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有周期性疲倦期吗?

 龙叔文馆 2018-03-14



1


你有周期性颓废吗?我有!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情况,反正我有,我每年都有那么一段时间,就像是霜打的茄子一样,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好像突然失去了活着的意义。


什么都不想干,却感觉身心俱疲,拖延症,每天葛优躺,很消极,很悲观,很无助,很有颓废感,我甚至怀疑我是不是得了抑郁症。


但是过了几周,慢慢又会好起来,然后过一阵子又来了,周而复始。


其实这种状态就像女生的生理周期一样,一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感觉到身体充满疲惫感。


这种疲惫感大部分不是外界因素带来的,也不是你的身体机能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是来自于你的内心,或者说是人的本性。



2


今天我就来跟大家分析一下,这种“无缘无故”的疲惫感到底从何而来。其实产生这种疲惫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四个词:


1. 完美主义


2. 生理性疲劳


3. 竞争性压力


4. 错误归因


下面我就来一个个解释一下这四个词分别是怎么让人产生疲惫感的。


先来看完美主义,完美主义是一种政治正确,因为完美主义一直被宣传成一种正确的做事做人方法论,但是凡事都完美主义,就很麻烦,拖延症都和完美主义有一定的关系。


在经济学上,有这样一个理论,就是说追求极致的代价,可能最后的1%所需要的成本会是前面99%的总和。也就说追求极致的代价是极致成本。


所以说,你的疲惫感很可能来源于你对完美的过度追求。


如果一个政治家或者企业家没有一个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是执行力的敌人。


生理性疲劳,大家都知道我们人身体的温度在一天当中是呈周期性变化的,其实我们的心理能量也是如此,它就像海洋潮汐一般时高时低,我们称之为心潮。


心潮低的时候,就表现为生理疲劳。


生理性疲劳主要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人体生物钟,二是神经体液因素,前者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熟知的。


神经体液因素想说清楚很难,它与身体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简单做个比喻,当一个人非常专注于某件事时,全身心投入。


此时这个人的状态可以是,不知饥饿,不知疲倦,对周围事物都可忽略,精神高度紧张,而当这事做完时,这个人可能就瘫了,有人甚至因此丧命。


所以当你感觉疲劳时,可能是因为你过于专注做一件事情之后的“后遗症”。


竞争性压力,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资源分配史。而一个人的成长也一直伴随着资源的获取和失去。


这里所说的资源不仅仅是物质资源,它还包括社交认可资源,注意力资源,安全资源,人脉资源等等。


资源的获取有它自身的交换体系,你想要获得一种资源就必须拿另一种资源来换取。


比如你想要获得更多的社交资源就必须花精力去维护。当我们感知到“付出--收获”不对等的时候,就容易感受到疲惫和失落。


心理学上有一个情绪ABC理论。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


认为激发事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听起来是不是很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所以,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观念产生的错误归因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



3


我们听老李的干货笔记的目的不是知道为什么会产生“无缘无故”疲惫感,而是要知道怎样才能赶走这种疲惫感。


既然上面说道产生这种疲惫感的原因有四个,我也从四个方面来给出建议:


1. 自我预防

2. 增加自我能动性

3. 提高个人能力

4. 避免负面的自我强化


要想更好的战胜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自我预防。


先自己分析一下自己是不是过于追求完美,是不是事事要求完美,如果是的话,那就要进行自我防御,掐断自己完美主义的念头。


实际上,这也是常用的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心理学上称之为“再认知过程”。


就比如总有人想要周围的人都喜欢自己,不允许别人对自己的非议,但我们与环境和他人又是非纯粹关系,也就是存在竞争关系。


让每个人都喜欢这种绝对化认知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自己必须要感知到这一点,对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做思维预防,能给自己尽可能多的正面暗示。


前段时间有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是这么说的:没有什么事,是睡一觉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睡两觉。


这句话可不是开玩笑,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人在睡眠的时候,身体会进行毒素废弃物的分解和排除,以及身体机能的恢复。


除此之外,睡觉时身体也会分泌一定的皮质醇,皮质醇有消炎作用,能够帮助恢复身体一些受损的组织。所以说,心情不好的话就好好的睡一觉吧。


我们有时候的无奈和疲惫,是因为能力有限,但想得到的有太多,也就是资源获取受阻大。


我们除了降低自己对资源获取的预期外,更需要做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法则。只有当自己的能力足够强时,才不会对每件事都焦头烂额。


情绪会影响行为,同样,行为也会影响情绪。


如果我们因为感受到疲惫,从而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那么我们往往就会陷入一种疲惫和无助感的自我强化,让自己的疲惫感加剧。


所以,当自己感到疲惫或者有负面情绪困扰的时候,最好不要一个人沉浸其中,而是要多去沟通和交流。


好了,我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干货:人之所以会产生“无缘无故”的疲惫感。


无非四个原因:一是完美主义;二是生理性疲劳;三是竞争性压力;四是错误归因。要想赶走这种疲惫感。


老李校长给出四个建议:一是自我预防;二是增加自我能动性;三是提高个人能力;四是避免负面的自我强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