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学中医、针灸必读

 为什么73 2018-03-14


“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


这些艰涩、深奥的字词、概念,经师父的讲述,变得鲜活起来,内经也不再只是一部久远的书,而关乎当下。“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阳气者,若天与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些师父常常提起的内经中的句子,不仅仅是听,还要真正落实在生活当中。


六祖言“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学中医,亦如是。





(十六)九针,从南方来 | 作者:胥师弟子徐新芳 

注:此为作者“跟诊笔记”系列文章,记录详实,丰富可读,用心之作。陆续发布,分享于读者阅读学习。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文引发的恐慌尚未完全消散,专家预测“3月新一轮流感即将卷土重来”的消息又让人们心头一紧。师父读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说,这正解释了此位东北患者因开窗通风且不穿衣服而受风寒,从感冒到肺炎、ICU、插管、人工肺直至去世,病邪从门户洞开的皮肤而长驱直入络脉、经脉、脏腑的过程。也由此印证了,人体的三阳经一定是“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绝不是“太阳为开”。 关就是门栓, 阖是指门扇, 枢就是门轴


我们的先人是如此聪慧,拿身边最简单的事物来比喻身体的经脉,太阳经就似门栓,阳明经似门扉、门扇,少阳经似门枢、门轴。犹记得师父讲到《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阳为关”时,我看到书上写的是“太阳为开”,便提醒师父,师父严厉地说,书上写错了,尽管在此篇的按语中提出杨上善的《太素》中是“太阳为关”,但在正文和语译当中仍坚持错的说法,误导了许多人。此话真如当头棒喝。接着,师父又在纸上为我们画“关、阖、枢”,把一带而过的概念落到实处。其实稍微一想,很多古装片中都有这样的镜头,敌人攻打城池,城中的人关闭城门,敌人强攻不下,又架起梯子想从城墙上攻入。师父的治疗思路是整体调整,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即是让这守卫身体的门栓气血通畅,不要轻易被病邪侵入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这古老而朴素的话语,仍指导着我们今天的生活。“邪之始入于皮也,泝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窘破,毛直而败。”师父说,“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这描述的正是陕西那位患有类风湿的杨女士的情况。每次她来京治疗,我几乎都能见到,看她年纪轻轻就四肢关节变形、疼痛,走路受限,心里挺难过的。有时她手上拎着包,我想帮她提,她要强,坚持自己拿,上台阶也不让人扶。有时她扎完针还得着急赶火车,说有许多课要上。最近她在微博上记述了自2017年6月至今在师父这里治疗的情况,原来她的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关节疼痛七八年,持续恶化,以至面临瘫痪的可能,四处求治无效,仍必须带病工作。自陕西来京求治,师父为其用粗针,每次都扎很多针,她强忍着,满头大汗,而师父也常常累得右手都没劲了。就是在大夫和患者的彼此信任和坚持中,她身体的关节由僵硬渐至柔软,“最开始扎前是僵死、堵塞、疼、木、沉重等;扎一段时间后是僵、堵、木、沉慢慢减退,疼痛增加但肌肉变得敏感知觉了(我理解是僵死的被激活了),腿上会冒出凉气;再继续扎各种症状、疼痛等就消退了,关节的活动度增加”,我们跟诊的弟子,无不由衷为她感到高兴。



师父说


病在哪就扎哪

谨慎再谨慎,

虽然针刺总体来说很安全,

但仍然要时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状态,

不能掉以轻心。



这周还有一位患有不安腿和颈椎反弓的男生,在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后,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一脸欣喜地说:最近是我这几年最舒服的时候。我回想起他在去年10月初诊时,满目愁容,带着多张片子,说在几家知名医院治疗一两年,无效。师父看着他的病历本,也很感慨,这才刚满三十岁,本应是身体最好的时候,工作没几年,身体就累成这样,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后来,我在一次经筋病上看到他,当时觉得眼熟。这一次,他说已经好很多了,不知道还需不需要扎,师父按了按他的背部,还是比较硬,说,再扎一段,争取让不舒服的症状都消除。他询问,平时是否可以按摩,因为腿难受时,就敲打,能舒服点。师父说,按摩的作用不是太大,因为问题出在深层,要用长针才能达到。《素问·刺要论篇第十五》中明确写了:“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及,反为大贼,内伤五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师父一句话总结:病在哪就扎哪


