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式园林:作圃见文心

 伯川居 2018-03-14



中国诗词的意境,妙在于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苏式园林的意趣,亦是如此。


早晨,明媚的阳光打在绿树成荫,花草繁盛的沧浪亭,光与景完美融合。摄影/叶文龙


恰如明代书画家陈继儒所说的“主人无俗态,作圃见文心”,苏式园林绝非注重占地广,反而强调以小见大。它不卖弄工艺技法,而注重传递精神价值。正因如此,它才能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视觉象征,其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触动着国人的心灵。


伍相祠内的苏式花窗,由里往外透露着典雅的诗意。如果说苏式园林是一首诗,那么苏式花窗便是诗人的眼睛。摄影/李少白


让我们循着沧浪之水走进园林,走进自己的内心,去寻访其中的真意……


拥山水入怀的理想


东晋末年,群雄割据,战火连年。士大夫和文人雅士们纷纷寻找与现实能保持一点小小距离的隐逸生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能移地,这是一种哲学思考;归园田居,也有着令人神往的意境。这意境正是苏州园林最初的蓝本。


苏式私家园林桃园。摄影/李少白


到了雅致的宋代,文弱的赵氏王朝相继被辽国和金国侵略。动荡的时局再度使爱国文人们寄情于山河。“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词人辛稼轩面对大自然的抒情,是何等的豪放多情!中国的美术家们由此而深受启示。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画里,在那山脚下或是河岸边,总可以看到有人在那里欣赏自然美景,参悟天人合一的妙道。


苏式园林中一太湖石堆出的园林景观。摄影/陶钧


现实生活中,为了兼顾社会责任,同时又能让山水入怀,园林便成了文化人最理想的生活载体,在宋代蓬勃发展起来。苏州现存历史最久远的园林——便是享有“城市山林”美名,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


沧浪亭·诗意空间


从十全街的西首向南拐入乌鹊桥路,走不多远会遇到一条小河,这就是自西向东流去葑门的古葑溪。沿着葑溪溯流而上,河面渐渐开阔,这就来到了沧浪亭外。隔岸南望,水岸边怪石嶙峋,一条复廊蜿蜒如带,连起东首的观鱼处和西边的面水轩两处亭榭。复廊设有轻巧的屋檐,墙上饰以各式各样的漏窗,隐约可见墙内有座石亭掩隐在古木参天的小山坡上。


沧浪亭的复廊既是外墙,两端又可通内廊,有如一道隔着内山外水的屏风,每一格漏窗从内而外或由外向内看,皆成美景,相映成趣,可谓借景的典范。摄影/Layma Yann Philippe(法)


沧浪亭始建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创建者是苏舜钦。苏舜钦,字子美,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触犯了当时朝中贵族官僚团体的利益。被罢官后,他离开了京城,往南游历至苏州,花了四万贯钱买下五代十国时期孙承佑留下的废园,构建园林,取名沧浪亭。


冬季,漫天飘雪,银白色成了沧浪亭的主色调,红伞路人是这白色世界的唯一点缀。 摄影/张金才


沧浪亭全园景色不以工巧夺目,而是山水相宜,融入自然。从游廊东侧信步而行,但见园中隆然升起的土山——「真山林」。四周垒石护坡,野趣盎然。沿石径盘旋而上,著名的沧浪亭踞于丘岭顶上。石亭古朴清雅,周边大树参天,颇有苍翠峻峭之势。站在此处,园外的葑溪、市肆,园内曲廊环绕的亭台楼阁尽收眼底。俗虑尘怀爽然顿释,怎不叫人心旷神怡。


漏窗,也叫花墙洞、漏花窗。仅苏州一地,漏窗的花式就达千种以上。沧浪亭全园共有漏窗108式,在苏州园林中独树一帜。摄影/Layma Yann Philippe(法)


拾级往西坡而下,山石脚下顺势接连着一个小池塘。从西侧的游廊内边走边看,那低洼的池水波平如镜,倒影着山景和天光,如同上天投下的一幕电影,湖中的景色随步履灵动旋转,别有一番情趣。


 “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亭拥山水入怀,创造出诗意般的空间,让人慢慢体味层出不穷的意境。而离沧浪亭东面不远的网师园,则更是小巧见文心。


网师园·书卷气息


网师园深藏在十全街上的阔家头巷内。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是藏书家史正志的宅院。到清代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隐退,买下万卷堂故址重新规划布置,定名为网师园。宋宗元之后,此园又归太仓画家瞿远村所有。他巧为运思,将网师园打造成“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尘,而有云水相忘之乐”的名园。


今天我们看到的网师园布局即奠定于此时。


网师园布局紧凑,建筑精巧,空间尺度比例协调。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誉之为全国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摄影/叶文龙


网师园东部为宅,西面是园。是一座完整保留至今的宅园合一式私家园林。网师园东面的住宅共三进,坐北朝南,典型的中轴线布局。西面的花园以池为中心,周边布置了许多建筑,有廊、轩、亭、阁,夹岸有迭石、曲桥和花木。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而又不觉拥塞。围着水池从各个角度欣赏这个小花园都无雷同的景色。


白雪覆盖的网师园。摄影/张金才


而更耐人寻味的是园内的几处书房透出的书卷气。园内西部有一座面阔五间的两层楼大书房,名为五峰书屋,书屋并不在三进宅院的中轴线上,而是向西偏出一些,这一偏移巧妙地将东部的住宅区自然地过渡到花园,继而连起紧贴着的另一座书房“集虚斋”,再到看松读画轩和殿春簃四个书房画室,构成网师园宅与院之间建筑布局的纽带。


在这总共只有八亩地的网师园内,这条纽带勾勒出历代园主共有的文化气质。自史正志筑园伊始,历代主人从宋宗元、瞿远村、李鸿裔,到民国时期的张大千张善孖兄弟与叶恭绰,及至何亚农,他们都是诗人、书画大师、收藏家。


园林里,祭春人在弹琵琶,娱神并自娱。摄影/李玉祥


苏式园林里还有顾曲之处,即演出昆曲、评弹、江南丝竹的场所。昆曲大家俞振飞和他父亲粟庐老人曾与吴中曲友小演于网师园的灈缨水阁。如今,网师园每年春夏秋三季的夜晚都有戏曲演出对公众开放。在月到风来亭内赏月听曲,那弦音和歌声隔着彩霞池临水飘来,涤荡着历史的回响、文化的传承。


古葑溪水东流不尽,流经沧浪亭,流经网师园,延续传承着苏舜钦、史正志和几个世纪来文人雅士们孕育成熟的沧浪文化。生活因庭园而更美,庭园因生活而动人。


撰文/陶钧  摄影/叶文龙 等

责任编辑/李华勤 周方卫 冯思桥


内容选自《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2012年第5期《作圃见文心——苏式园林拾趣》



购买杂志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版权归“全景传播”及《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全景传播”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