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孝锡诗词

 我的天堂111 2018-03-14
 

​ 

王孝锡诗词

 

 

“出铁笼,看满腔热血,洒遍地北天南。一夕风波路三千,把家园骨肉齐抛闪。自古英雄多磨难,岂独我今然!”19281229日,在兰州国民党反动派的监狱中,一位叫王孝锡的共产党员得知敌人即将对他下毒手时,从容写下了这首悲壮的诀别诗,向党组织、战友和亲人惜别。

王孝锡,甘肃早期革命运动的发起人,陇原英雄谱上的一个璀璨的名字。1903218日生于庆阳宁县太昌镇,1918年考入平凉省立第二中学。1924年考入西安国立西北大学,1925年,积极投入反对陕西军阀吴新田黑暗统治和声援“五卅运动”的斗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的极端危险之中,王孝锡依然建立了甘肃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宁县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继而又组织领导了当地农民、工人的武装起义和暴动,直至1928年12月严冬喋血兰州,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遇害时,这位年轻的革命烈士距自己26岁的生日还差两个月零19天。

1925530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惨案发生后全国震动,北京学生第二天即响应,全国各大都市学生也先后罢课,风起云涌,进行反帝国主义示威运动,民意沸腾。 这年暑假,王孝锡从西安徒步回家,途经陕西永寿监军镇时,向赶集群众发表演说,报告“五卅”惨案经过,号召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回到家乡后,走村串户,介绍国内外形势,宣传革命真理,与好友任鼎昌、王彦圣等人在太昌镇成立了甘肃第一个“青年社”。这年冬天,他在西北大学发起组织了甘、宁、青同学“旅陕青年会”,联络陇东藉同学10多人共同发出了《告陇东十七县父老兄弟书》,以唤醒家乡人民革命意识。

  1927428日,继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北京屠杀了李大钊等一大批共产党人,消息传来,王孝锡悲愤异常,他按照中共甘肃特别支部的决定,于67日在兰州东教场主持召开了各界人士参加的追悼会,号召人民继续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在会上王孝锡愤然挥笔,写出了《悼北京死难烈士》的诗篇,强烈谴责反动军阀的卑劣暴行,表达了坚强的革命决心。诗中写道:

 ……

你们一面引颈,一面高呼:

枪弹是革命者的饭食,

       死是革命者的归宿,

为了被压迫阶级最后的胜利,

这是何等的悲壮啊!

你们为党、为国,

为全人类解放而牺牲,

这是何等的光荣!

后死者的我们,

   恨不能列入诸君之林,

与贼拼命!

……

前进!奋斗!杀贼!

才能完成你们未竞之功,

慰你们在天之灵!

 

19276月,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党组织任命孝锡为西北特派员,指示他继续在陕甘坚持斗争。8月,孝锡回到宁县太昌,组织成立太昌青年社。他以行医为掩护,在陕甘交界地带广大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写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和调查报告,这篇文章和调查报告,着重对西北农村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深刻分析,是北方早期农村革命理论的重要著作。19283月初,王孝锡深入邠县百子沟煤矿,在煤矿工人中建立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56日,他参与组织、领导了旬邑暴动,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路军。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力量还十分强大,革命正处于低潮阶段,暴动很快失败,他的亲密战友、优秀共产党员吕佑乾、许才升等七人被活埋,王孝锡悲痛欲绝,挥毫写下四首《吊古友人》诗。

其一

挽救工农登仙界,努力实现苏维埃;

生平豪气终难泯,革命史上第一页。

其二

议案一决凛冰霜,红军奋臂赴杀场;

贪官污吏尽丧胆,地主豪绅如亡羊。

其三

静夜悲声隐隐样,丑贼送君赴沙场;

枪声已熄君犹哀,烈士坑中含土亡。

其四

一缕清风半轮月,深山幽处暗举哀;

回忆往事肠已断,追荐惟有眼中血。

 

革命遭到挫折,组织被毁,亲密战友被杀,但丝毫没有动摇他的革命意志,不久后,他有赋诗一首:

任何力量,不能移我之心

任何力量,不堪动我之情

主义驱使我不能一刻停留

责任策励我不能一刻安寝

一腔热血要浇遍地球西东

挫折被锤炼成意志,悲哀被沉淀为信念,心中的烈火燃烧起来了。

 

