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里长城(秦始皇传14)

 昵称4X6owk9e 2022-01-23

嬴政在南征百越的同时,还发动了对北方匈奴的战争。匈奴族是居住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长期以来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是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

战国后期,匈奴已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利用骑兵行动迅速的优势,经常深入中原,对以农业为主的内陆各族进行袭扰和掠夺。当时,秦、赵、燕与匈奴为邻,经常发生战争。由于各国忙于内战,一般对匈奴都采取守势,在北边修长城并派军队戍守。

当时,中原混乱,各国都没有精力对付北边的匈奴人,匈奴人乘机南下,重新占领了北部边郡的许多地方,并以河南地为据点,直接威胁着秦朝的政治中心咸阳。对匈奴用兵,消除匈奴人的军事威胁,成为了秦朝统一六国后的当务之急。

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势必对刚刚建立的秦王朝具有相当大的威胁力。这种威胁力,对雄心勃勃、意气风发的铁血人物秦始皇以及整个秦帝国而言都是无法避而不见的,要想保持帝国的强大和牢固,就必须对外来的威胁力量进行打击。

于是,秦帝国对匈奴的征伐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而加速对匈奴进行战争的决策和秦始皇的求仙之路有关。嬴政东巡的时候,曾派徐福入海寻找神仙,但徐福一去不回。他也曾自己下海,但遭遇大风浪,于是终身不再下海。他在东巡燕地的时候,在碣石山刻石留念,后世曹操写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诗篇,毛泽东也写道“东临碣石有遗篇”。这次出巡,他遇到了曾派出海寻仙的燕地方士卢生,卢生对嬴政胡诌了一段出海的故事,故事里有海岛、有仙山,有百岁老人,有七八岁的俊朗少年。这些少年自称是神仙的弟子,还装模作样地留下了五个字的天机:亡秦者胡也。

卢生的这一套说辞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成功地把寻仙求不老药的概念给偷换了。嬴政自称始皇帝,是想要流传万世的,突然来了这么一个仙机或者是谶语,嬴政坐不住了。既然上天预警,就赶紧把这事处理了吧。嬴政想来想去,天下具备亡秦实力的只有北方匈奴这个“胡”,本来就在西北威胁到咸阳了,现在正好把他给收拾了。

这次北击匈奴的大将是蒙恬。蒙恬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祖父蒙骜为秦国名将,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父亲蒙武曾蒙武也为秦将,曾任秦内史,与秦将王翦联手灭掉楚国。蒙恬成长于武将之家,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幼胸怀大志,立志冲锋陷阵,报效国家。他天资聪颖,熟读兵书,逐渐培养了较高的军事素养。本人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其弟蒙毅(神话里面成龙饰演的角色)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

蒙恬率领三十万军队自上郡出发,经榆林进入河套北部,一部军由义渠萧关之道进入河套南部,两军所至,攻击散落的匈奴部落,未遭遇重大抵抗。到冬季,已经将河套地区的匈奴部落全部扫荡肃清,匈奴残部向西北方向渡河而逃。蒙恬乃将两军推至黄河南岸,度过冬季,以待来年春季的战斗。

在夺取了河南地后,蒙恬清醒的认识到匈奴人必然不甘心失去河南地,肯定会组织反扑,于是他先下手为强,在第二年又向率主力渡河,杀入阴山和贺兰山高地,在高阙、阳山、北假等地寻找到匈奴主力,与其展开激战。匈奴领袖头曼单于正集结起兵力,准备南下,不料秦军又一次杀来,措手不及,而秦军的士兵、数量、兵种上都拥有优势。蒙恬的部队连战连捷,给予了匈奴巨大的打击。头曼单于被迫退出了阴山和贺兰山高地,北撤七百余里,退到阴山以北的漠南一带游牧。

至此,蒙恬对匈奴用兵,轻松取得完胜。而此后,蒙恬的三十万大军一直驻扎北边,威慑匈奴,秦始皇随后在河南地设置了九原郡,置三十四县,并在公元前211年北迁三万户,开发河南地,使这里成为了富庶的新秦,成为了抗击匈奴的后方基地。

