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方言属于汉语的八大方言(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南、闽北、粤)之一,是客家民系共同使用的语言,又称“唐音”、“客方言”、“客话”或“客家话”。一般认为它是魏晋时代流传下来的,经过南北朝的发展,最终在唐代定型。相对于其他语言体系,客家方言保留了更多唐宋以前的语音、语法结构和词汇内容,有着更多的“古风遗韵”。

客家人为避战乱南迁至山区,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客家方言也因此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客家方言对研究中国古汉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保存完好且一直使用至今的语言“活化石”。
客家方言保留了完整的的古汉语的声调,保留了古汉语“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面貌,仅将入声分化出“中入”,保存了完整的发音特点。如普通话读“尔”为“er”音,“乳”为“ru”音,而客家方言则读“尔”如“泥”(上声),读“乳”为“能”(去声)。袜——mah 阳入。而普通话读wà。你看这字的音符是“末”,明显的与“wa”不合,而“抹”读“mā ”,这倒与客家方言的发音相吻合。

正是因为保留了六个古入声的韵尾,一些唐代诗句用普通话读起来显得很不押韵,但用客家话读起来就顺畅得多。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句古诗,斜在普通话里读“xie ”(音邪),与“家”字不押韵,而客家则读“xia ”(音“霞”)。
普通话只有4个声调,北方各地方言基本都没有入声(晋方言保留了部分入声),湘方言的入声已经变异,仅保留了音位。

客家话还大量地保存了古汉语的词汇。如一些名、动词的转换,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的用法,在客家方言里却仍然完好地保存着。如“吃饭”客家人仍用名词“食”表示,“吃早饭”就被称为“食朝”。由于客家祖先有不少是两晋时的贵族,客家方言还带有古代“雅言”的部分。

客家方言从分布上看,国内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7个省,海外有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或地区。在全世界范围内,按使用语言人数计算,客家话约排在第32位,仅在中国内陆就有6000多万人使用客家方言。从现状来看由于现在全国各地推行普通话,又由于客家方言多是口头语,客家人写文章亦用普通话文字,客家方言的发展已基本停顿,有被普通话“同化”的趋势。当然,这不可谓不好的现象。