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犹太名人知多少 | 盘点著名犹太哲学家

 milano1895 2018-03-13

伊本·盖比鲁勒

所罗门·伊本·盖比鲁勒(希伯来语: שלמה בן יהודה אבן גבירול,英语:Shelomo BenYehuda Ibn Gabirol,拉丁文:Avicebron,约1021年-约1058年),是一位11世纪安达卢斯(Al-Andalus)的犹太学者。他代表了当时希伯来宗教诗和世俗诗的顶峰,同时还是一位重要的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哲学家,被誉为西班牙的首位哲学家。

伊本·盖比鲁勒图片来源:people.ucalgary.ca

 

伊本·盖比鲁勒出生于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曾在萨拉戈萨(Zaragoza)接受高等教育。16岁时即能以希伯来文写宗教赞美诗,赢得了不小的声誉。他的诗作极其丰富,作品总量高达几百首,但遗憾的是其诗集现已失传,残存的世俗诗约有200余首,题材内容非常广泛。


伊本·盖比鲁勒还不顾保护人的劝阻,热衷于研究新柏拉图主义。其哲学代表作《生命泉(Fons Vitae)》是以其拉丁文名Avicebron署名的。该作品对犹太教神秘主义喀巴拉派(Kabbalah)和基督教的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伊本·盖比鲁勒街路牌图片来源Wikipedia

 

为了纪念伊本·盖比鲁勒,上世纪50年代,以色列特拉维夫市将一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命名为伊本·盖比鲁勒街(Ibn Gabirol St),该街道两旁商埠林立,穿越了著名的拉宾广场(RabinSquare)以及特拉维夫市政厅(TelAviv City Hall)。

巴鲁赫·斯宾诺莎

巴鲁赫·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拉丁语:Benedictus de 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一位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Descartes)和莱布尼茨齐名(Leibniz)。


斯宾诺莎的祖先是居住在西班牙的斯雷翁省埃斯宾诺莎(Espinoza)镇的犹太人。1492年,因西班牙政府和天主教教会对犹太人的宗教和种族迫害,举家逃难到葡萄牙。后又于1592年逃亡到荷兰。祖父亚伯拉罕·德·斯宾诺莎是一位很受人尊敬的犹太商人,曾在阿姆斯特丹犹太人公会担任要职;父亲迈克尔·德·斯宾诺莎继承其父的事业,在阿姆斯特丹经营进出口贸易,并担任犹太人公会会长和犹太教会学校校长。斯宾诺莎出生于荷兰。他的父母亲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生,生活颇为宽裕,斯宾诺莎也因此得以进入当地的犹太神学校,学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与此同时,他也接受了拉丁语的训练,而正是凭借着拉丁语,斯宾诺莎得以接触笛卡尔等人的著作。他也由此渐渐脱离所谓正统的学说范围,并最终在24岁时被逐出了犹太教会堂。他最后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在斯宾诺莎41岁时,有人曾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不过被斯宾诺莎婉拒,斯宾诺莎此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不幸的是,磨镜片这项工作伤害了他的健康,他在工作的时候吸入了大量的玻璃粉尘,这与他的死因——肺痨有直接的关系,结果年仅45岁就离开了人世。


1673年斯宾诺莎的著作中最伟大的莫过于《依几何次序所证伦理学(Ethica Ordine Geometrico Demonstrata)》,简称《伦理学》,该著作一直到斯宾诺莎去世后才得以发表。该书是以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方式来书写的,一开始就给出一组公理以及各种公式,从中产生命题、证明、推论以及解释。斯宾诺莎其他两部重要的作品包括《神学政治论(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和《政治论(Tractatus Politicus)》。《神学政治论》的主题是圣经批评与政治理论,而后者则只谈政治理论。

巴鲁赫·斯宾诺莎图片来源:Wikipedia

 

在伦理学上,斯宾诺莎认为:一个人只要受制于外在的影响,他就是处于奴役状态,而只要和上帝/自然达成一致,人们就不再受制于这种影响,而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因此摆脱恐惧。斯宾诺莎还主张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对于死亡的问题,斯宾诺莎的名言是:“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他的一生也彻底地实践了这句格言,对死亡一直十分平静面对。