这里提到的九原,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在第十一章曾提到的直道就是从咸阳修到九原的。嬴政对军需的保证是一流的,南征北越要保证军需就挖掘灵渠来运输粮草;北击匈奴同样修建直道来运输粮草,保证补给。

收复原来秦、赵的失地,打败了匈奴,嬴政又将三万多户居民到北河、榆中等地,垦田生产,开拓边疆。这次大规模的移民,无论在经济上、军事上均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力地制止了匈奴的抢掠,而且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

北方游牧民族因为不事生产,所以对农耕民族需求很大,几千年来北方游牧民族一直对农耕民族采取进攻的态势,这是由他们的生活形态决定的。农耕民族虽然文明程度更高,但没有游牧民族那种尚武精神。其实最好的办法是实行互市,双方各取所需,但实际上一直在持续着战斗的场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掠夺就回去了,但南方农耕民族攻打北方成本太高,最多牵回一些羊群。在不占领土地的前提下,北方是相对得利的,这就是民族特性。

所以,嬴政除了派蒙恬三十万大军守边之外,还修建长城进行防御。长城不是秦始皇的创举,在此之前,秦、赵、燕等国都有长城,秦始皇不过是将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从临洮到辽东的万里长城。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说到底,和游牧民族作战就是比拼马匹,汉初建立的时候,皇帝要找四匹同色的马匹都找不到,可见物质匮乏到什么地步。到汉武帝时期,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养马,才有了强大的骑兵。拿步兵和骑兵进行野战,除了像李陵那样利用兵车为壁垒,才有可能与骑兵对抗,更多的情况是没得打。所以,秦始皇修建长城,是给步兵营建防御工事,最大限度限制骑兵的作用,发挥步兵的优势。

当然,后世很多人都在骂嬴政,劳民伤财,消耗国力。嬴政确实使用了大量民夫,采取挖沟夯土的方法建城,确实是很大的消耗,给老百姓带来很大的伤害。著名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孟姜女到长城下寻找自己的丈夫范喜良,一哭把长城哭倒,露出丈夫的遗体来。我一直认为,民间故事之所以存在、流传,一定是有他的历史背景和传播土壤的,这说明,秦始皇修长城使用了大量民夫,也死了很多人。

但是,秦始皇留下的万里长城到现在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一边骂着秦始皇,一边在长城上喊着“不到长城非好汉”,一边在西安秦兵马俑拍照留念,一边在喊着秦始皇是个暴君。

历史上的暴君除了秦始皇,还有一个隋炀帝。两朝都是二世而折,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建运河。京杭大运河惠及一千多年,至今还在发挥作用。这些暴君们,在当时是罪人,但对后世呢,却是明君。所以说评价一个人是很难的,以前我们说盖棺定论,现在看来盖棺也未必有公正的评价。

修长城也好,挖运河也好,这都是国力强大、自信心爆棚的表现。为什么我们几十年不配置航空母舰,现在一下子就配置几艘?这就是国力强大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正处在盛世。盛世不作为,那又有什么意义?如果汉朝没有汉武帝大败匈奴,哪有强汉的气势?我们现在逐渐亮出我们的肌肉,不仅是国力强大的表现,同时也是国家与社会、国民由内而外的呼吸。真正的强大,是掩饰不了的,是一种气质。

说回长城,长城不仅是中国的标志性建筑,还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外国人一提起长城就会想到中国。但长城的作用却没有想象中的大,在历史上,长城从来没有阻挡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脚步。游牧民族都会选择突破一点来通过长城,包括张艺谋导演的《长城》,异形怪兽都知道这一点了。

长城的存在是先进的农耕文明对落后的游牧文明的一种排斥,中华文化那种无所不包的包容力在这里失去的作用,我们建了一座城将北方游牧民族拒之门外,阻止了交流与融合。这逐渐让我们形成了自大、狭隘的世界观,这种观念在以后的几千年里慢慢侵蚀我们的灵魂,说实话,我一直认为,现在的我们缺少一些尚武精神。这也许就是长城划分的代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