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外市场机构、个人投资者纷纷涌入追踪指数的基金,被动投资所受青睐日渐增多。[1]然而,当下中国的情况却不尽相同,许多投资者更是对指数投资策略存在相当大的偏见。 事实上,自约翰·伯格1975年创立指数投资策略以来,就已经明确这是一个简化投资的核心产物,而且它必须被看做是基金选择过程中的核心投资,也就是用以衡量其他所有公募基金业绩的最终标尺。对于那些在低利率和低回报环境下仍想获取理想回报率的投资者们,除了注重长期投资,遵守资产配置纪律以外,解开对指数投资的误读或许是个不错的开始。 误解1:指数投资只有在“有效市场”中才能发挥作用 业界对指数投资的一个最常见误解就是:指数投资策略只适用于有效市场,在低效市场中应该使用主动投资策略,因为指数型基金在低效市场中会比主动型基金下跌更多。 需要指出的是,“低效”往往指的是信息效率低下。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们必须综合考虑所谓效率低下市场中的全部成本因素。[2]而关于“有效市场”的谬论则是,指数投资策略的潜在目标是占据该市场(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市场),并从中获取扣除成本后的收益。事实上,指数投资概念不需要有效市场始终保持有效状态,其本身不受市场效率、规模和风格的影响。 指数投资的成功,并不是基于市场有效性的概念,而只是基于任何离散市场或部分市场的投资者皆无法击败他们所在的整体市场的这样一个简单事实。 误解2:指数投资 = “平庸” “指数投资是为不懂投资的‘普通人’准备的”,这种看法是一种直观上的误解,却一直存在。投资者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他们会想,如果有机会超过其他人,为什么还要甘于平庸地去选择指数投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指数基金寻求的是为所有投资者提供市场平均收益,但它们实际上已经取得了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准的业绩。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成本。无数事实表明,指数投资是一种低成本的投资策略实施方式,相对于高成本的主动型策略来说,指数投资策略可以顺势在长期投资中产生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以数据举例,在2003年12月至2013年12月这10年间,84%的主动型小盘混合股基金及71%的主动型新兴市场基金均跑输相应指数基金。[3]有效地获取市场平均收益可不仅仅是获得投资者“平均水平”的业绩那么简单。管理有方的指数基金均致力于在特定市场中全方位降低投资成本。 误解3:一分钱一分货,所以高成本+高评级=高收益 “一分钱一分货”是另一个比较常见的误解。在投资领域,这句话等同于:“收费越高、评级越高的基金,带给投资者的收益也就越高。” 但是事实好像刚好与这种看似常识性的关系相反,应该说省下的就是赚到的。优异的业绩往往和低成本挂钩。此外,受费率及其他因素影响,高评级基金的业绩表现不一定持续优于低评级基金。 对于那些被晨星列为顶级五星的基金,业内已经欣然接受并鼓励投资者在此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投资,在这套体系中,获得四星或五星的基金被认为是成功的,一星、二星有时甚至三星都是失败的。但是,基金排位会频繁变化。若投资者选择在基金被评为五星时买入,且在其失去顶级排名时赎回,这样往往导致风险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而回报率则大大低于市场平均水平。[4] 误解4:指数基金在熊市中表现不理想 我们经常会听说,主动型管理的好处在于,当市场进入低迷期或熊市时,基金经理可以转而持有现金或采取防御性措施,以控制投资组合亏损。事实上,这些基金经理能够在最恰当的时间转换基金资产配置的可能性非常低。导致市场方向发生重大改变的大多数事件都是无法预知的。 退一步说,即便预期的事件确实发生了,成功也并非水到渠成的事。Vanguard研究结果显示,1970年至今,大多数主动管理型基金在7个熊市中的4个都跑输了大盘。此外,业绩持续性方面的研究也全面驳斥了一个基金经理能够在所有市场周期均跑赢大盘的说法。[5] [1]https://corporate./us/documents/assetflows/assetflowsjan2017.pdf [2] 成本包含费用比率和(适用于ETF)买卖价差等直观成本,以及市场影响和基金直接控股资产的买卖价差等隐藏成本。 [3]Vanguard基于晨星数据计算得出。 [4] 约翰·伯格,《共同基金常识》 [5]http://www./pdf/ISGDSM.pdf *文中图片来自Pixabay *437667 本文件包含其他资料的链接,该等资料可能是在美国编制以及可能受领航实体委托编制。此类资料仅供参考,可能并不代表我们的观点。未经领航实体明确书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或在任何其他出版物提及本文件及本文件所含的任何附件/链接的任何部分。本文件中任何附件及链接中的任何信息均不能脱离本文件及/或从文件中另行分出以散布。目前在中国并无任何直接或间接向中国公众出售或发售的Vanguard基金。此外,未事先获得中国相关机构的批准,任何中国机构或自然人均不得直接或间接购买任何Vanguard基金或其任何受益权益,除非通过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的渠道。获得本文件的人士须根据发行人的要求遵守这些限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