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论《乐记》

 昵称11434012 2018-03-14

浅论《乐记》

乐记》被认为是中国目前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内容是以儒家的观点论“乐”,在中国音乐史上有深远的影响。传为孔子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成书年代应为战国末年至汉武帝时期。

乐记》现存总共有五千余字,共有十一个篇章:《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乐化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师乙篇》。

以下略述各篇章重点:

《乐本篇》:

论述乐以声音为本,音是由人心而生,人心感于物而后动,古代的圣王对于音乐极为重视,因而运用礼、乐、政、刑,这四种不同层次的方式治理天下。之后又讲述若乐声失调,五音散乱便会亡国,另外 音、乐有很大不同,知音较易,知乐较难,若知乐就很接近知礼,圣王制礼作乐是要让人回归正道上,礼乐若能交互运用就能成就王道。

《乐论篇》:

礼乐的功能不同,运用上却是互补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礼乐是符合天地的运行法则,使四海之内都相互敬爱,了解礼乐的外在形式仅能沿用先圣古乐,了解其内在精神就可创作新乐。礼乐之作本于天地的自然法则,要了解其道才能制礼作乐

《乐理篇》:

王者治理天下必定制礼作乐,功业越大,乐越完备,天地有自然之礼乐,圣人取其法而制之,唯有圣人真正能让礼乐完备。

《乐施篇》:

君王若有好德行,勤于治民,可以从人民的舞蹈表现看出,历代圣王的乐舞都以其德行命名,乐舞是圣王效法天地之道用以教化天下,运用好坏决定天下的兴衰,所以历代圣王都极重视乐教。

《乐言篇》:

不同的音乐会引导人的心志朝不同方向发展,古代君王会根据人的情感及本性制定礼义并校正声律,五音象征着君臣、贵贱、男女、长幼之理,这一切都可透过音乐表现,若作乐不得宜就会败德,君子都鄙弃这种放荡的音乐。

《乐象篇》:

乐有奸声、正声之别,君子当去奸声而用正声,君子当懂得以正声推行其正道,以乐舞的方式让民众回归正道,而德行为作乐舞的根本,乐舞的表现就是德行具体化的表现。

《乐情篇》:

礼乐可以治人情,统辖父子、君臣间的行为规范,圣人行礼乐之教,天地将协和,万物繁生,礼乐贵得其本,一般技艺性的演奏歌唱舞蹈仅是末节,圣王必知本才能为天下制礼作乐。

《乐化篇》:

人以礼乐修持身心,可教化天下百姓,礼与乐各有运用之道,但最终目标一致,古代圣王乐于歌舞、制乐,天下也为之归顺、万民也得以和睦。

《魏文侯》:

记述魏文侯与子夏谈论古乐与今乐差异!文侯问:听古乐深怕打瞌睡,听郑卫之间的流行音乐就不知疲倦,是为何呢?

子夏论述了古乐的本质,与“音”之不同,又说明国君不可以沉溺于败德之声,应崇尚正乐,为臣民的表率,君子听音乐应当从中领悟并找到契合自己内心志向的意涵,与先圣之志产生共鸣。(在对话中子夏没有直接给魏文侯答案!而是用其他方式表达古乐与新乐的不同,同时暗喻魏文侯应该恢复上古古乐,《汉书‧礼乐志》有记载这段:至于六国,魏文侯最为好古,而谓子夏曰:“寡人听古乐则欲寐,及闻郑、卫,余不知倦焉。”子夏辞而辨之,终不见纳,自此礼乐丧矣。)

《宾牟贾篇》:

宾牟贾与孔子交流周武王《大武》乐舞的表现。《大武》乐舞表现了周武王讨伐纣王的历史过程,从武王吊民伐罪,太公指挥决战,战胜后武王治理天下,分封功臣、收兵于府库,以礼教化天下,武王的文治武功历历在目。

《师乙篇》:

子贡问师乙:我这样的人适合唱哪一种歌呢?师乙简述:颂、大雅、小雅、风、商,各种歌曲秉性有异,适合不同的人来唱。歌声是作为端正自己的心性,陈述自己德行的。

故笔者认为,君主作乐是为了治理国家,乐正后行为才能端正,音乐可以让人心里保持平和,可让人好礼,所以君子不能离开礼乐,而舞蹈是神教化人,给人的一种极佳的沟通方式,君王解悟天道制礼作乐,就是让百姓接受神教化的的方式,中国历代乐舞的特点几乎就等同那个时代的特性,然而现代人大多以为观赏乐舞仅是一种娱乐,没有深入认识其背后的深远内涵。

礼乐教育是人的根本,君子必定能知乐,古人普遍对美学及音乐都有极高的鉴赏力,那也是自身修为的具体体现。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若有机会看到具足水准的古典乐团的演奏,是否也该像古人一样能用心深深地去体会她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