斯宾诺莎是一位彻底的决定论者,他认为所有已发生事情的出现绝对贯穿着必然的作用。他认为,甚至人类的行为也是完全决定了的,自由是我们有能力知道我们已经被决定了,并且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所以自由不是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说“不”的可能,而是说“是”并且理解为什么事情将必须那样发生的可能,简单来说,就是把所有发生的事情都视为理所当然,就没有什么“不”的可能了。


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对之后17世纪的科学运动的意义在于其决定论的解释,为此后的科学一体化提供了蓝图。他对后来的哲学家,例如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马克思(Karl Marx)等人以及著名犹太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都有过影响。


为了纪念斯宾诺莎,其肖像还作为标志印在了旧版1000荷兰盾钞票上,那是荷兰2002年引入欧元前的法定货币。


摩西·门德尔松

摩西·门德尔松(德语:Moses Mendelssohn,1729-1786),是一位德国犹太哲学家,他倡导了哈斯卡拉运动(Haskalah)(即18-19世纪的犹太启蒙运动),被誉为“德国的苏格拉底”。尽管实际上他本人践行犹太教正统派,但通常被认为是犹太教改革派之父。

摩西·门德尔松图片来源:Wikipedia

 

摩西·门德尔松出生在德国东部城市德绍(Dessau)的一个穷苦犹太家庭,本应作为拉比(Rabbi)的门德尔松自学了德国哲学和文学。他在哲学和宗教方面的创作在他所处年代的犹太人和德国人中都被视为文化先锋。


在其著作《斐多(Phaedo)》(1767年出版)中,门德尔松为灵魂不朽的思想做了辩护。在另一著作《耶路撒冷(Jerusalem)》(1783年出版)中,门德尔松指出在犹太教中信仰和理性之间是没有冲突的。他支持宗教信仰自由、政治宽容,倡导公民平等而不必遵循教条。1783年门德尔松把《摩西五经(Torah)》和《诗篇(Psalms)》翻译成了德文。


值得一提的是,摩西·门德尔松的两个儿子——亚伯拉罕和约瑟夫都是德国首屈一指的银行家,他们兄弟俩开创了著名的门德尔松银行(Mendelssohn& Co)。而门德尔松的孙子则是19世纪享誉世界的著名犹太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Mendelssohn)。

亨利·博格森

亨利·博格森(法语:Henri Bergson,1859年-1941年),法国哲学家,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优美的文笔和具丰富吸引力的思想著称。


亨利·博格森1859年10月18日出生于巴黎,父母都是犹太人。早在大学预科学校求学时,博格森就对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发生兴趣;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后,在同届学生中间,他显示出文学与数学上的独创性和卓越的才能。


1888年,博格森在其论文《论意识的直接材料》中充分发挥了他的思想。1889年他以文学博士学位毕业于高等师范学校,1900年起被委任为法兰西学院哲学教授。博格森于1913年赴英、美讲学,并任英国精神学会主席。1919年他返回法国,进入法兰西语言科学院。此后从事国际事务和政治活动的研究。晚年皈依于罗马天主教。


博格森的哲学主张“绵延”(durée)观念,即变迁的实在。他认为不只事物的性质会变迁 (比如蓝色的事物变成红色,年轻的事物变衰老),生命本身的物质也会变迁;此外,他也认为概念是静态与片面的。当我们试着分析事物时,就扭曲并改变了事物;采取某一个观点,放弃另一个观点;冻结事物的时间却未能理解事物的发展,即事物的“生命”。分析必然无法令人满意,因为事物存在着无限的角度与无尽的片刻。


博格森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与康德(Immanuel Kant)的影响。此外,新柏拉图主义的奠基人普罗提诺(Plotinus)亦对博格森有所影响。对丰富博格森的思想做出贡献的,还包括同时代的不少思想家,例如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此外还有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以及神秘主义者。

亨利·博格森图片来源:allposters.com.au

 

亨利·博格森的主要著作有《论意识材料的直接来源(Essai sur les données immédiates delaconscience)》、《创造进化论(L'Évolution créatrice)》、《心力(L'Énergie spirituelle)》、《绵延与同时性(Durée et Simultanéité)》、《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Les Deux sources de la morale et de la religion)》、《思想与运动(La Pensée et le Mouvant. Essais et conférences)》等。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德语:Ludwig JosefJohann 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和数学哲学等领域。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被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称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富有激情、深刻、炽热并且有统治力。维特根斯坦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其思想亦受到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以及几个世代之前日耳曼浪漫主义者的影响。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于1889年4月26日在奥匈帝国维也纳出生,其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Karl Wittgenstein)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奥匈帝国晚期最杰出的犹太企业家之一。路德维希在其父母的八个子女中排行最小,有着四分之三的犹太血统,于纳粹吞并奥地利后转入英国籍。