这句看似简单好懂的话,在实际治疗疾病时,却并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犹记得,任尔康老先生的亲戚,患头痛病,在武汉扎针三年无效,师父扎了几次,很快见好,原因就是病在深层次,在当地治疗时扎得太浅,就是“不及”。当然,也不能“过之”。师父让我们读刘玉书先生著的《针刺事故救治与预防》,就是让弟子谨慎再谨慎,虽然针刺总体来说很安全,但仍然要时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状态,不能掉以轻心,所以师父让我们平时站桩培养定力、耐力、感知力等,以做到神无营于众物,静志观病人,无视左右


《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论述了战国、秦汉时期禁刺的若干部位和误刺后所产生的各种不良后果。对于开篇所写“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师父说,“肝生于左”就是指生长于左边,不可附会为气机生化,因为此篇名为《刺禁论》,全篇讲的就是当时的人体解剖知识及针刺禁忌。因为后面接着就讲:“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在《素问·血气形志篇》中,有这样的论述:“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柱,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为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在这里,明确写道:“左角肝之俞也”,这和前文“肝生于左”的论述是吻合的。


对于这些针刺禁忌,师父说,也要考虑到过去用的针很粗,消毒也不严格,所以禁忌也多。但是文中“无刺大醉”“无刺大怒”“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对今天的针灸大夫来说,仍具有现实意义



师父说


针灸界最大的问题是针具,

天天用毫针,而不知九针

同样的病,有的用砭石治,有的用针灸治,

这才是同病异治的最初含义



《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主要解释《九针》,师父说,针灸界最大的问题是针具,天天用毫针,而不知九针。“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牦,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


师父常跟我们弟子谈考古、文物、文化遗址,就是追本溯源,了解中国文明初生时的状况,其中尤为关注与中医相关的内容。距今八千年前的跨湖桥遗址出土的一些骨器和木器,据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柳志青认为,其中一些骨锥、骨钉形器和木锥、木钉形器的造型与后来的针灸用针十分相似,并由此推断:八千年前的跨湖桥人已经懂得用针灸祛除疾病,比山东日照龙山文化遗址墓葬发掘的砭石早了4000年。他说,中医界普遍认为,砭石治病来源于我国东部沿海以渔业为主的民族。《黄帝内经》曾记载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痛疡,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也就是说,东部沿海的渔民很喜欢吃咸鱼,因为吃鱼容易让人体内产生热毒,致使长出一些脓疮,而砭石疗法刚好可以治这种热毒。从当时的古地理环境看,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就在海边,具有发明早期针灸的环境和条件。目前的考古研究表明,当时的跨湖桥人不仅懂得制造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和渔网,也掌握了世界上最早的制盐技术,那么凭他们的聪明才智也完全可以掌握早期针灸治疗技术。然而在跨湖桥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专家们并没有发现砭石。


对此,柳志青通过对大量出土骨器和木器的对比研究,终于在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一些与砭石相同形状的器物,主要有骨锥、骨钉形器、木钉形器。柳教授告诉记者,古代针灸针具品种有“九针”,其中,“锋针”针身呈三棱形,针尖三面有刃,现代多用于“放血疗法”,而跨湖桥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些骨锥呈三棱形,与锋针造型极为相似。“鍉针”通常用金属、硬木或骨制成,其尖部尖而不锐,一般不用力是刺不进皮肤的。在跨湖桥遗址出土的骨钉形器有的是由骨壁较厚的肢骨锯切、精磨而成,造型圆润、规整,器壁光亮,尖部较钝,因为长期被使用,骨钉形器表面还呈现出一种有如玉器被长期把玩后的包浆状。它的作用与鍉针类似,都是着重于用力刺压穴位皮肤,但不刺破,而同期出土的木钉形器也是同样构造。跨湖桥文化遗址出土的针灸针具比山东日照龙山文化遗址墓葬发掘的砭石早了4000年,而且从跨湖桥文化遗址的文化层分布来看,其“针灸针具”尖部还有一个形状演变过程,这说明古人的针灸技术也在不断探索完善


