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武装斗争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是五四运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抗日战争。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最重大的胜利。 特别注意:彭德怀说,历史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场战争是抗美援朝,它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抗击美国侵略者的正义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支援了朝鲜人民、保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从此,帝国主义不敢轻易做侵犯新中国的尝试,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但不是一个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临时约法》是革命的产物,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 《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工作方针、外交工作原则。《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①腐败的封建统治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③自然灾害严重。 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 ①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②清末“新政”的破产。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推动。 4.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承认不平等条约,但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这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南京临时政府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这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5.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因为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性质和阶级关系。 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是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6.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③传播了新的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④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②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③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④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推翻了清政府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②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③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④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⑤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7.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②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垄断性)。 ③洋务运动具有腐朽性。 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 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③脱离了人民群众。 8.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而延安整风运动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9.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它们所联系和代表的不是单一阶级,而是这些阶级、阶层的人们在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的共同要求基础上的联合,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10.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1.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12.国共第一次合作,改组后的国民党是一个代表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是一个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 13.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4.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 (1)90年来,人民军队已经由过去单一军种的军队发展成为诸军兵种联合的强大军队,由过去“小米加步枪”武装起来的军队发展成为基本实现机械化、加快迈向信息化的强大军队。90年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历经挫折而奋起、历经苦难而辉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胜利,也是人民军队英勇奋战的胜利。 (2)四个坚定不移。(全体将士)要坚定不移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要坚定不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时刻把人民放在心头,永远做人民子弟兵;要坚定不移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聚焦备战打仗,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要坚定不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全面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 (3)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历史告诉我们,党指挥枪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这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4)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人民军队的精神支柱。历史告诉我们,革命理想高于天,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攻坚克难、战无不胜、发展壮大,关键是人民军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有崇高理想信念,有为理想信念而英勇献身的崇高追求。 (5)经过5年努力(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实现了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我们提出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与时俱进创新军事战略指导,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我们在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大力加强政治建军,坚定不移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我们推进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建立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实现了人民军队组织形态的整体性重塑,迈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军事力量体系的历史性步伐,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我们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推进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我们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深入推进练兵备战,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我们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不断提高人民军队建设质量和效益。 15.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16.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抗日反蒋”的口号。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实现了“联蒋抗日”,西安事变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7.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是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统一战线,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是加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 18.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为此,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19.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他们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他们是顽固势力,希望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致力于把中国建成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希望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共和国。三种建国方案在实际中,中国人民可选择的方案只有两种,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和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20.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标志着: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第一大历史任务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初步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2.新民主主义社会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个体经济是处于十字路口的经济,它既可以被引导着走向社会主义,也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私营经济中不利于国计民生的部分被削弱以致淘汰。私营经济在数量上是明显上升的,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下降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23.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使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已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确立;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全面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这表明我国已经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24.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的比较
25.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1957年《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出在全党进行一次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
|
来自: 時間作恠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