1906年,维特根斯坦前往柏林学习机械工程。1908年,进入英国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攻读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学位。期间,为了彻底理解螺旋桨的原理,同时出于对数学基础的兴趣,维特根斯坦阅读了伯特兰·罗素与怀特海(Whitehead)合写的《数学原理》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的《算术基础》。


在1911年夏天拜访了弗雷格(Frege)后,维特根斯坦听从了这位逻辑学家的推荐,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问学于罗素门下,后成为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学生兼好友,罗素称这场相识是他一生中“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本可免服兵役的维特根斯坦作为志愿兵应征入伍,并在战场上完成了《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的初稿。


1928年春,维特根斯坦在听了荷兰数学家布劳维尔(L. E. J. Brouwer)在维也纳的一次有关“数学、科学和语言”的讲演后,又重新萌发了强烈的哲学探索兴趣。


1929年,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以《逻辑哲学论》作为论文,通过了由罗素和G.E.摩尔(George Edward Moore)主持评审的博士答辩,随后便留在三一学院教授哲学,并于1939年接替摩尔成为哲学教授。


1939年至1947年,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1947年,坚信“哲学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维特根斯坦从剑桥辞职,以专心思考、写作。


1951年4月29日,身患前列腺癌的维特根斯坦在好友爱德华·比万(Edward Bevan)医生家中与世长辞。他在逝世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他们,我已经有过非常精彩的人生”。美国哲学家诺曼·马尔科姆(Norman Malcolm)形容这句话为“出奇的感人的话语(Strangely moving utterance)”。


维特根斯坦去世后,其弟子伊丽莎白·安斯康姆(Gertrude Elizabeth Margaret Anscombe)和拉斯·里斯(Rush Rhees)出版了被认为是引导了语言哲学新走向的《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维特根斯坦在生前出版的著作不多,主要为1921年出版的《逻辑哲学论》和一本奥地利小学生用的字典。


维特根斯坦在其著作《逻辑哲学论》指出:“凡是无法说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这并不是单纯的同语反复,而是相当深刻的神秘主义,沉默地指出哲学的疆界与理性的限制之外存在着繁多经验。《逻辑哲学论》对哲学仍抱持正面的尊重,乃至于尊崇的态度,但之后维根斯坦的著作《哲学研究》却认为过去的许多哲学问题都源自哲学家对语言的错误理解与使用,使哲学成为空洞的形而上学。哲学的当下任务在于,按照日常语言的规则讲话,在具体用途中考察语词的意义,来治疗这种病症。哲学因此成了某种形式的疗法。


最新的资料表明,维特根斯坦在中学读书时曾与纳粹德国的缔造者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同校,而维特根斯坦本人对希特勒种族主义思想是否发生过影响,值得人们进一步探讨。

列奥·施特劳斯

列奥·施特劳斯(英语:Leo Strauss,1899年9月20日-1973年10月18日)是一位德裔美国政治哲学家,专事古典哲学研究。他生涯中的大部分是芝加哥大学的政治科学教授,出版了十五本书。施特劳斯逝世后,开始被认为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的一个思想渊源。


1899年9月20日,列奥·施特劳斯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家庭。1921年施特劳斯取得汉堡大学的博士学位,1925年开始任职于柏林犹太研究学院(Berlin Jewish Institution)。1932年施特劳斯得到洛克斐勒学人奖助(Rockefeller Fellowship)的赞助,前往巴黎从事中世纪犹太及伊斯兰哲学研究,并在巴黎成婚。


1934年,洛克斐勒基金会愿意多赞助一年的经费,于是施特劳斯移居伦敦从事霍布斯(Thomas Hobbes)研究。


1937年,施特劳斯应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之邀,只身前往纽约担任访问学人。1938年到1948年,施特劳斯是新社会研究院的一名研究生教师。1949年,施特劳斯加入芝加哥大学成为政治学系的一名教授。1968年,施特劳斯转至克莱蒙特男子学院(现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为期一年半,并于1969年转至圣约翰学院-安纳波利斯,在那儿担任斯科特·布坎南杰出驻校学者,直至1973年去世。

  

列奥·施特劳斯图片来源:Wikipedi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