满足自己,连生存都不可能,那又怎能具备物质与精神基础和条件去帮助别人呢?即使勇于舍生取义的人,也是为了“义”而舍“身”的,仍然不能算做到了绝对的“无私”。因此我们说,真正的“克己”是在满足自我基本需求的前提下,通过修养,尽量革除自己的奢望,再升华为“奉公”助人。

“奉公”的前提是“仁与善”,其不一定是要大张旗鼓,但也并非高不可攀。“仁与善”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身边与日常生活当中。其层次为:

只要能对仁与善持肯定认可的态度,就已播下了善的种子;

明辨是非,不做恶事,就是遵守人的底线,从源头上铲除了恶的土壤,改善扩大了善的环境;

懂得人活作不能只为自己而要顾及别人就是善的萌芽;

胸怀同情怜悯之心的人就是人类仁善大厦上的一片瓦。这是仁的酵母,是善的绿荫,是日常生活中最本能最原始最基础最普遍最直接最容易最可靠最有效、也是最起码和最应该的善举,这既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力量,且偶尔也会成为影响乃至改变某个人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虽没有能力帮助别人,但能坚守慎独或义正词严,就是对恶的有效防御,对善的间接支持;

有条件时能及所能及地扶危济贫,就是善的开花结果;

在较大范围內发挥效大作用产生较大影响的善举,已是善的传播与仁爱的升华;

用善的壮举行为与道德思想来感化启迪引领众人,使行善积德大爱无疆的奉献之风尚能薪火相传者,更是大善矣!

由此可见,不作恶已是小善;帮助人可谓中善(包括一个友好的微笑,一个同情关切鼓励支持的眼神,一杯茶一件衣一让座一举手之体力、一元钱之捐献等);而舍己为人、舍己救人之壮举和启蒙思想、引领迷途、感化恶人、号令凡夫、教化众生、影响后世之大德圣贤方为、方敢称大善矣!

然不少民营企业家虽主观为己谋利,但客观亦能为社会创造产品财富与搞活经济并提供就业,缴纳税金供二次分配,只要守法经营,取财有道,即使未向社会直接捐献,也应算间接善行。

(七)从天地日月昼夜生死等阴阳变化的自然现象中,我们要悟出: 宇宙(人类)中所存在的对立统一之客观规律,从而确立培养与掌握我们正确与辩证的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从而获得人生前进的助力器,减少无谓的阻力。

(八)从“日月往复循环”从不迟到早退旷工离轨的自然现象中,我们要悟出: 忠于职守勤勉工作、默不作声、任劳任怨 诚信守时守纪 本分,既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一种存在的方法和得以永恒的基础条件与结果归宿。

(九)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自然现象中,我们要悟出: 个人与群众的能力及生存与配合关系。即:英雄人物或领袖是个体,人民群众是整体,无论个体能力多强,也绝对大不过整体的力量。因此,人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即使才智再强,也要谦逊信民敬民、求助于民;伟大人物毕竞是群体当中的精英,其远见卓识和杰出才能可以高出群体中常人的数倍。因此,其作用或反作用可以推动或延缓某一事物或某一单位地区囯家乃至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及状况;个人的能力如果用来为整体即人民服务,则必将获得其拥戴,才智可以得到更大空间的尽情发挥,价值也能最大限量地提升与实现。反之,将个人才智用于自己私利或家族与小团体的利益,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必将产生另外代表正义的新精英,引导利用整体的力量推翻取代自己。这就是领袖与群众的辩证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从“滴水穿石”的自然现象中,我们要悟出:一是柔弱能攻克刚强;二是只要且必须有信心恒心与毅力,才能且必然会取得成功;从水汽蒸发为雨水的自然现象中,我们要悟出: 厚积才能薄发;

从水往低处流细流汇江河江河归大海的自然现象中,我们要悟出: 谦逊低位积少成多有容乃大;从水利万物而不争的自然现象中,我们要悟出: 助人则安;从水以各种形态(液固体)存在于世间或各种容器的自然现象中,我们要悟出: 能屈能伸,委曲求全。

(十)从“金土五行相生相克”的自然现象中,我们要悟出: 世上万事万物都不能独立存在唯我独尊的,都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互相制衡的关系。因此,人要正确评价自己,妥处善待、借助别人或力量,以期共同良性生存与进步。

(十一)从“林秀之风必摧之”的自然现象中,我们要悟出: 凡好出风头显高人一等者,最易先受攻击而夭折;但同类同等者如能抱团共同抵御外力,则能众志成城共保平安。

(十二)从“天圆地方”和平相处的自然现象中,我们要悟出: 做人虽然心中始终要把人间正道之方坚守,但在待人处事的方法上,可以酌情圆润变通。这并非以消极的中庸之道作无原则的妥协,而相反恰是为了营造环境消除障碍,尽快达到自己目的实现愿望守住己“方之积极所为与必须的代价。即有时曲是为了直,曲才能直。

因“天与地之道”是一部含有宇宙无穷秘密的“葵花宝典”,任何人穷其一生也只能是管中窥豹,故道行肤浅的我就不在此一一列举浪费君时了。概而言之,“人道”就是要通过对天地之道的感悟中,一是尊重、敬畏、认识、利用天、地之道以及自然规律;二是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三是心怀仁爱、亲情、友谊、责任,在满足自我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克除奢望与私欲,树立天下为公之理念即人间正道,修习、践行忠、孝、节、义、礼、仪、廉、耻等,塑造君子人格,做一个道行深厚、品德高尚的人。换句话说,人要先已后公,先舍后得,主观先为自己,客观或修为后再益别人。让有限的生命超度为精神不死,道德永生!

 

综述天人之道,试归结为:天道的本质是公与平,地道的本质为正与义,而人道的本质为克己奉公致大同与和谐。因为公平需要正义来主张,正义又需要人的公益心来实施与体现,而公益心的前提是克服私心(因具有私心就难置身事外确保公正)后才产生。因此,也可以从另一方面将天人之道归结为两大类:从自然属性而言,就是遵循自然,力争达到天人合一;从社会属性而言,就是要崇尚克己奉公,追求天下大同,促进与维护人类和平。

总之,天地之道自然之道,即人之道。其大道化简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被熟视无睹或用而不觉;其复杂于宏大系统玄妙无穷,需静心毕生修悟方可得皮毛。信之学之循之,则吉;漠之违之悖之,则凶。君以然否?何妨试之。

2014/1/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