| 跨湖桥遗址2001年出土的精美的骨针



师父说,我很钦佩柳志青教授的学问,一位地球科学系教授居然对《黄帝内经》中的九针这样了解。唯一遗憾的是柳志青教授把跨湖桥遗址当成了《黄帝内经》时代的东方。跨湖桥遗址出土了“锋针”、“鍉针”,正印证了九针从南方来。因为黄帝内经成书的区域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浙江在其南。“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师父说,一定是九针,不单单是毫针。


|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骨钉形器


《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师父读到“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说同样的病,有的用砭石治,有的用针灸治,这才是同病异治的最初含义。还是这一篇当中,“帝曰:善。有病身热解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师父说,你看内经主要讲用针,但该用药就用药,其他地方不提用药,就是指用针。下一篇《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师父说,这里同样说的很清楚,不可灸刺,要用导引和服药,单独服药治不好



师父说

不能只依赖文字,

现在找资料很容易,

有想法可以,但不是标新立异,

关键是要有自己的见地,

临床、文字、考据都得结合起来



从师学习越久,越佩服师父的“俱视独见”以及纵横联想有些很细小的地方,师父也能看出问题。“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注释当中将“”解释为“僵也”,师父说,应该解释成安卧才对。课后我去查,发现《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偃,僵也。从人,匽聲”,可是甲骨文中的造字本义却是:在宜人的户外隐匿处卧倒休息。由此可知,师父的直觉是对的。又及,读到“泝泝然寒栗”,师父让我们查“泝”的读音,为四声“su”。


师父又问我们,知道为什么是寒栗吗,如果有生活经验就会知道,栗子成熟时节,你若穿布鞋站在树下,栗子能把鞋底刺穿了。色厉内荏中的荏是指紫苏,因为它的枝株质脆,很容易断,没生活经验只能瞎解释。又及,“脉至如交漆”,师父说,如胶似漆,古代的漆是很粘的,不是我们今天用的油漆。望闻问切,切脉是在最后,不是最重要的,一定只是参考


又及,“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师父说,七节指的哪,小心又指什么,今天也搞不清楚了,这些东西深究也没什么意义,要把精力放在最有用的地方,内经即便全背下来,却搞不懂,一点用处也没有,《法华经》文词优美,但全是比喻,不是本质。又及,内经当中有错简,师父说,中医和武术当中也存在很多错误,历史也是,各个领域都一样,所以不能只依赖文字,现在找资料很容易,有想法可以,但不是标新立异,关键是要有自己的见地,临床、文字、考据都得结合起来


读到“《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师父说,《上经》、《下经》、《金匮》、《揆度》、《奇恒》,内经汇集了这些更早的医学资料,所以有好多学说、学派在里面,甚至前后有矛盾处古今药名也在变,药很复杂,将木通改名为关木通,但木通为木通科,而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有毒,将传统方药龙胆泻肝丸等处方中的原方木通改为关木通,造成许多患者肾衰。


师父读内经,也不忘自己的患者,读到“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说,这不就是山西那位患头疼的女孩,忘记问她,是否曾受大寒,“内至骨髓”,不好治,不知道有没有牙疼。


