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族是居住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长期以来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 匈奴骑兵 战国后期,匈奴已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利用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经常深入中原,对以农业为主的内陆各族进行袭扰和掠夺。当时,秦、赵、燕与匈奴为邻,经常发生战争。由于各国忙于内战,一般对匈奴都采取守势,在北边修长城并派军队戍守。秦灭六国后,匈奴族对秦的威胁仍然很大。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势必对刚刚建立的秦王朝具有相当大的威胁力。这种威胁力,对雄心勃勃、意气风发的铁血人物秦始皇以及整个秦帝国而言都是无法避而不见的,要想保持帝国的强大和牢固,就必须对外来的威胁力量进行打击。于是,对匈奴用兵,消除匈奴人的军事威胁,成为了秦朝统一六国后的当务之急。 自此,秦始皇开始对匈奴用兵作两手准备,一方面他任命蒙恬为主帅,率兵驻守上郡,长期经营北部边防,保守秦都咸阳的安全,蒙恬从此开始十余年守边,对北部的山川地形作好深入了解,为日后反击匈奴作好了准备,另一方面,始皇帝下令修缮长城,秦朝与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的边界长达万里,处处派兵防驻是不现实的,而匈奴人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移动速度快,为了更好防御匈奴人南下,秦朝下定了以墙防骑的防御方针,下令全面修复原秦、赵、燕修筑的长城,并将其相连,形成了一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秦长城图 秦帝国把此次攻击匈奴的战役目标定为收复河南地,恢复当初赵武灵王所开辟的边界,是比较明智和务实的,匈奴的主力大部在阴山地区和贺兰山地区,南下河南地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 秦国作了多年战争准备,攻击非常猛烈。蒙恬率三十万大军经陇西北上,迅速攻占了河套北部地区,同时在北地、陇西的秦军也向河套南部地区发攻。面对秦帝国的忽然发力,匈奴人没有什么准备,在河南地的匈奴兵又多为分散的部落,丝毫不能抵抗大秦的铁骑,纷纷溃败,秦国很快就收复了河南地,一直推到了北河(今乌加河)。 在争夺了河南地后,蒙恬清醒的认识到匈奴人必然不甘心失去河南地,肯定会组织反扑,于是他先下手为强,在第二年又向率主力渡河,杀入阴山和贺兰山高地,在高阙、阳山、北假等地寻找到匈奴主力,与其展开激战。匈奴领袖头曼单于正集结起兵力,准备南下,不料秦军又一次杀来,措手不及,而秦军的士兵、数量、兵种上都拥有优势。蒙恬的部队连战连捷,给予了匈奴巨大的打击。头曼单于被迫退出了阴山和贺兰山高地,北撤七百余里,退到阴山以北的漠南一带游牧。 至此,蒙恬对匈奴用兵,轻松取得完胜。而此后,蒙恬的三十万大军一直驻扎北边,威慑匈奴,秦始皇随后在河南地设置了九原郡,置三十四县,并在公元前211年北迁三万户,开发河南地,使这里成为了富庶的新秦,成为了抗击匈奴的后方基地。 出于当时的形势所迫,在同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斗争中,秦朝又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长城。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秦朝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一条从临洮一直到辽东碣石的万里长城。这条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内陆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秦始皇修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而史书上却把修长城造成的苦难全归罪于秦始皇,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秦始皇修长城 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 为了进一步巩固这里的统治,秦始皇于公元前211年迁三万多户居民到北河、榆中(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垦田生产,开拓边疆。这次大规模的移民,无论在经济上、军事上均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力地制止了匈奴的抢掠,而且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 蒙恬北伐匈奴的胜利,不仅有力地制止了匈奴奴隶主贵族对中原的抢掠,而且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在长期的交往和劳动中,不少匈奴人南迁中原,逐渐同秦人及其它各族人民共同居住和生产,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回归线以南),北据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此外,在北方击退匈奴的同时,公元前219年与公元前214前,秦始皇还前后两次发动了对百越的战争,修筑了灵渠,对岭南地区进行了开发,将该地区首次纳入了中国的版图。而在西南地区,秦始皇开通往了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一线,控制了当地的部族国家,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 至此,秦攻匈奴之战,是秦帝国中央关于“天下版图”南北扩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系列征服战争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