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厝”字相当于汉语中的“宅”、“屋”,在地名中的意义则类似于北方的“庄”、“屯”等,本质上就是某个村落的代称,放之全国都很普遍,唯一的差别是“厝”字特殊,算是闽方言地区的特色。 根据圭海君的统计,闽南村级以上行政单位中,“厝”字在地名中出现的概率为2.42%,其中厦门最高为4.73%,漳州最低1.34%,泉州居中2.77%,也就是说在闽南,每40个地方就有1个带有“厝”字的,这频率确实高。 以厦门为例,与厝字意义相近的字,如“宅”比例为1.89%,“店”1.13%,“城”0.95%,“寮”0.19%,总之与房子相关的字眼中要属“厝”出现概率最高,这与闽南地区称房屋为“厝”的方言用法关系密切。 比如闽南大姓“蔡”,常见的地名有蔡坑、蔡岭、上蔡、下蔡、东蔡、西蔡、蔡宅、蔡埭等,当然还有提问者所说的蔡厝,而对于不同的姓氏则同样可以这么命名。 相类似的,也可以不以姓氏为标签,单纯用方位和地形、屋舍的组合同样很受欢迎,如前埔、后浦、埭头、内坑等,以及这里的案例下厝、内厝、上厝等。 对于后者还是很有可能的,诚如闽南人以闽南语说钱,可以称“钱”,也可以称“镭”,前者是汉语惯用字,而后者据说是马来文的借词。 同样的道理,“厝”字也可以来自七闽当地土著,然后被南迁的闽南人借用了。 康熙年间,有个北京人叫黄叔璥,他在担任巡台御史时根据台湾的风土人情写了一篇游记叫《台海使槎录》,里面在介绍当地番人时,频繁地将当地房屋称为“厝”,这大概是我能找到与“厝”意义最相关的记载了。 ............................................... 文/圭海四记 此地半山半水,其人不夷不惠,但得片瓦遮雨,便叫古厝增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