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植物:《蜈蚣草》的形态特征与医药价值

 雪狼筋骨养护 2018-03-12

中药植物:《蜈蚣草》的形态特征与医药价值​蜈蚣草(学名:Eremochloa ciliaris (Linn. ) Merr.)是禾本科蜈蚣草属多年生植物。秆密丛生,纤细直立,叶鞘压扁,互相跨生,鞘口具纤毛;叶舌膜质,极短,截平;叶片常直立,先端渐尖。总状花序单生,常弓曲,花序总梗及其轴节间被微柔毛。无柄小穗卵形,覆瓦状排列于总状花序轴一侧;第一颖厚纸质,顶端突尖,无翅,刺微粗糙;背面密生柔毛或微柔毛;第二颖厚膜质,脊之下部有窄翅;第一小花雄性,外稃先端钝,内稃较窄,第二小花两性或雌性;花药较大,柱头黄褐色。颖果长圆形,有柄小穗完全退化,仅存有长尖的小穗柄,基部着生处具柔毛。花果期夏秋季。分布于中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及福建等省区;印度、缅甸及中南半岛都有分布。生于山坡、路旁草丛中。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秆密丛生,纤细直立,高40-60厘米。叶鞘压扁,互相跨生,鞘口具纤毛;叶舌膜质,极短,截平;叶片常直立,长2-5厘米,宽2-3毫米,先端渐尖。总状花序单生,常弓曲,长2-4厘米,宽约3毫米,花序总梗及其轴节间被微柔毛。无柄小穗卵形,覆瓦状排列于总状花序轴一侧;第一颖厚纸质,长约3毫米,宽约1.5毫米,顶端突尖,无翅,两侧具多数长2.5-3毫米近平展的刺;刺微粗糙;背面密生柔毛或微柔毛;第二颖厚膜质,3脉,脊之下部有窄翅;第一小花雄性,外稃先端钝,内稃较窄,花药长约1毫米;第二小花两性或雌性;花药较大,长约1.5毫米;柱头黄褐色。颖果长圆形,长约2毫米。
中药植物:《蜈蚣草》的形态特征与医药价值

蜈蚣草医药价值

中药名:为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的全草或根茎。植物蜈蚣草,分布于我国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解毒杀虫之功效。主治风湿筋骨疼痛,腰痛,肢麻屈伸不利,半身不遂,跌打损伤,感冒,痢疾,乳痈,疮毒,疥疮,蛔虫症,蛇虫咬伤。

别名

百叶尖《滇南本草》,蜈蚣蕨《湖南药物志》,贯众、小贯众《云南中草药选》,牛肋巴、篦子草《四川常用中草药》,小蜈蚣草、狗脊《云南药用植物名录》,长叶甘草蕨、肺筋草《全国中草药汇编》,小牛肋巴《四川中药志》,蜈蚣连、斩草剑《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梳子草《贵州中草药名录》,黑舒筋草《四川省中药资源普查名录》。

入药部位

全草或根茎。

性味

味淡、苦,性凉。

归经

入肝、大肠、膀胱经。

功效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解毒杀虫。

主治

风湿筋骨疼痛,腰痛,肢麻屈伸不利,半身不遂,跌打损伤,感冒,痢疾,乳痈,疮毒,疥疮,蛔虫症,蛇虫咬伤。

相关配伍

1、治风湿麻木,小牛肋巴15g,小血藤9g,追风伞(一把伞)9g,泡酒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

2、治跌打损伤,小牛肋巴、酸浆草各适量。捣敷患处。(《四川中药志》1982年)

3、治疖疮,小牛肋巴30g,野菊花15g,大蒜杆15g。煎水外洗。(《四川中药志》1982年)

4、治无名肿毒,小牛肋巴15g,铧头草15g,蒲公英15g,土茯苓9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

5、治痢疾,蜈蚣草30-60g。煎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6、治尿路感染,蜈蚣蕨15g。石韦15g。煎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7、治流感,蜈蚣草9g,板蓝根15g,射干6g。煎服。(《中国药用孢子植物》)

8、冶疥疮,蜈蚣草60g,一扫光120g,大蒜杆(干品)120g。煎水洗,每日3次。并内服消毒药,土茯苓、白鲜皮、蒲公英各30g,八爪金龙12g。煎水服,每日3次。(《贵州民间药物》)

9、治蛔虫症,(蜈蚣草)根茎6-l2g。水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