由于国民党反动当局追捕,王孝锡被迫回到宁县老家,继续开展地下活动。王孝锡在宁县的革命活动,引起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极大惊恐。在陈果夫、胡汉民的授意下,国民党中央命令甘肃省党部以煽动暴动罪逮捕王孝锡。19281015日,王孝锡在家中被反动派逮捕,临行时,写下了“书剑飘流三十年,国事无端尚依然。革命未成身先捕,普罗自在人世间”的壮丽诗篇。

1229日,当王孝锡得知敌人即将对他下毒手时,视死如归,从容写下诀别诗一首:

纵有垂天翼,难脱今夜险。问苍天,何不行方便。驭飞云,驾慧船,搬我直到日月边。取来烈火千万炬,这黑暗世界,化作尘烟。出铁笼,看满腔热血,洒遍地北天南。

一夕风波路三千,把家园骨肉齐抛闪。自古英雄多磨难,岂独我今然!望爹娘,休把儿挂念;养玉体,度残年,尚有一兄三弟,足供欢颜。儿去也,莫牵连!

19281230日晨,王孝锡在兰州安定门外萧家坪城隍行宫前英勇就义,年仅26岁。在通往刑场的路上,王孝锡不断奋力高呼:“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精神不死”等口号。凶残的刽子手举起马刀向他身上乱砍,鲜血飞溅,仍挡不住他高昂的口号声。“慷慨歌太平,从容作楚囚,暴刀逞一快,何惜少年头。”--王孝锡在被捕前曾写下这样一首诗,表达自己的革命意志与豪情。年仅25岁的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坚守着共产主义理想的阵地。,他高呼“共产党精神不死!…'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刽子手用刀打他的胳膊,用毛巾堵塞他的嘴,他仍然昂首挺胸,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气节。

正如王孝锡烈士的诺言那样:“我的主义,驱使我不能一刻留停,我的责任,策励我不能一刻安寝。一腔热血,洒遍地球而东!”这种理想和信念,不仅是王孝锡烈士面对一次次挫折和在严酷斗争中从不气馁的支撑点,以至在奔赴刑场时依然能够视死如归。

王孝锡其人应该是大人物。考其生平,乃中共在甘肃早期活动者之一。究其革命,虽晚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但其胆略、才华、事迹自是同辈中的佼佼者。

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再回头看看烈士事迹,其追求信仰和真理的信念仍然激励着我们。最后让我们以他被捕临行前的这首诗再次表达对他的敬意吧:

书剑漂流三十年,国事无端尚依然。

革命未成身先捕,普罗自在人世间。

 

王孝锡和他的诗歌人生

 

作者:张国定

 

    王孝锡(1903-1928),又名存身,字遂伍,甘肃省宁县太昌人。他是陇东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中共陇东第一个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党在甘肃早期的革命活动家。人生如诗,诗如人生!王孝锡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为中国革命事业奔走呼告的一生;在他的不朽诗作中,洋溢的不仅是他的才华,还有他的胸怀和抱负。

王孝锡于1903218日生于宁县太昌镇西壕村一个农民家庭。生逢乱世,局势动荡,连年征战,民不聊生,使他从小就有了救黎民于水火的远大抱负。他自幼天资聪颖,敏而好学,7岁进入太昌镇小学读书,就深受老师赞赏。1918年小学毕业后,王孝锡徒步赴平凉考入省立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平凉二中”)。930日,他在一个手抄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明月不须云点缀,

好山也得树装模。

 

远山含紫气,

芳树发春辉。

 

王孝锡在平凉二中读书的时候,正是新旧思想激荡、中西文化冲突的历史时期。1919年,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壮志在胸的王孝锡如饥似渴地学习新文化、新思想和马克思学说,接受了进步思想的教育和洗礼。这是他写下的一首感怀诗:

 

金风飒飒万物愁,人生韶华不可留。

忽听壁外纵铮声,树叶乘时飘弥球。

 

1920518日,因反对学校参加平凉当局为封建遗老魏宝山举行的“地方特别纪念会”,并当场发表演说,被学校开除了学籍。但他并没有气馁,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他写了一首题为《秋风歌》的新诗,表达了他的胸怀与抱负:

 

明皎皎天高气晴,

音朗朗远来飞鸿。

风过东篱香满座,

黄叶飘落动远人。

志在振去从戎,

黄沙血染,

草木静宁。

 