师父读到“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说,《生气通天论》中也出现过“煎厥”,可以结合起来看。我一点印象也没有,课后去查,果然有,“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这些艰涩、深奥的字词、概念,经师父的讲述,变得鲜活起来,内经也不再只是一部久远的书,而关乎当下。“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阳气者,若天与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些师父常常提起的内经中的句子,不仅仅是听,还要真正落实在生活当中。


六祖言“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学中医,亦如是。


虚实之要,

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

——《素问·针解篇》

读内经,学中医


附录:《黄帝内经·刺禁论》原文与译文

来源:古诗文网

本篇说明人体禁刺的部位,以及误刺的后果。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髌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掖下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腨肠内陷为肿。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译文】

黄帝问:请你讲讲禁刺之处有哪些。岐伯说:五脏都有其要害的地方,不可不注意。肝长在左边;肺长在右边;心脏主管着外表;肾脏治理着体内;脾脏输送水谷精华给各脏器,像个差役;胃腑容纳水谷,像个集市;膈盲上有维持生命的气海,第七椎旁里有肾的微精。这些重要部位,在针刺时,遵循着法则就有疗效,违反了法则,就有误刺的过失。


如误刺心脏,大约一日就会死,其变化是表现出嗳气的症状。如误中肝脏,大约五日就死,其变化是出现打哈欠的症状。如误刺肾脏,大约六日就死,其变化是出现打喷嚏的症状。如误刺肺脏,大约三日就死,其变化是出现咳嗽的症状。如误刺脾脏,大约十日就死,其变化是出现吞咽的症状。如果误刺胆,大约一日半死,其变化是出现呕吐的症状。


刺足面上,如误伤高骨间的动脉,就会流血不止而死。刺面部,如误中溜脉,会使人遭受眼瞎的不幸。刺头部,如误伤脑户穴,不久就会死亡。刺舌下廉泉穴,如中经脉太深,就会血流不止,以致失音不能说话。误刺伤了足下散布的络脉,血流不出来,就会发肿。刺郄中太深,误伤大脉,会使人晕倒,面色变白。刺气街穴,误伤血脉,血流不出来,就淤结而发肿,扯得鼠蹊也痛。刺脊骨间隙,误伤脊髓,会发生背曲的病变。刺乳中穴,伤及乳房,就会肿起来,生成蚀疮。刺缺盆穴太深,气外泄,会使人喘逆。刺手鱼腹太深,会使人体局部发肿。


不可针刺大醉的病人,如刺了,会使人脉气乱。不可针刺正在大怒时的病人,如刺了,会使人气逆。不可针刺过于疲劳的人,不可针刺过饱的人,不可针刺过于饥饿的人,不可针刺极度口渴的人,不可针刺受了极大惊吓的人。


针刺大腿内侧的穴位时,如果误伤大脉,就会流血不停而死。刺客主人穴,如误伤络脉,会耳底生脓,使人耳聋。刺膝盖骨,如流出液体,会使人跛足。刺天府穴,如出血则多数会很快死亡。刺足少阴经脉,出血,会使肾气更虚,出现舌不灵活,难以说话的疾病。刺胸膺太深,伤了肺脉,会发为气喘上咳、仰面呼吸的疾病。刺尺泽、曲泽两穴太深,气便结聚于局部,会使臂部不能屈伸。刺大腿内侧下三寸的部位太深,会使人小便失控。刺胁肋之间太深,会使人咳嗽。刺少腹部太深,伤了膀胱,小便就流入腹腔,使人少腹胀满。刺小腿肚太深,会导致局部发肿。刺眼眶骨上,伤了脉络,就会流泪不止,甚至失明。刺腰脊或四肢的关节时,如体液流出,会使人失掉伸屈活动的可能。



相关文章链接

胥师的行医经验和生命体会,真正是金玉良言

师父:你看,针灸需要宣传




闻师之言,得养生焉。

练养身体,涵养心志。

养子养亲,养德养性。

行医习武,皆是圆融。


胥师说常养,是立身做人之本。

我们所养的,是中国人应有的精气神。

创养东书院,传承中国传统医学与武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