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盛泽就有职业乐人和堂名班子,在红白喜事场面吹吹打打烘托气氛。 近代,盛泽人讲洋派,喜尝新,于是一支军乐队应运而生。笔者幼时见到这支军乐队由 5 人组成,即一支小号、一支长号、一支低音号,外加大鼓和小鼓。相对于笛箫笙唢呐之类的民族乐器,老百姓则称之为弯喇叭和洋铜鼓,而这些乐手则被称为洋乐人,虽则他们并非赤发碧眼。 ![]() 洋乐队并非完全专业,皆是兼职,有邀聚而出场,无邀则散,平时各有所职。如大鼓手乃龄嘉桥南堍牛肉包子铺的伙计,紫膛脸,人高马大,腆着肚子,手执棒槌,挺神气,不过为人到也和善,当年我等小学生模仿他打鼓时的节奏喊:“穷!穷!穷!穷到搭搭底!”他只莞尔一笑,从不光火。大鼓手晚上还是济东会馆的司阍人,身兼三职耳!
说来可笑,那军乐队员既不识简谱,更不识五线谱,不过尚能奏出几支简单的乐曲如《乔治进行曲》和《苏珊娜》等。这些曲子都是请上海人对口手把手教会的。有时即使走调也无所谓,反正主家只求烘托气氛,而不求音律之美。 民国时期的国歌短而旋律简单,军乐队尚能应付,在庆典场合我等中小学生在军乐声中全体肃立,记忆犹新。 军乐队的着装和民国时期的警察一模一样,一袭黑布中山装,平顶大盖帽,若出场时为喜庆则帽簷围上红丝带,若是丧事则为白丝带,以区别。 盛泽洋乐队也曾被邀请到县城和其他乡镇演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