被学校开除后,他只得徒步跋涉到兰州入国语讲习所就读。第二年平凉二中校长易人后,他又返回原校学习至毕业。1923年底,考入西北国立大学。在这里,他学习进步书刊,接受进步思想,接应进步人物,参与和亲自组织了青年社、青年会等,并和进步同学一起创办了一所平民学校,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向他们传播革命思想。1926年,经吕佑乾等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初,西安围城斗争结束后,他和胡廷珍、马凌山、保至善等四人一起被派往国M党甘肃临时党部整顿甘肃党务。428日,李大钊等20余位共产党人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曾经和王孝锡一起在西安开展革命活动的李银连也和李大钊一同惨遭杀害。噩耗传来,王孝锡悲痛万分,奋笔写下了《悼北京死难烈士》的长诗:

 

霹雳一声,

在阴霾沉沉、妖气弥漫的北京,

现出了霞光万道——

主义的鲜花,

烈士的血星,

表现在帝国主义的发抖中。

你们的精神,

高唱在民族解放运动中;

你们的声音,

革命导师,

人类明星。

你们一面引颈、一面高呼:

“枪弹是革命者的饭食,

死是革命者的归宿,

为了被压迫民族最后胜利。

这是何等的悲壮啊!

你们是为党,

 

为国,

为全人类解放而牺牲。

这是何等的光荣!

后死者的我们,

恨不能列于诸君子林,

与贼拼命。

 

真羞!

真惭愧!

可是诸君的鲜血,

深注在我们的脑中。

应当怎样努力!

前进!奋斗!杀贼!

才能完成你们未竟之功,

慰你们在天之灵。

 

1927622日,王孝锡等人遭冯玉祥“礼送”,电调他们到郑州、开封开会,到达西安才知道形势有变。经研究,决定马凌山临时留在陕西工作,保至善经平凉回崇信原籍探亲,王孝锡、胡廷珍由李果(从兰州到西安担任西安地下交通员)陪同,到洛阳打探消息,然后去武汉向党中央请示行动方案。在乘火车前往武汉途中,火车过黑石关山洞时,煤气袭窗,烟雾滚滚,王孝锡凝视黑雾笼罩下地洞口,即景咏怀,吟诗一首,以奇感慨:

 

乌烟黑气袭车厢,若小恶魔竟施狂。

长哨一声出洞去,光明大现喜非常。

 

8月上旬,王孝锡等3人到达武汉。这时,党中央在武汉召开的八七会议刚刚结束。由于联系点遭破坏,他们三人几经寻访,终于见到了参加八七会议的陕甘区委组织部长李子洲。李子洲向他们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他们受到极大鼓舞,决定立即返回陕甘,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去。在离开武汉的前一天,他们兴致勃勃地登上了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王孝锡看着门前悬挂的“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尽万古愁”的11字长联,不禁胸怀一畅,俗虑全消,诗兴大发,慨然感怀,信口吟出了《长江》:

 

大江滚滚排浪宽,革命高潮在望中。

破浪乘风今日事,疆场纵马建丰功。

 

王孝锡等三人按照组织安排,离开武汉踏上归程。一路上,他们乘坐马车,晓行夜宿,匆匆赶路。途径华阴县时,因车夫要置办粮草,他们决定上西岳华山一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西岳华山极顶,举目远眺,群山起伏,周野屏开,黄渭曲流。面对这秀美河山,王孝锡口吟《登华山》一首而壮怀:

 

跨上苍龙游太空,群峦环抱拱中峰。

登高一呼万山应,声势如雷震苍穹。

 

回到陕甘后,他们积极投入到了革命工作中。192859日,王孝锡等人策划举行了旬邑武装起义,公判处决了国M党旬邑县县长李克选等7人,同时成立了旬邑县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路军。但由于国M党田金凯师的反扑和叛徒的出卖,刚刚建立起来的苏维埃政权遭到破坏,吕佑乾、许才升、吕凤岐、王清碧等7位起义领导人被活埋,王孝锡因在百子沟煤矿幸免于难。得知吕佑乾等同志被活埋的消息,王孝锡悲痛欲绝,写下了《吊故友七人》的诗篇寄托哀思:

 

其一

 

议案一决凛冰霜,红军奋臂赴沙场。

贪官污吏尽丧胆,绅豪地主如亡羊。

 

其二

 

挽救工农登仙阶,努力实现苏维埃。

生平浩气终难泯,革命史上第一页。

 

其三

 

静夜悲声隐隐扬,丑贼送君赴沙场。

枪声已息君忧哀,烈士坑中含土亡。

 

旬邑农民暴动失败后,王孝锡一直被国M党当局搜捕,他辗转于宁县、长武、彬县一带继续活动。在白色恐怖下,他在《国M党三大责任》一书的扉页上写下了一首题为《决心》的诗,这是王孝锡发自肺腑的誓言:

 

任何力量,不能移我之心。

任何力量,不堪动我之情。

我的主义,驱使我不能一刻停留。

我的责任,策励我不能一刻安寝。

一腔热血,要浇遍地球西东。

 

王孝锡在宁县的革命活动引起国M党当局的惊恐和不安,国M党中央命令甘肃党部以“煽动暴动罪”逮捕王孝锡。他在宁县新庄小户石家躲藏时,得知他的同学、战友、西北特派员保至善被捕遇害时,在小户石家山神庙的墙壁上写下了《吊战友》一首,表现了他对战友的追念和对敌人的无比愤恨:

 

一缕清风半轮月,深山幽处暗举哀。

回忆往事肠欲断,追荐唯有眼中血。

 

1928年秋,由于叛徒出卖,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机关被破坏,反动当局指令甘肃指导委员会派人追捕王孝锡等人。11月,国M党陕甘青“剿匪”总司令部派军警处处长、军法官杨天枢潜往宁县,与国M党宁县县长效国维密谋策划,于1126日趁王孝锡回家为父贺寿之机将其逮捕。面对强暴凶残的敌人,王孝锡大义凛然,从容不迫,在悲愤之中疾书了《离别难》,临走时又挥笔写下了《别家有感》。

 

离别难

 

别时一刻值千金,花无情香月无影。

堂上嘱咐声凄凄,闺中叮咛音咽咽。

大陆沉沉人有宅,沧海茫茫我无家。

 

别家有感

 

丑贼剪何急,皂隶临门催。

双亲堂上悲,儿女牵衣涕。

断袖出门去,天空任鸟飞。

 

王孝锡诀别亲人,昂首挺胸,大步出门。当他走到街坊一个面馆时,众乡亲们闻讯赶来要求释放。王孝锡挥笔在这家面馆的墙壁上写下了诗二首:

 

(一)

慷慨歌太平,从容作楚囚。

暴刀逞一快,何惜少年头!

(二)

书剑漂流二十年,国事无端尚依然。

革命未成身先捕,普罗自在人世间。

 

(普罗:法语“无产阶级”的简称。)

 

尽管身陷囹圄,王孝锡对革命前途仍充满希望,一首《铁窗朝霞》,让我们看到了曙光和希望:

 

静坐铁窗月影斜,献身革命不还家。

朝阳翌日红光艳,胜利预兆出彩霞。

 

王孝锡自知凶残的敌人不会放过自己。在狱中,他已经做好了与亲人诀别的准备。

 

永别

 

我非木石人,能无手足情?

死则为正义,生则为人人。

从今成永别,心唯双亲萦。

堂前代尽孝,虽死也安心。

 

寄妻

 

献身革命不还家,卿奉双亲务桑麻。

更嘱贤妻一件事,还当培育革命花。

 

19281230日清晨,古城兰州寒风凛冽,阴云低垂,寒凝大地。安定门外萧家坪刑场上,敌人罪恶的枪声响了,王孝锡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他年仅25岁的宝贵生命。王孝锡给父母的《诀别诗》是这样写的:

 

纵有垂天翼,难脱今夜险,问苍天,何不行方便?驭飞云,驾慧船,搬我直到日月边,取来烈火千万炬,这黑暗世界,化作尘烟。出铁笼,看满腔热血,洒遍地北天南。

一夕风波路三千,把家园骨肉齐抛闪,自古英雄多患难,岂独我今然?望爹娘,休把儿挂念,养玉体,度残年,尚有一兄三弟,足供欢颜,儿去也,莫牵连!

王孝锡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播火、战斗的悲壮人生,将如同他的不朽诗作一样,永远光照千秋,垂范后世。

    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甘肃早期优秀共产党人,在他的老家太昌建立了烈士纪念牌。2003年,刘镜、畅快创作出版了大型文学传记《赤胆播火者》一书,详细记述了王孝锡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